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泰國紀行之1:貧富差距下的獨特尊嚴

10月10號,我來到了泰國,進行為期5天的短暫旅行。

泰國是我一直想要來的地方,因為去已開發國家感覺已經很「無聊」了:清一色的風景如畫、千篇一律的優雅文明。

反倒是去一些開發中國家,總能給人一些特別的印象。就像土耳其這個國家帶給我的複雜感受,就遠超很多已開發國家。

泰國作為亞歐大陸東半部分的一個樣本,非常有代表性:它曾經富裕過,甚至一度觸摸到已開發國家的門檻,但它又始終難以再進一步,各種原因讓它停滯在了中等收入陷阱。

在文化上,泰國與其他亞洲國家相近;但在現代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方面,它又獨樹一幟。

所以我很好奇,泰國到底是什麼樣。

在很多人眼中,泰國只有人妖與性開放,但我一直都知道,這個國家並沒有這麼簡單,旅遊的符號遠遠不是它的全部。

飛機落地前,我看到了曼谷周邊大片大片的長方形水田,這個國家的濃重農業色彩,一覽無遺。

下飛機後,在長長的走廊我首先看到的是AED設施,也就是心臟急救設備。在歐洲的地鐵里,每個站台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沒想到我在泰國機場第一眼看到的也是它。

人文關懷的色彩,一下子濃厚起來了。

緊接著我就看到了很多殘疾人,機場有足夠多的殘障設施、工作人員,去幫助殘障人士。他們推著輪椅,耐心地溝通,將殘障人士送到目的地。

這兩件事讓我突然覺得泰國「很發達」。因為在歐洲,我見到的殘疾人數量就相當巨大,因為殘疾人的生活很有尊嚴也很便利,他們會經常上街、乘坐交通工具,像普通人一樣參與各種文娛活動、泡酒吧咖啡店、長途旅行。

這兩件事,讓我一下子對泰國刮目相看。

很快就找到了通往曼谷市中心的輕軌,坐上車後,我一直在觀察這座國際大都市從郊區到市中心的樣貌。

很明顯,相比歐洲、日本這些地方來說,在曼谷能看到直接的貧富差距:「棚戶區」和遠處的高樓大廈不斷形成鮮明的對比,破破爛爛的地方在郊區確實大面積存在。

已開發國家有一個特徵:無論你從市中心走到郊區還是再到農村,都一樣漂亮、乾淨、均富,不會有那種「從城市往外走越走越破爛」的感覺,但曼谷明顯沒達到這一點。

從這一點來看,為什麼日本是亞洲的已開發國家,而泰國不是,確實非常明晰可見。

但曼谷市區又帶有一種很強烈的「國際化大都市感」,它的高樓大廈設計感都比較強,鱗次櫛比,在一些瞬間,感覺像是穿越到了東京。

這恰恰就是泰國發展留下的印記:當年它的確是一個「准已開發國家」,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它可能至少會達到韓國的發展水平。

很顯然,曼谷既有發達時期留下的遺產,又有經濟停滯和貧富差距拉大所造成的裂痕。

但是在乘坐地鐵的時候,我的感覺又變了。

曼谷地鐵的人非常多,擠得滿滿當當,排隊上車的人也很多,但非常有秩序,人們嚴格遵守「先下後上」,不會有人無腦往前沖,擠得下車的人下不來,這一點確實讓我震驚。

乘坐直梯也是一樣,先下後上,我終於沒有了在國內時那種總被人擠和搶的恐懼感。

在國內,我無數次因為慢一步就被後面的人搶先,無數次被人撞開,無數次下車的時候被上車的人擠得一肚子氣。

我也終於又能理解,「鬆弛」到底是怎麼來的:當生活中不存在這種頻繁密集的微小爭搶,不存在那麼多沒素質的人,心境自然就會鬆弛下來。

泰國人總體還是相當有禮貌。短短一程地鐵,我看到兩次人與人只是輕微的擦碰就互相道歉,看到兩次臨下車時互相禮讓對方先下。

無論是購買食物還是餐廳結帳,都會自然排隊。這就讓我想起在國內,有很多次我都因為慢一拍,後面的人就搶先去點單或者結帳,也讓人非常窩火。

泰國人到底是如何做到「不是很富裕卻很有禮貌」?這一點真的值得深思。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

為了防止有槓精說「現在泰國都有人吹了」,我先預防性提一下:本文客觀陳述了泰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同時闡述了我對泰國人有禮貌的客觀感受,不是「吹」也不是「黑」,只是客觀陳述。

明天,我繼續分享此次泰國之行的感受。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黑噪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16/229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