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2日,某電視台《生財有道》欄目播出吉林舒蘭大米專題節目,其中有一段記者採訪當地水稻種植戶,問他家裡50畝水稻今年產量能達到多少,種植戶回答說最低是七十五萬斤。



非專業人士乍一聽到這個數字可能沒概念,就感覺好像還挺多的,但作為曾經的農業記者,我一聽這個產量就炸毛了:
50畝,75萬斤,平均每畝產量1.5萬斤!
好傢夥,你這2025年的產量比1958年還要高啊!畝產一千多斤的水稻,愣是被你給翻了10倍……
在觀眾指出這個問題後,電視台已經在節目播出3天後對官網發布的版本作出修改,剪掉了這兩句關於畝產的對話。
信息來源:https://tv.cctv.com/2025/09/25/VIDE58M9FYqSBSyj9XKcQDGI250925.shtml
不過我有原始視頻,沒有冤枉他們就是了。
當然,對這段採訪本身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它和1958年的水稻畝產萬斤還是有本質差別的,屬於是「宣傳工作中的技術失誤」,而非惡意浮誇。

之所以判斷2025年這段採訪沒有惡意浮誇,是因為後續講到預計收入的時候,種植戶大哥回答的是最低15萬元,也就是每畝收入3000元,這個數據是相對靠譜貼近現實的。
由此推算,當地水稻畝產1500斤,50畝總產量預計7.5萬斤,收購價2元一斤,總收入15萬元,這才是真相。
一名樸實的水稻種植戶,面對中央媒體的鏡頭時精神緊張,語氣亢奮,腦子一下轉不過來說錯了話,是很常見的現象。我以前和電視媒體一起參加活動的時候見過不少,十幾秒的鏡頭要重拍五六遍才能過。
以前作為文字記者,一直不愛跟電視媒體一起採訪。這幫人都是直勾勾的誘導性提問,經常對要採訪的事情一點基礎了解都沒有,問的都是特別膚淺的問題,還要優先安排採訪拍攝,像極了那些「幹啥啥不行,出風頭第一名」的同事。
所以這個事情的重點在於現場採訪的記者業務素質比較低,缺乏關於水稻的基本常識,對數字不敏感,所以採訪的時候沒有察覺到不對勁,負責剪輯製作與審片的編導也是敷衍了事,沒有發現這麼離譜的問題,最終讓這個錯誤留在了節目裡。
不過,這樣的錯誤本身其實是有必然性的:
第一,電視台現在營收壓力特別大,廣告收入腰斬再腰斬,人才流失也很嚴重,包括地位高高在上的那幾家電視台,情況也沒有好到哪去。現在很多電視台都默許員工在外面干私活兒賺外快,不然隊伍真要散了……
還在幹活兒的這些人,要麼業務能力一般,要麼做節目態度敷衍了事,更多的情況是能力不行態度也不行,出點錯誤是常有的事,大家也沒那麼在意了。只是水稻畝產萬斤這種錯誤過於離譜,才有點討論的價值。
第二,這期節目其實是電視台借著農民豐收節(今年是9月23日)的由頭,從吉林舒蘭市拿了一筆宣傳經費製作的專題節目,目標是宣傳舒蘭大米品質高,產業發展好。大概率,從採訪對象安排到提問回答的腳本都是當地準備好的,電視台派幾個人去露臉走個過場而已。所以,對節目內容審核不仔細也就並不意外了。
第三,不只是這一期節目,而且整個這一類電視節目從來不是以「調查報導真實情況」為準則,而是以「尋找素材支撐宣傳主題」為準則,對信息的真實性嚴謹性並不在意。
水稻畝產萬斤這樣的浮誇不至於,但各種誇大職業收入、美化底層生活的操作可以算是常規了。
什麼東北縣城女孩賣鴕鳥年入百萬,靠擺攤賣螺螄粉老闆月入8萬,985畢業生男子撿垃圾8年實現財富自由……這些離譜新聞,大部分都是電視台(以及附屬融媒體帳號)搞出來的。
就很沒意思……
這些電視台的存在現在就非常尷尬,新聞報導的價值體現不出來,黨政宣傳的價值其實也體現不出來,就單純是為了維繫電視台本身的存在而消耗各級政府的財政經費,時不時還要捅出幾個婁子來。
估計撐不了多久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