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10月4日:日本執政黨總裁選舉與與捷克國會大選
十月四日在日本與捷克的兩場選舉,對台灣的外交布局會有重要影響。日本是執政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出線的總裁極可能成為日本新首相。而捷克的國會大選導致變天,與台灣沒有太多關係的「不滿人民黨ANO」黨魁巴比斯回鍋執政。位於印太與歐洲出場的同日選舉,對台灣外交布局有重要影響,我們不能夠輕忽。
高市早苗用了一年秣馬厲兵,今天如願以償
在選前大家多預測自民黨總裁選舉會進入第二輪,而可能第二輪人選可能會是小泉進次郎、高市早苗、以及林芳正這三位。選舉過程是不出意料的,由小泉進次郎與高市早苗進入第二輪選舉。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高市在首輪就是最高票,並進而在第二輪勝出。高市在第一輪領先與最後勝出,都讓外界觀察家的眼鏡碎落滿地。高市在第一輪的國會議員拿到64席,第二輪拿到149席,小泉則是在第一輪國會議員拿到80席,第二輪拿到145席。顯然高市在第一輪的國會支持是低於小泉,甚至也比林芳正低(林芳正拿到72席)。
高市在國會議員失去的是被她在地方黨員投票補回來。高市在第一投票就拿到地方黨員119席,而小泉進次郎只拿到84席,林芳正更只拿到62席。顯然自民黨基層對高市的支持熱情遠高於小泉以及林芳正。之後在第二輪投票時,麻生一席「尊重地方黨員投票意願」的發言,被認為大幅影響了麻生派議員的投票意向,再加上原先投其他議員的票之重整,使得高市之後勝出,這導致在二輪的議員票上,高市也領先小泉四席。至於地方黨代表的票更呈現高市超過三倍於小泉的狀況。
相較於2024自民黨總裁選舉,高市也是在第一輪領先石破,但在第二輪票時敗下陣來。只不過當時高市在第一輪投票時國會議員票有72票居第二(落後小泉進次郎的75票,但遙遙領先石破茂的46票),在地方黨員支持上沖最高(109票),但最後在第二輪敗給各派系的合縱連橫(173:189),地方黨部票也落後石破5席(21:26)。據說高市在2024自民黨總裁選舉失利並拒絕石破請她擔任自民黨總務會長一職後,即積極勤走地方,這次高市就是憑藉其在自民黨基層黨員的絕對優勢輾壓對手,為第二階段的議員投票打下基礎。
高市在2000年就曾預告要在2010年當首相
高市早苗是個平民出身的政治人物,既不是政二代也非官僚出身。她的從政啟蒙來自從神戶大學畢業後進入的「松下政經塾」,透過直接面對選民,一步一腳印挨家挨戶的拜訪而獲得選票。據說當年她是一天拜訪20─30戶人家,這讓她在1994年的眾院選舉獲勝,從而展開她的政治生涯。
高市早苗一開始是以無黨籍身份參選,之後加入的也是新進黨,是因她與當時新進黨黨魁小澤一郎理念日益對立,在1996年底退出新進黨,之後經過當時的自民黨幹事長加藤紘一的引介,在1996年底加入自民黨。
高市當選議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也擔任過經產省副大臣、內閣特命擔當大臣(類似我國政務委員)、總務大臣、經濟安保大臣等要職,可算是今天自民黨相當資深的政治人物。她也是從2021開始參選自民黨總裁,在四年後的第三次參選終於修成正果。可望在之後成為首任日本女首相。
但高市早在2000年就發下豪語要在日後擔任日本首相。在她參與撰寫的「松下政經塾」於2000年四月發表的《21世紀,日本的繁榮譜》一書中,高市提到2010的高市內閣及其政治綱領,包括確立安全保障體制、修改憲法、百分百糧食自給率、與謝罪外交道別等內容。而她之後的政治作為,包括支持修憲、去靖國神社參拜等,都與她當時的想法沒有太多變化。
國人對高市的理解多是來自她對台灣的公開支持,不僅是她在選前於「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訪談記錄,在外交部林佳龍部長於七月「私人」訪問日本時公開接待,或是她在過去的發言等。但她挺台的主張來自他的保守主義想法。高市的保守脈絡,包括支持修改憲法,認同自衛隊改名為國防軍、要修改自衛隊法使在外國以自衛隊保護在外國日本人成為可能、要擁有對敵地攻擊能力、不認同女系天皇、反對外國人參政、不認同同性婚姻合法化等,可以看出她偏向保守主義的想法。
