這幾天,中共迎來外交的高光時刻。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天津舉行,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等二十多國領導人齊聚一堂。隨後,9月3日將有26位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登上北京天安門城樓,觀禮中共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大閱兵。這不僅是一場軍事展示,更是中共集中展現外交影響力的重要時刻。
在眾多來華領袖中,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亮相格外矚目。外界對其訪華行程仍不清楚,但9月3日他勢必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這將是繼1959年金日成之後,朝鮮最高領導人再度登上北京閱兵觀禮台。據傳,金正恩將與普京分列習近平兩側,凸顯中共對其重視。在中共官方發布的外賓名單中,金正恩僅次於普京,位居第二。
回顧2015年中共首次舉行紀念抗戰勝利大閱兵時,金正恩未親自出席,而是派崔龍海代表,反而是韓國總統朴槿惠登上天安門,當時引發外界對中朝關係的猜測。彼時的金正恩年僅三十出頭,接任僅三年,尚未出國訪問。直至2018年3月,他才首次出訪,而目的地正是中國。
2018至2019年間,中朝高層互動密集。金正恩四次訪華(2018年3月、5月、6月及2019年1月),習近平則於2019年6月首次訪朝。這一過程與朝韓、美朝對話緊密相關:2018年4月金正恩與文在寅板門店會晤,6月在新加坡舉行首次「川金會」;2019年2月河內會談雖無果而終,但同年6月川普又在板門店與金正恩短暫會面。中朝關係一度被外界視為「蜜月期」。
然而,若從長遠看,中朝關係始終存在裂痕。自中共改革開放以來,雙方意識形態差距加大。1992年中韓建交後,朝鮮加速核開發並多次試驗,受到國際普遍譴責,中朝難再回到五六十年代的「血盟」時期。即便2018至2019年頻繁互動,雙方僅停留在「特殊友誼」與「半島和平」的表述,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始終有限。疫情爆發後,中朝高層往來更陷入低潮。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成為新轉折。朝鮮旗幟鮮明地支持俄羅斯,2023、2024年兩度訪俄,甚至派兵助戰,換取能源與軍工技術。俄朝關係迅速升溫,也讓中共更不願放任中朝疏遠。因此,中方特意邀請金正恩出席抗戰勝利80周年慶典,金正恩亦破例接受,顯示雙方均有意修復關係。
對中共而言,朝鮮的戰略價值極高。中共屢次強調半島「不能生戰生亂」,因一旦局勢失控,中國東北乃至全國發展都將受到衝擊。朝鮮同樣是中共在東北亞制衡美、日、韓的重要棋子。維持正常中朝關係不僅能提供談判籌碼,也能保證地緣風險升級時中共仍握有戰略縱深。不過,中共不會重拾「血盟」定位,避免過度資源投入與承擔西方壓力。

對金正恩而言,中共同樣不可或缺。俄羅斯深陷戰爭,援助有限,朝鮮若要維持經濟運轉與政權穩定,仍須依靠中共。據朝中社8月30日報導,金正恩在平壤會見赴俄陣亡軍人家屬時,甚至以「贖罪」一詞致歉,顯示戰爭已給朝鮮內部帶來壓力。
外界普遍認為,金正恩此行除出席慶典外,還將與習近平舉行會談,涉及經濟援助、重啟南北對話,以及未來是否推動新一輪「川金會」。
金正恩此次登上天安門城樓,不僅象徵中朝關係的回暖,也將成為國際輿論焦點。這位41歲、罕見出席多邊場合的領導人,如何與普京、埃爾多安等互動,特別是如何面對韓國及西方關注,勢必引發熱議。
在中共精心設計的外交舞台上,金正恩的身影不只是亮點,更是中共在東北亞展示影響力與戰略意圖的重要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