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麟閣經略」,作者為前財經記者仝麟閣,該號針對社會熱點事件發布評論文章,其中多篇文章遭到微信平台刪除。
目前,該號顯示「涉嫌違反《網際網路用戶公眾帳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已被屏蔽。作者仝麟閣在「麟閣觀察」上繼續更新文章。
2025年8月14日,中國數字時代收錄了來自該號的一篇遭刪除的文章《曝光校服質量問題被拘留的那位,為什麼人生也被毀了?》,文中作者以自己的現實經歷,展示中國「非法拘留」的不公。
文中寫道:
據澎湃新聞報導,2023年12月,因在網上發視頻反映兒子學校校服存在質量問題(質疑標註成分與質地不符、有甲醛等有毒物質等),甘肅慶陽市寧縣36歲男子鄧建國在校服廠商報案後,被寧縣警局網絡安全監察大隊以尋釁滋事行政拘留七天。

被執行拘留後,鄧建國精神抑鬱,妻子受不了他的變化,雙方於2024年1月離婚,兩個孩子由女方撫養。
鄧建國提起行政訴訟後,慶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定,寧縣警局的行政處罰決定程序違法,認定事實證據不足,依法應予以撤銷。鑑於案涉拘留決定已經執行完畢,無撤銷的必要,但警方要承擔7天拘留的國家賠償3237.08元。
嗯,搞出一個妻離子散、精神崩潰的結局,最後的結果就是3000來塊錢…..
但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聊聊,為啥拘留幾天能對一個普通人帶來這麼大影響?畢竟,拘留不是刑事責任,不會留下犯罪記錄。
很多人對此事頗有爭議,一是覺得一個人精神崩潰、被單位辭退、妻離子散,是不是不僅僅是被拘留這麼簡單,還有人覺得受害者是在通過賣慘獲得更多關注和賠償。
我想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各位,兩種猜測都沒必要,在一個小地方,一個拘留就可以毀掉你這個人,毫不誇張。
大約是2023年,我接到一個求助,來自北方某縣的一位教培行業從業者,他是當地比較有名的企業家,經營著幾家培訓機構,收入還算可觀。
在2022年7月,因為用公號轉發了一則防疫信息,被當地派出所以「擾亂公共秩序為由」傳喚,但我後面了解來龍去脈,這則信息其實是當地部門先誤發的,結果被他轉發了一下。
就在他被釋放後,其生意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很多家長並不了解情況,但知道了他被傳喚的經歷,都不願意把孩子送去一個「犯罪分子」開辦的學校。
曾經他作為當地優秀的青年企業家,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甚至經常上當地的報紙、電台,獲得各種表彰。但在事情發生後,幾乎所有往期的榮譽都被取消。
那些過去常和他打交道的朋友,也開始對他「敬而遠之」,因為沒人知道之後他後續會不會被拘留,繼續被找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