她也是在1995年不認同村山富市講話的國會議員之一。她明白無誤的保守思想也是這次她能夠出線的主因。有趣的是,她的保守思想在去年時被認為是自民黨眾議員選舉的障礙,但現在卻因為認為她夠保守,以及相對小泉來說,高市在辯論會的表現顯示她對政策的內容較清楚,因此會願意讓她出任自民黨總裁。
松下政經塾:培養日本平民政治家的重要搖籃
高市早苗作為平民出身的政治人物,如果沒有「松下政經塾」的經歷與鍛鍊,是很難與政二代或是中央省廳菁英官僚出身的人競爭,而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創辦的「松下政經塾」,更是培養了多位在政壇頭角崢嶸的人物,例如前首相野田佳彥、前外務大臣前原誠司,玄葉光一郎、前外務大臣/防衛大臣的小野寺武典等人。高市早苗(第五期)是其中的少數女性,期別很高,是多人的學姐(前原誠司(第八期)、玄葉光一郎(第八期)、小野寺武典(第十一期)。前首相野田佳彥因為是第一期生,所以算是高市早苗的大學長。國內大家熟識的前日本產經新聞駐台支局長矢板明夫,也是松下政經塾第十八期的塾生。
因為日本的派閥政治導致強大的世襲政治家傳統,另一個進入國會的路徑是從擔任中央省廳的菁英官僚,然後被自民黨吸收轉換跑道參選。而政治作為技藝的訓練,對於無權無財也沒名氣的一般老百姓,不僅沒有與聞的機會,對於有意投身公共事務的人,也沒有發展的管道。以培養日本未來政經文化領袖為職志的松下政經塾,成為少數有志者可以鍛鍊自身能力與提供發展空間的管道。以大家現在比較熟悉的新創產業過程來說,如果這批想在政治界發展的松下政經塾生如同那些搞創新事業的青年創業家,那麼松下政經塾就是協助發展與媒合人脈關係的天使投資機構,而且除了提供政治事業經營諮詢外,還提供政治技藝的訓練。
也正是由於自民黨長期被世襲政治所把持,早期松下政經塾生在政界的發展多是到反對陣營的民主黨,例如前首相野田佳彥、做過外務大臣的前原誠司與玄葉光一郎等。高市早苗也是從無所屬出發,先加入新進黨,直到1996年底才加入自民黨。但是中期以後的塾生,就看到比較多進入自民黨者。
高市面對與石破一樣的國會結構
高市乘著基層的支持而取得自民黨總裁一職,但在國會議員的支持上,由於僅領先小泉進次郎四席,顯示自民黨國會議員對於高市早苗的領導還是有所保留,因此如何鞏固自民黨國會議員的支持會是重要任務。
但高市上任面對的國會結構與石破茂是基本一樣的,意即作為最大黨的自民黨在參眾兩院都是少數,是因為反對黨彼此差異很大而無法形成共同陣線,讓自民黨可以持續執政。如何處理這個雙少數執政對高市早苗就是個重大挑戰。
有趣的是,去年高市在總裁選舉也是第一階段以第一勝出,但在第二階段卻敗下陣來。據說其他議員不願投高市的主因是擔心高市保守的形象,無助於自民黨在即將到來的眾院選舉獲得勝利,因此選擇認為相對會比較為社會接受的石破茂。但是經歷今年的參院選舉後,似乎自民黨基層以及不少議員不再認為高市的保守形象是票房毒藥,反而認為自民黨失去保守形象是導致其政黨聯盟在參院選舉不過半的主因,特別是國民民主黨與參政黨的崛起,顯然是侵蝕了很多自民黨的保守票源,此時就需要一個旗幟鮮明的保守主義者以促進選票回流。一年後正是高市的保守形象使其獲得青睞。當然小泉進次郎在政策辯論的青澀表現,以及用網絡寫手創造聲量之舉,也讓日本自民黨基盤感到不放心。
但也因為如此,屆時高市要如何面對朝小野大的局面,大家都在觀察。一般認為高市取得首相一職應該問題不大,但如何建構穩定的執政會是嚴厲挑戰。如果要建構穩定多數的聯合內閣,可能是與國民民主黨,或是與維新會談合作比較有可能。國民民主黨黨主席玉木已表示,除非先上修所得稅繳稅門檻與展開其他相關稅務改革,否則無意加入聯合執政。維新會原本已表示不反對加入執政聯盟,但前提是要換掉石破茂首相,以及將大阪視為備都以平衡東京一極獨大現象。因此高市上台後是否代表維新會加入聯合執政的可能性大增?大家也都在看。
但特別的是,高市上任後沒幾天就要接待來訪的川普,高市宣稱要重啟日美關稅談判,是否對日美關係帶來更大的風波,但承接既定結果的話,就要看有無吃下的能力與調整空間。之後高市還要去韓國開APEC領袖峰會,屆時要立即處理日韓關係。韓國現在執政的進步派政權對持保守主義立場的高市相當有意見,更對高市當年不認同村山富市的談話頗有感覺,因此在還沒處理日中關係之前,困難的美韓議題就撲面而來。
高市有可能起碼是三年首相,或是一年首相就再見呢?
