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全球最大的「水村」 船是唯一交通工具

非洲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應該就是撒哈拉大沙漠、大草原,以及象牙、黃金、金剛石。

當然,黑色人種一直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可能很多人都不會知道,在西部非洲有一個小國貝寧,卻存在著一座全球最大的水上居住區,世人稱它岡維埃「水村」。

在這裡,人們的出行只能乘船,非洲特有的獨木舟成為當地居民唯一的交通工具

靠水吃水的當地人都很樂觀,然而上廁所不方便卻成為他們最大的煩惱。

一群本是為了逃避戰亂的黑人將家建在樹上,最後卻衍變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村」,並創下了「非洲威尼斯」的雅號。

這一方面讓人感到往事不堪回首,一方面也讓人感慨世事多變。

名聲赫赫的「非洲威尼斯

從地圖上看,外形像一隻手從幾內亞灣伸進非洲大陸的貝寧,其實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彈丸小國,國土僅有11萬平方公里多一點,人口也不過1100多萬。

貝寧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它的總統府和國民議會所在地在波多諾伏,但是人口不足30萬。

而政府所在地卻在科托努,人口卻有80餘萬。

因而人們習慣上將波多諾伏看作貝寧的政治和文化首都,而把科托努視作全國經濟中心。

科托努位於維梅河和大西洋幾內亞灣的匯合處,是一個典型的港口城市。

在它北面18公里處有一座名叫諾庫耶的湖泊,面積達到218公頃,岡維埃「水村」就建築在大湖的湖面上。

諾庫耶湖水不太深,一般只有兩米左右。湖底地形十分平整,浮游植物較為稀疏。

湖邊建有碼頭,有管理人員進行統一的收費,也就是相當於我們所謂的門票。

近些年,這裡已經直接被作為風景名勝區進行打造了,就如中國的黃山、九賽溝一樣。

從碼頭到岡維埃約有10公里遠的航程,因而人們必須乘船前往。

岡維埃村民的交通工具是獨木舟,就是用一整個樹幹製作出來,很容易讓人們想起魯濱遜漂流記。

當然,在碼頭上也有帆船和汽艇可以讓外來的人們進行選擇。

一般情況下,寬闊的湖面上都是水波不興,極為平靜,船行極為平穩。

這裡沒有固定的航道,在湖上的船隻都是隨意地穿行,因而很多船隻都交錯而過。

越是靠近岡維埃,湖面上的獨木舟就越多。

男船主大多赤胸裸背,而女船主則身穿五顏六色的花裙,頭上戴著花巾。當然極為統一的一點,那就是膚色都是黑黝黝的。

往往也有五六歲的頑童,獨立駕駛一葉扁舟在湖面上飛快划過,見到「老外」也毫不認生,而是頻頻招手呼喊。

岡維埃「水村」位於湖中央,遠遠望去,會發現有上萬座茅草屋矗立在湖面上,景象極為壯觀。

據說這裡的水上房屋大約近2萬座,居住4萬餘人。

所有的茅草屋都坐落在數根或十數根木樁上,離湖面約有兩三米高。

當地居民都是先以木板固定在木樁上面,這就鋪好了整個茅草屋的「地板」,然後在上面搭建房屋。

岡維埃的房屋形狀各異,有方形的、有圓形的,當然也有多邊形的。

房屋四壁的材料極為多樣化,有木板、竹子、鐵皮,甚至是掛塊塑料布了事。

當然,無論用什麼材料建築,整個房屋都是四面開窗的。

而屋頂一般用椰樹葉子搭建,當然也有用鐵皮製作的,這就顯得有些上檔次了。

「地面」大部分用來建造房舍,餘下一小部分作為「院落」使用。有的門前搭有平台,用來做飯、晾曬衣服或者是乘涼。

每座房屋都有木製台階,實際上就是一個木梯子通往水面,屋下水波蕩漾,屋外海風習習,儼然是一處避暑勝地。

雖然是坐落在不同的樹樁上,但是整個村莊的布局相對還算合理,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條條水巷,看上去倒也整齊。

