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對烏克蘭心有愧欠,認為烏克蘭遭受了太多的不公和苦難,為國家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以劃予克里米亞作為回報。

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周年的慶典上,哈爾科夫業餘歌舞團演出紀念照。原載《蘇聯》畫報中文版1954年4月號
195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周年之際,由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推動,蘇聯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作為俄烏合併300周年的禮物。如今鬧出這麼大的事來,歷史的追問就出來了。赫魯雪夫為什麼這麼做?史家眾說紛紜。作者別置一喙,從赫魯雪夫個人經歷說起。資料主要來自於赫魯雪夫回憶錄,雖難免選擇性記憶之弊,卻不可替代。
1894年,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庫爾斯克卡里諾夫卡村。該村處於俄烏邊境,現今十有八九就在打仗。他老爸是僱農,老媽給別人洗衣服補貼家用,那是相當的窮。除非天寒地凍,小尼基塔都是光著腳,褲子用一根繩子捆著,用袖子揩鼻涕,讀免費的教會小學,放學回家就到地里幹活。故鄉是民族雜居區,俄羅斯、烏克蘭、哥薩克、猶太人都有。俄羅斯烏克蘭同文同種,語言差別不比北京話和上海話大,尼基塔身邊有許多烏克蘭小朋友。
窮老鄉們人人都渴望有一雙長筒靴,老爸希望他成為一名體面的鞋匠。後來外國資本家辦的礦山使他改變了主意。15歲那年,全家遷到了尤索夫卡(現在叫頓涅茨克),父子兩先是挖礦,尼基塔能幹,後來當上鉗工。
1914年,20歲的赫魯雪夫結了婚,立刻分到一套起居室、廚房、餐室、臥室俱全的房子。妻子加琳娜是烏克蘭農家姑娘,他們有了兒子列昂尼德和女兒朱妮亞。他後來說,這時的生活條件比革命後他當上紅色經理還好。
十月革命後外國資本家被趕走,24歲的赫魯雪夫成為一名布爾什維克。接著參加紅軍,跟反革命的白匪打仗。什麼是白匪,建議看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書中的主角就當過白匪。看電影也行。後來在赫魯雪夫的支持下,該書以"史詩般的歷史敘事"和"不置立場的立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十月革命後的俄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農村實行"餘糧徵集制"。是不是"餘糧"不重要,重要的鞏固蘇維埃政權的需要。什麼情況?電影《列寧在1918》中列寧與富農交鋒一出,可略見一斑。
然後是饑荒爆發,甚至發生人相食。
1921年,赫魯雪夫同志的烏克蘭妻子加琳娜餓死了。
"她的死使我十分悲痛,我一個人還要照顧兩個孩子。"但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從軍三年後他回到尤索夫卡,當上了黨的政工幹部。1924年,他有了終生的伴侶尼娜.彼得羅夫娜。她是一位知識女性,也是烏克蘭人。
赫魯雪夫同志身材矮壯、舉止粗魯,精明強幹,兼具農民的樸素、狡黠和工人階級的紀律和忠誠,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一個粗俗的人,一個好活動的人,一個礦工。"這正是標準布爾什維克形象,很快得到烏克蘭黨組織重用。
二兩黑麵包的生活不可持續。內戰甫定,列寧調整經濟政策(所謂新經濟政策),黨號召"學會做生意",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日子很快好起來,給大規模工業化奠定了基礎。只有工人技術短訓班學歷的赫魯雪夫為實現工業夢,申請到大學讀書。
