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飢餓是高牆 為什麼朝鮮始終未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為什麼朝鮮始終未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飢餓是高牆:論一種統治的終極邏輯。

在分析世界上某些特殊政權時,我們常常會陷入一個天真的誤區:認為所有政府的最終目的,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東北亞那個封閉的國度,就會發現一套截然不同、卻無比精密的統治邏輯。在這裡,人民的飢餓並非統治的失政,反而是維持統治的有效工具。

這套邏輯的核心,只圍繞一個目標展開:政權本身的絕對安全與永續傳承。什麼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人民福祉,都要無條件地為這個最高目標讓路。

一,吃飽飯,是最大的政治風險:

一個豐衣足食、信息暢通的公民社會,是絕對權力的天敵。想想看:

當人們不再為明日的口糧發愁時,他們就會開始思考權利、自由和「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別人那樣生活?」

當經濟繁榮,對外貿易增多時,牆壁就再也擋不住外界的信息和觀念。手機會有,網絡會通,人們會看到另一個世界,繼而對自己身處的環境產生質疑。

因此,對於一個追求絕對控制的政權而言,讓民眾長期處於一種適度的、為基本生存而掙扎的狀態是最「安全」的。飢餓的人沒有精力去關心政治,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獲取「下一頓飯」上。這種極度的不安全感,使他們不得不徹底依附於那個唯一能分配資源的體系—即政權本身。

二、制裁與核武:精心設計的統治

於是,我們就能看懂其一系列看似「瘋狂」的行為。

發展核武器:對外,它被宣傳為阻止外部干預的「終極保險」。但對內,它是政權用來講述的終極神話,它既是凝聚忠誠的「國寶」,更是證明」白頭山血統"統治合法性的象徵,核武器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其軍事效用(沒有二次打擊能力,它的核威懾根本不存在),而在於它完美地服務於內部統治--讓民眾在苦難中產生扭曲的民族自豪感,將為核武犧牲民生的事業合理化。

主動挑釁招致國際制裁:這步棋尤為精明。制裁帶來的孤立和困窘,並非政權的煩惱,而是它求之不得的統治工具。

完美的甩鍋對象:所有國內的貧困,物資短缺,經濟凋敝,都可以順理成章地歸咎於「外部敵人的殘酷制裁」。政權自身的無能和壓榨,被完美地隱藏起來。

加固高壓統治的圍牆:制裁之下,外資進不來,網際網路連不通,文化交流為零。這極大地降低了政權進行信息封鎖和思想控制的成本,讓「我們最幸福」的謊言得以維持。

這一切行為的底層邏輯,源於一個冷酷的政治法則:匱乏產生依賴,壟斷造就絕對權力。當糧食、能源、信息都成為稀缺資源時,誰掌握了分配權,誰就掌握了所有人的生命線和忠誠。政權通過刻意維持一種普遍的短缺狀態,將自己塑造成唯一的"施捨者」,從而將每一個公民都轉化為仰其鼻息的「祈求者」,這種基於生存恐懼的服從,遠比基於認同的忠誠更為牢固和可靠。有限的資源是其統治最便捷的槓桿,絕對的分配權則是其最堅硬的權力支點

這一切,最終都是為了服務「先軍政治」。國家的有限資源必須優先確保軍隊和核心精英集團的忠誠,這是政權武力的刀把子。而廣大民眾,則理所當然地成為被犧牲的對象。這不是臨時狀態,而是資源分配的永久秩序。

三,與歷史的對照:為何不走回頭

有人會問,朝鮮在冷戰時期曾依靠中蘇輸血維持過相對體面的生活,為何不回到那條路?

關鍵在於國際環境的巨變。蘇聯垮台、中國轉向市場經濟、韓國經濟騰飛,意味著那條"依靠外部大哥供養來維持國內基本盤」的舊賽道已經徹底斷絕,更重要的是,政權意識到那條道路最終會導致對外部的依賴,從而削弱其絕對控制的自主性。

既然無法再走「讓人民吃飽」的舊日路,政權為了生存,主動選擇了一條全新的賽道:將貧困和飢餓武器化,將其從「統治的失敗「重新定義為"統治的工具.

這自然引出一個疑問:統治精英集團為何能容忍這種普遍貧窮?答案在於精緻的利益分層化,政權用特供商店、特殊醫院、海外帳戶和世襲特權,為其核心支持者構建了一個與外部世界同步的「平行天堂*"。於他們而言,國內的普遍貧困非但不是負擔,反而是其特權的價值體現—他們的優越感,正來自於與普羅大眾的巨大落差。

結論:痛苦的悖論

因此,那個令人脊背發涼的結論變得無可避免:對於金氏政權而言、一個因資源絕對匱乏而不得不絕對依賴於其分配的人民,才是「好」的人民,國民的飢餓與苦難,在這個冷酷的邏輯閉環里,不再是治理無能的證明,反而是其權力結構最有效的潤滑劑和凝固劑。

構成了一個現代文明中最為痛苦的悖論:這個政權最高效的生存策略。恰恰是其國民世代痛苦的根源。而那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從未被真正渴望打開過。

因為門外的光,會照見高牆之內,這由絕對匱乏所築成的,堅不可摧的權力牢籠。而那光,終有穿透一切的那一天。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加州姜太公NEW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05/228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