水巷裡有商店、旅店、餐館和學校,甚至還有咖啡屋和酒吧,當然這些房子相對民居來說要漂亮得多。

全村最漂亮的一處是教堂,是一個二層小樓,通體白色,上面有兩座小尖塔。

俗語云,靠水吃水。

岡維埃村民主要以捕魚為生。他們會用木樁和網圍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漁場,在裡面進行魚類繁殖和捕撈。

通常都是男人將魚捕撈上來後,由女人將它們進行後期的加工和貯存,然後會用小船運送到湖上或者是岸上的集市進行售賣,同時購買米麵和蔬菜,這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水上市場雲集著大大小小的各類船隻,都滿載著貨物,這就是一個個的「移動超市」。

日用百貨、柴米油鹽、蔬菜水果,應有盡有。穿著艷麗裙裝的媽媽,身背嬰兒,駕駛著獨木舟在其間穿梭,是極為亮麗的風景線。

岡維埃水村最出名的地方是「情人街」,每到晚飯後,特別是周末和節日的夜晚,村上的男女青年就划著獨木舟來到這裡。

他們會打著非洲鼓,唱著奔放的情歌,甚至能夠跳起歡快的舞蹈,極為浪漫。

近些年,隨著岡維埃聲名遠播,世界各地來這裡遊玩的人日益增多,當地人們又多了一項收入,那就是售賣與旅遊有關的各類商品。

他們售賣當地用椰殼製作的面具,小孩還會兜售類似菱角的小吃,以及一些五顏六色的明信片,有貝寧各地的風光,當然以岡維埃為主,而且拍攝製作得都很精美。

自從村裡有了小學和中學後,這裡就不停地有人走出去,並闖出了名堂。

這個村里先後出過政府部長、議員,甚至還有一位駐華大使。

隨著名氣的增大,岡維埃被人們頻繁地與威尼斯相提並論,最後直接被人們稱呼為「非洲威尼斯」。

後來,岡維埃「水村」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自然文化遺產,村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

然而卻有一件煩惱事始終沒有徹底解決,那就是上廁所問題。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這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當地人都是直接排放到湖水裡了事。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增多,這些排泄物越來越多,並且很難淨化,因而湖水越來越混濁,甚至曾經引起過傳染病流行。

於是,村民們開始集體行動起來,在湖水的下游處建起了廁所。

然而相對於數萬人的整個村莊,幾十座廁所顯然是杯水車薪。特別是每天早上,乘船排隊上廁所的情景堪稱是一個奇觀。

「水上桃源」的悲慘往事

別看現在的岡維埃全世界聞名,人們活得快樂安然。

然而要追溯其過往,其經歷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相似之處,都是一群避難者最後落腳的家園,只不過這卻是一處「水上桃源」。

岡維埃一詞是有來歷的,到目前為止,它衍生出三個解釋。

一個是一隻被人崇拜的雄鷹的名字

據說岡維埃人在從外地遷徙過來時,得到了這隻名叫沃頓·甘蘇的雄鷹幫助和引領。

當時逃難的人們沒有辦法穿過水麵,這時沃頓·甘蘇帶領成千上萬的鷹來到這裡。

它們用翅膀搭成一座「鷹翅橋」,人們才能夠穿越條條河流,最後到達岡維埃。

第二個說法是部落領袖的名稱。

當時遷徙的岡維埃人的首領叫沃頓·岡,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族人們才得以安全到達岡維埃。

第三個說法,被解釋為「獲得安寧者的集體」,也就是可以認為這些人在岡維埃得到了拯救,得以安定地生活下來。

無論哪個說法,都揭示出岡維埃人並不是諾庫耶湖當地的居地,而是從外部逃難並遷徙而來的。

事實上,岡維埃人的來歷可以追溯到18世紀。

當時貝寧境內有二十餘個大大小小的部落,這些部落為爭奪土地和資源經常進行戰鬥。

後來北方的芳族部落和阿波美酋長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派兵南下侵擾。

為躲避戰亂,南方的小部族不斷向幾內亞灣方向逃難,當時幾內亞灣沿岸有大片大片的森林和沼澤。

沼澤地使得追兵難以快速行進,而且根據當時的宗教習俗,任何軍人不得到水鄉和洪水泛濫的地方打仗,這裡的沼澤地就成了岡維埃人祖先的天然保護屏障。

最初他們在泥濘的沼澤地里,將大樹從中間砍斷,在上面搭建木屋。

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將樹木砍削成木樁打入地下,然後在高出地面數米的木樁頂端鋪上木板,再建造房屋居住。