黨保送他到莫斯科史達林工業學院,這是黨為工業化培養領導幹部的基地。在這裡,他中了一個政治大彩——結識了校友、史達林的妻子娜傑日達,並成了史達林餐桌上的常客。"在以後的年代裡,我居然還活著",他寫道,"我抽得了一張幸運的彩票,由於她,史達林才信任我。"而且至死信任。
還沒畢業,他就成為學院黨委書記。然後任莫斯科黨委第二書記,然後是中央委員、莫斯科省委兼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任職期間為莫斯科的大基建立下汗馬功勞,最耀眼的政績是修建八十公里長的莫斯科運河,和舉世矚目的莫斯科大地鐵。
30年代初推行史達林式的農業集體化。辦法是沒收富農的土地,將他們流放到遠方自生自滅,主要農產品統購統銷。第二輪饑荒爆發,烏克蘭又是重災區,1933年達到死亡高峰。烏克蘭第一書記傑姆琴科告訴老鄉赫魯雪夫"一個恐怖的消息":一列火車開進基輔,上面裝滿了餓死者的屍體。而在莫斯科的他只知道是富農、右派、托洛茨基分子的陰謀,"總之,一切都是反革命的破壞活動造成的。"
1930年代的政治大清洗,烏克蘭又是重災區。烏克蘭是是一片富饒而苦難的土地,歷史上一再被瓜分奴役,人民卻有一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史達林同志很不放心,烏克蘭黨組織從上到下受到沉重打擊,幾乎沒有他可以信任的領導人,於是派烏克蘭來的俄羅斯人赫魯雪夫去主政。赫魯雪夫與烏克蘭黨內外人士關係甚好,面對這份髒活很糾結,一度推脫而不成。
1938年,赫魯雪夫以黨政一把手的身份回到烏克蘭,不久又進入蘇共政治局。這時候,他的許多老朋友、忠誠的布爾什維克要麼被處決,要麼自殺、要麼去了古拉格,通常的罪名是"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他不得不按照史達林的指令將這一切繼續進行下去,"凡是我們抓得到的人員,都被當做煽動分子、叛徒而清除了。"同時又對人人自危、互揭互害的局面痛心:"如果我不對別人這樣做,別人就會對我這樣做;與其別人對我這樣做,不如我對別人這樣做。""獻身於黨的共產黨員竟然能夠不是由良心或理智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而是像動物那樣以擔心自身的安全的恐懼心理來作為指導,這是駭人聽聞的。""我的良心一直折磨著我。"到戰爭爆發前,烏克蘭上一屆86個中央委員,還剩下3個倖存者。
二戰期間,赫魯雪夫分別擔任多個方面軍政委,親歷了哈爾科夫慘敗、史達林格勒鏖戰、庫爾斯克強弱逆轉等一系列大戰。與軍事主官合作良好,在軍界紮下根基。
戰後赫魯雪夫再度主政烏克蘭。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和極端政策造成的災難,二戰期間烏克蘭一些民眾歡迎德軍的占領,甚至與德軍合作。史達林耿耿於懷,戰後加大對"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的清洗和經濟壓榨。赫魯雪夫以其樸素親民的人格魅力和狡黠的政治手腕,緩和史達林的極端政策造成的災難。
戰後工業恢復重建的同時,蘇聯加快了農業集體化進程,把農業納入計劃經濟軌道,給烏克蘭下達高額的糧食徵收指標。"這是什麼意思呢?"赫魯雪夫說,"就是由國家決定糧食產量多少,農民需要多少,上交多少。"1946年,莫斯科給烏克蘭下達了720萬噸糧食徵收指標。"這一定額不是根據我們能夠生產多少,而是根據政府認為能夠從我們那裡榨取多少。"這是後話。當時他無法抗拒莫斯科的指令。"其結果,農民經常要交出他們所生產的一切——簡直是一切東西!"一位集體農莊主席給他來信說:"赫魯雪夫同志,我們已經完成了上交國家糧食定額的任務,我們什麼都交出去了,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深信政府和黨絕不會忘記我們,將會給我們援助的。"赫魯雪夫有苦難言,"他一定認為他們的命運掌握在我的手裡。我是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委員會主席和烏克蘭黨中央第一書記。殊不知,一旦糧食進了政府的徵集站,我就無能為力了。這些糧食的支配權就不是我的了。"
