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東北野雞泛濫成災,為何很少有人吃?當地農民直言:別招惹它!

在東北廣袤的土地上,野雞分布廣泛。過去,靠山吃山的東北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方法,將原本肉質柴且腥的野雞肉,變成了美味爽滑的佳肴。東北名菜「小雞燉蘑菇」,其傳統精髓便在於選用野雞,那獨特的野味與蘑菇的鮮香相得益彰,成為無數食客的心頭好。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野雞在東北卻成了讓農民們頭疼不已的「鬼見愁」。回溯到2008年之前,野雞的生存狀況與現在截然不同。那時,它們看到人類往往要繞道而行,稍有不慎,便會陷入人類設下的網兜,或是被捕獸夾牢牢困住,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

2008年,國家出台政策,將野雞列為保護動物。這一舉措,如同給野雞撐起了一把強大的保護傘,讓它們徹底擺脫了人類的威脅,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祥和生存環境。「保護動物」這四個字,分量極重,猶如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但起初,並非所有農民都意識到其重要性。在他們眼中,除了大型猛獸,面對這些缺乏攻擊力的食草動物,人們向來無所畏懼。

在野味的誘惑下,一些人仍心存僥倖,認為偷偷食用野雞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很快,他們就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被警察帶走,接受法律的制裁。有了這些前車之鑑,人們開始變得謹慎起來,對野雞隻能「敬而遠之」,逐漸適應了不吃野雞的生活,轉而選擇家雞作為肉食來源。

但野雞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並未就此消失。它們不僅時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勾起人們的口腹之慾,還大搖大擺地闖入農田,偷食糧種。農民們辛辛苦苦播撒下的種子,還沒等生根發芽,就被野雞翻出土壤,等農民發現時,早已錯過了播種的最佳時機,只能望著被破壞的農田,對著野雞破口大罵,卻毫無辦法。

除了糧種,結果的莊稼也成了野雞的「盤中餐」。農田仿佛成了它們的私人領地和天然糧倉,這讓農民們頭疼不已。野雞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地侵犯人類領域,主要是因為「食物短缺」。它們一次產卵8枚左右,在政策的保護下,這些幼雛基本都能平安長大。而且,由於天敵稀少,它們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安逸。

無需擔憂生命安全的野雞,將覓食視為生活的首要任務。起初,它們遵循本能,以野草野果為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食物已無法滿足它們的胃口。它們的覓食範圍不斷擴大,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了山邊的農田。

有時,農民氣急敗壞地追趕野雞,試圖嚇唬它們,可野雞卻十分狡猾,與農民玩起了「游擊戰」。農民靠近時,它們便展開雙翼飛出一段距離;農民放棄追趕,它們又停留在原地。一番折騰下來,農民累得滿頭大汗,野雞卻玩得不亦樂乎。

沒有專業的捕獵工具,人們想要抓住野雞,往往需要多人協作,但這顯然不現實,而且野雞數量眾多,根本抓不完。為了避開野雞的「鋒芒」,人們選擇退讓,不再主動招惹這些「橫行霸道」的傢伙。有人嘗試在農田上架起身穿衣服的稻草人,希望能嚇退野雞,但長期處於保護狀態下的野雞,早已不怕人了,這種方法毫無效果。

後來,人們又想出了保護糧種的辦法。野雞之所以能精準找到糧種的位置,是因為翻新的濕土氣味與周圍不同。於是,人們用干土重新覆蓋土壤,試圖掩蓋糧種的氣息。還有人拉起大棚,但這種方法不僅麻煩,還阻礙了農作物的生長。為了防範野雞的襲擊,人們可謂絞盡腦汁,付出了不少額外的精力。

近年來,野雞愈發猖獗。有人在網上曬出視頻,野雞竟闖入家中院子,將院中的家雞嚇得四處亂飛,主人只能無奈地驅趕,卻不敢有絲毫傷害之舉。更有甚者,一隻野雞衝破窗戶,直接摔進了客廳,嚇得主人趕緊拿出手機錄影,以證明自己沒有傷害這隻「不速之客」。在自己家中都要小心翼翼,可見野雞的囂張程度。

儘管野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困擾,但它們的保護地位依然未變。如今,有些地方的野豬已經放開狩獵,那麼,野雞距離走出「三有」動物行列還會遠嗎?這不僅是農民們心中的期盼,也引發了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與人類生活平衡的深入思考。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背包旅行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925/228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