隨著後來的雨水增多,以及海水的倒灌,這裡就逐漸成為了湖泊。

而人們數百年住吊樓的習俗也得以沿習下來,只不過是樹樁越扎越深,房屋越來越漂亮。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岡維埃的平靜安寧與湖岸外陸地上的動盪不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因而逃難和聚集在這裡的人也越來越多,將其稱為「水上桃源」是名副其實的。

多年來,經過人口的不斷繁衍、高腳木屋的大量建設,最終這裡形成了將近2萬餘座高腳屋,人口達4萬多人全球最大的水上村莊---岡維埃。

岡維埃人的春天

雖然貝寧是世界上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但是貝寧政府里卻不乏有識之士。

他們已經看到了岡維埃「水村」的巨大影響力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在2019年的時候,就提出投入約3050萬歐元,對岡維埃水村各項設施進行改造。

主要是淨化湖水、翻修房屋,當然廁所問題是重中之重,而且還會考慮這裡一直沒有的電力問題。

可以說為了發展旅遊,貝寧人也是拼了。

他們的目標是讓岡維埃村里要有電燈,要有淨水。

反正一句話,就是想要將岡維埃「水村」這個聯合國自然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打造得更大更亮更耀眼

而且近年來,貝寧人在逐步改造和完善岡維埃水村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又結合傳承久遠、神奇詭異的巫毒教,逐漸打造出一個以「探秘巫毒教」為核心的冒險旅遊活動項目

「巫毒教」是貝寧的國教。作為非洲的傳統宗教。

在基督教沒有傳入非洲之前,「巫毒教」是當地的唯一宗教,其教義主要就是對原始宗教、祭司、動物等形成的長期崇拜。

岡維埃一詞裡,包含著那隻被這裡的人們信奉為神鷹的沃頓·甘蘇的名字。

因而鷹在岡維埃的地位十分尊崇,人們不但不傷害它們,還要保護和崇拜它們。

這不單單是因為那個所謂的搭建「鷹翅路」護估他們逃出生天的傳說,更是因為他們信奉的「巫毒教」的歷史傳承,使得岡維埃人把鷹當作了它們民族崇拜的圖騰。

而貝寧打造出的這個「探秘巫毒教」的旅遊探險項目,其最大的看點在於巫毒教的午夜祭禮儀式。

這個儀式是在叢林深處的廟宇里舉行,整個儀式上,穿插著大祭司禱告、念咒和奠酒,畫符祭神。

當然,貝寧人最擅長的唱歌、擊鼓和跳舞更是必不可少,在漆黑的午夜倍顯奇詭無比。

當地許多人相信,如果不參加巫毒教的祭禮,便不會受到他們信奉的神靈的保佑,甚至會被其所害。

於是這種恐懼心理和周圍群體的無形壓力,使得巫毒教在貝寧甚至西非眾國變得越發的莫測。

當巫毒教這種神秘性被外界所知後,不少的國際冒險家和所謂的高端遊客對貝寧的興趣大增,每年都有不少西方冒險家和遊客萬里迢迢來到這裡尋巫探秘。

他們在當地僱傭好地陪,在貝寧的海濱城市和村落里展開一段神秘莫測的旅行,而岡維埃也是理所當然的成為其中的一個網紅打卡地。

現在的岡維埃人因為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受到貝寧政府的高度關注。

這個當年的「奴隸海岸」已經一改往昔的頹勢,想要奮起有為了。

看來,岡維埃這個名字真的不錯,在當代貝寧又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安寧者」的樂園。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照見古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927/228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