赫魯雪夫組織專家調查,估計產量只有270萬噸左右。按照720萬噸的指標徵收,必然出大問題。他鼓起勇氣向史達林報告,要求農民交出糧食後給農民發放糧食供應卡,並救濟災民。"結果史達林給我發來一個最粗暴、最侮辱人的電報,說我的要求'荒謬絕倫'"赫魯雪夫稱他抱著被送進監獄的決心,到莫斯科面見史達林,反映烏克蘭真的需要幫助,"他憤然駁回了我的要求。"
不久,關於餓死人的信件及官方報告紛紛向我寄來。然後,人吃人的慘事開始了。我接獲一個電報說,在基輔郊外瓦希爾科沃鎮附近的一座小橋下,發現一個人頭和兩隻腳底。顯然,這個屍體是被吃掉了。有許多類似事件。當時的敖德薩省委書記基里欽科告訴我說,他到一個集體農莊,想看看人們怎樣熬過冬天。有人要他去看在那裡幹活的一個婦女。以下就是他描寫的情況:"我看到一個恐怖的景象。這個婦女正在把一個親生孩子的屍體放在台子上宰割。她邊干邊嘮叨著說,'我們已經吃掉瑪涅奇卡(女孩暱稱),現在我們要把瓦涅奇卡(男孩暱稱)醃起來,這將夠我們吃一些時候。'你能想像嗎?這個婦女餓得發了瘋,以致屠殺她自己的孩子們!"(《赫魯雪夫回憶錄》第334頁)
"我束手無策。所有這些事件我都向史達林報告,結果卻是更加激起他的怒火。他會說,'你的心腸太軟了!他們在欺騙你。當他們向你報告這一類事件時,他們指望能利用你的傷感情緒,逼你把所有的儲備糧都送給他們。'有人散布謠言說,我處於烏克蘭利益集團的壓力之下,在向烏克蘭地方勢力屈服,本人已在逐步轉化為一個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實際上,赫魯雪夫對"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的鎮壓是很堅決的,但主張尊重事實依法辦事,也確是保護了一些人。僅僅是這一點,就讓許多人感激不盡。
"許多無辜的人死去了,幾十萬人失去了生命——甚至可能有幾百萬人。"某些理論家聲稱,這是農村從資本主義過度到社會主義不可避免的犧牲,只要社會主義在前進,死人就是正當的。赫魯雪夫不能接受:"真是胡說八道!這是為屠殺所作的愚蠢的粉飾。"
他為國家對農民的掠奪憤憤不平:"在史達林看來,農民只是渣滓,他毫不尊重農民的工作,在史達林時期,國家用強征的辦法收購糧食,農民出售的產品比成本還低,甚至不及把農產品送到國家收購站的運輸費用。集體農民陷入最悲慘的狀況,一個勞動日的收入只有一戈比左右(1盧布等於100戈比),甚至一無所得。無怪乎農民不關心集體生產,勞動積極性下降達到最低點,不得不在自留地里種點蔬菜養活自己。"
他反感政府對農業生產技術的強行干預:"種些什麼,什麼時候種,怎麼種法,什麼時候收割,等等",都必須由國家有關部門決定。史達林迷上烏克蘭草根農學家李森科的春小麥理論,在全國強行推廣,甚至把反對者打成"階級敵人"。烏克蘭歷來種冬小麥,赫魯雪夫雖然支持李森科的遺傳學理論,但在實踐中發現種春小麥不行,即向史達林提出異議,"在有些情況下,春小麥的產量還不夠種子成本。"史達林接受了他的意見。史達林迷上土壤專家威廉士的草田輪作制和深耕理論,在全國強行推廣。烏克蘭一位農學家反對深耕,並發明了一種淺耕的犁,"嘿,他被戴上人民的敵人和破壞者的帽子,被逮捕判罪槍斃了。"赫魯雪夫最初也是支持威廉士的,發現不行即與廢除,直至掌握最高權力後發布命令,否定了威廉士的理論。
怎麼樣,似曾相識吧。
終於,他把史達林惹毛了。史達林為了為了迫使農民致力於集體生產,對自留地產品課以重稅,甚至規定私人果園的每一顆樹都要徵稅。絕望的農民寧可把果樹砍掉。赫魯雪夫向史達林建議,農民在自留地里種果樹免稅,史達林怒氣沖沖地稱他是"地方民粹黨人。"政府法令規定,集體農莊必須首先完成國家糧食徵收定額,剩下的才能考慮留種和莊員分配。赫魯雪夫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我認為這一條紀律應該取消,穀物上交前種子應該先留出。從前,一個農民寧願餓死,也不肯吃掉種子。種子是他的未來,是農莊的命根子,我們怎麼能將他的種子拿走。"史達林一怒之下撤銷了他的烏克蘭第一書記職務(保留政府主席)。赫魯雪夫為此重病一場。