就日本選制來看,除非首相解散國會改選,否則從現在到2028年都不會有選舉,而在2028是眾院選舉與參院選舉一起出現。但這屆日本自民黨總裁的任期是到2027年九月。如果高市做得不差,2027年總裁就有望連任以帶領自民黨打2028的眾院與參院選舉。
但現在不少自民黨政治觀察家卻擔心高市可能只是一年短命首相,認為高市堅定的保守立場與過去從未展現過務實彈性,因此缺乏長期執政的可能性。特別是高市的保守形象與國民民主黨、參政黨、甚至部分的維新會等,有高度的選票重疊。對於這些政黨帶來競爭相同票源的壓力。因此也有人說這些政黨不會選擇加入高市內閣以避免其選票基礎被侵蝕。如此則高市在未來一年會因這些政黨有意樹立自身權威而導致政壇紛爭不斷,無法在政策取得進展,進而帶來另一次的政治風暴。是否出現這樣的發展,也值得仔細觀察。
高市當選對台日關係是利多,但我們要記取安倍時代的教訓
因為高市多次公開提到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持續提出挺台主張。也是在外交部林部長訪問日本時,公開接待林佳龍部長的日本眾議員之一。本身也曾數次來台灣表達支持。因此台灣對於高市早苗的當選多喜出望外,期待安倍時代的台日關係可以在高市任內再現。
誠然,從岸田到石破茂的台日關係,雖然持續穩健發展,但總是似乎在悶燒,不像在安倍甚至是菅義偉時代,在總理府有人願意為促進或是防衛台日關係而投入政治資本,台灣也知道在有困難時可以找誰處理。在高市如無意外擔任首相後,這個問題然預期會有較好的關注。
但知道高市面對的困難,對於台日關係的未來,台灣就無須期待高市可以為台日關係做什麼,而是在台灣的需要下,發掘出什麼是她可以作而且她也想做的,同時設計出一個路徑圖,根據這個路徑圖推進實事。安倍時期空有對彼此都高度友好的政權,但在時機與政策順序上卻常常無法對焦,導致在持續延誤時機下使機會完全喪失。我們也要利用這個機會將某些議程的推動賦予制度化基礎,使其成為彼此官僚互動的日常議程之一,以確保這些倡議的永續發展。
至於擴大與其他政治人物、其他派系、其他政黨的交往也很重要,但針對高市當選自民黨總裁的難得機會,我們必須要能超越個人關係與管道建立的操作,朝向制度化以為實質議題的進展打基礎,為台日關係的永續進展奠下紮實根基。
捷克大選沒有意外結果,前首相回鍋組閣執政
同樣在10月4日,捷克舉行國會大選,執政黨聯盟受挫,巴比斯領導的「不滿公民黨」(ANO)成為第一大黨。巴比斯本人在2017─2021擔任捷克總理,因此這次是回鍋擔任,不是新人。
但因為「不滿公民黨」在200席眾議院席次中拿到80席,沒單獨過半,根據巴比斯本人說法,他可能以少數黨單獨執政,或是與另兩個政黨,極右派的「自由與直接民主黨」(SPD),與右派但不是極右的「自為汽車黨」(Motorists for Themselves)展開政黨聯盟合作,但還是由「不滿公民黨」組少數內閣。
雖然組成政黨聯盟對執政會比較穩定,但與「自由與直接民主黨」以及「自為汽車黨」聯盟可能無法持久,因為直接民主黨的新法西斯主義色彩,以及自為汽車黨強烈反綠能(要汽車不要腳踏車)、強烈疑歐,都與立場較為偏向中間的右翼民粹「不滿公民黨」有差異。巴比斯在當選後也說會持續挺歐盟與支持北約的政策,即便他與創建「不自由民主」的匈牙利總理奧班(Victor Orban)是歐盟議會愛國者黨團的共同創辦人。目前看起來「不滿公民黨」單獨執政的機會不小,但政黨聯盟還在籌組中。