但史達林並未放棄對他的信任,一年後恢復了他第一書記職務。他大展宏圖,創造了烏克蘭的經濟恢復奇蹟,尤其在農業上的成功,大大提升了他的個人聲望。烏克蘭黨代會上人們歡呼"榮耀屬於赫魯雪夫同志",著名詩人創作《赫魯雪夫之歌》,報紙上他的照片跟史達林並列。人們心目中,他儼然成了烏克蘭人。
於是他對克里米亞動心了。
克里米亞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獨立國家,15世紀後先後被蒙古帝國金漢帳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統治,原住民以韃靼人為主。1783年沙俄正式吞併克里米亞後,通過強制移民、沒收財產等手段驅逐韃靼人,民族積怨甚深。史達林處理民族問題簡單粗暴,激化了民族矛盾。導致德軍占領克里米亞時,一些韃靼人與德軍合作。德軍敗退後,史達林以"通敵"為由,強制遷移20多萬韃靼人到中亞偏遠地區,並不准返回。
赫魯雪夫在1956年蘇共20大的秘密報告中,強烈批評史達林"完全違背列寧主義的蘇聯民族政策的行為。",在列舉強制遷移卡拉恰伊人、卡爾梅克人、車臣—印古什人、巴爾卡爾人後說,"烏克蘭人之所以免遭這種命運,只是因為他們人數太多,以致於驅逐他們沒有地方了。否則,他們大概也被史達林驅逐了。"引起全場騷動和笑聲。他繼續說道,"不要說馬克思主義者,只要有一些常識的人,誰也不能設想這種行為,怎麼能夠說整個民族要為對敵行為負責呢?怎麼能夠對整個民族進行鎮壓呢,怎麼能夠要他們為個別人或某些組織的敵對行為去遭受苦難呢?"
可以看出,赫魯雪夫對烏克蘭有一種愧欠之心,認為烏克蘭遭受了太多的不公和苦難,為國家付出太多得到的太少。實際上,戰後他就在考慮如何給烏克蘭某種形式的補償。他盯上了克里米亞,曾對親信說:"烏克蘭現在百廢待興,但所有人都想從烏克蘭攫取些東西。如果能得到克里米亞作為回報,你說怎麼樣?"
1949年,55歲的赫魯雪夫離開烏克蘭,進入莫斯科核心領導層。打出生算起,除去10年在莫斯科學習和工作,以及不斷到莫斯科開會,他已經在俄烏邊境和烏克蘭生活、戰鬥、工作了45年,前後主政烏克蘭9年,歷經了無數苦難和動盪,度過了最後兩年"開心的歲月",積累了足夠的政治資本。當他離開時,烏克蘭已是僅次於俄羅斯的蘇聯第二大經濟體,在全國享有舉足輕重的實力和地位。
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赫魯雪夫擊敗政敵登上權力頂峰。"回報"烏克蘭的機會來了。經他一手推動,蘇共決策層集體表決通過,將原屬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1954年2月19日,蘇聯政府通過移交法令,4月26日蘇聯憲法修正案確認移交。程序合法,反對意見未見公開記錄。實際上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大事,社會主義蘇聯如日中天,大不了就是行政區劃調整,跟海南劃歸廣東管轄差不多,據說核心層15分鐘就討論通過了,社會波瀾不驚。
歷史上烏克蘭與俄羅斯分分合合,1954年是重新合併300周年,蘇聯給烏克蘭獻上這份賀禮。
也許不是巧合,這一年,而且就在蘇聯憲法確認移交的4月,正是赫魯雪夫60歲的生日。

赫魯雪夫60誕辰紀念照。原載《蘇聯》畫報中文版1954年4月號
史家分析,當年蘇聯高層的這一決策有多種考量。國家管理方面,可以減少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經濟方面,克里米亞對烏克蘭有依賴性,淡水靠烏克蘭供給,烏克蘭人豐富的農業經驗可以幫助克里米亞農業發展;民族團結方面,有利於彌補歷史創傷,緩解民族矛盾;權力博弈方面,赫魯雪夫此舉可進一步籠絡烏克蘭精英,提高政治實力。等等。赫魯雪夫的個人感情因素則為共識。作者僅執後者一談,疏漏難免,誠望賜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