對俄與對烏政策會是主要轉變,對中關係不致有太大影響
捷克變天的最大影響是其對俄與對烏克蘭政策。巴比斯與可能會形成政黨聯盟的「自為汽車黨」、「自由與直接民主黨」都對俄羅斯相對友善,主張不要持續與俄羅斯敵對。而對挺烏部分也都顯示若干保留意見。有的政黨是因為挺俄而遠烏,但也有的政黨是基於大量湧入的烏克蘭難民讓捷克難以承受,因此不希望持續挺烏與抗俄政策,希望透過早日俄烏和談結束戰爭,讓在捷克的烏克蘭難民可以早日回到家園,省卻捷克的負擔。
根據「中歐亞州研究所」(CEIAS)在今年四月對中歐四國(Visegrad)做的民調顯示,在捷克政黨中,雖然即將執政的「不滿公民黨」(ANO)比較親俄,但那也是與相對於強烈厭惡俄羅斯的前執政黨ODS、STAN(之前是市長黨)等,以「不滿公民黨」本恩對俄羅斯的態度,持負面印象的比例依然有七成(ODS是九成六、STAN也有九成四)。雙方出現顯著差距的是對歐盟的印象,前執政聯盟對歐盟的好感度普遍接近八成,但「不滿公民黨」、「自為汽車黨」、「自由與直接民主黨」則是對歐盟的不滿達到五成五、六成五、七成七的高比率。
此外,針對中國的態度,「不滿公民黨」支持者對中國的有近五成二的負面態度,「自為汽車黨」的不滿程度更高,達到五成八。即使是態度最親中的「自由與直接民主黨」,對中負面印象也有三成七,而其對中國持正面印象者則是在三成一。顯然也是少數。
因此從政黨支持態度來看,巴比斯執政後的捷克對外政策,可能在對歐盟的政策會有較多矛盾,但是基本上不會出現挺俄操作,即是不會有出頭的抗俄態度。而在中國的政策上,更不太可能出現親中的發展。俄別是巴比斯個人有過被中國詐騙的慘痛生意經驗,在當年中國大使威脅捷克參議院議長不應來台灣導致該位議長身亡時,巴比斯做為反對黨主席也出聲譴責中國駐捷克大使舉措,並要求要將他趕出去。巴比斯本人與中國關係並不佳。
但在捷台關係上,台灣可能無法期待過去捷克公開支持台灣,透過公開接待來訪台灣政要來表示支持的舉措,但既有的作為與實質關係是不太會有任何問題的。特別是與捷克在半導體、無人機等的科技合作,都是捷克高度期待的發展。
此外,雖然捷克總統是國家象徵,不具實質權力,外交權也不在總統身上,但總統本身可以獨立發言,當巴比斯政府的對歐主張與疑烏立場可能會引發爭議時,捷克總統對捷克對外事務的發言權會因此更被提升。因為這位總統是堅定的台灣支持者,因此也等於幫台灣加上另一道保險。
林部長八月訪日九月訪捷克,對日捷兩地政情趨勢有第一手感受
林佳龍外長從七月到十月頻繁出訪創造不少驚奇。七月底以私人訪問名義去了日本,在訪日期間也被即將成為自民黨總裁的高市早苗公開接待過,林部長九月也以文化訪問方式造訪捷克,顯然這些訪問使得林部長對於當地的政情發展、地緣戰略情勢、以及其與台灣的雙邊關係可以有更直接的掌握。七月訪問日本雖然不能說是為預備自民黨總裁選舉的趨勢預先布局,但九月訪問捷克的決定,則肯定與想要第一手掌握十月選後的捷克政局有關係。
高市主政下的日台關係可望有好的發展,但關鍵是台灣要提出可操作的路徑圖以為引導,而選後的台捷關係可能會進入盤整的相對沉潛階段,但也無須擔心這會導致倒退的發展。因為捷克在過去幾年是台灣對歐外交的重要橋頭堡,因此如何應對這個新變化以持續推動台灣對歐外交的整體布局,會是現在台灣在面臨捷克新政局時,必須要加強的功課。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