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陽氣,是一個人最好的「風水」!

《黃帝內經》開篇即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是生命之本,是人體的小太陽。

一個人陽氣充足,自然百邪不侵,好運相伴,這才是真正的好風水。

01

身有陽氣:百病不侵,精神飽滿

《素問·生氣通天論》道: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氣之於身體,就如太陽之於萬物。

它既是生命的動力,更是抵禦外邪的天然屏障。

陽氣充盈之人,五臟得溫陽,精神自然煥發,是在為身心披上一層無形的鎧甲。

唐代藥王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家中錢財幾乎全用於求醫問藥。

後來他隱居太白山,潛心養生,常年堅持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等導引之術,尤其重視曬背補陽

每到巳時(上午9-11點),他便解開衣襟,讓陽光溫煦脊背半小時,汲取天地陽氣。

憑藉這套養陽之法,孫思邈年至百歲仍能攀山採藥、行醫著述,據傳壽至141歲。

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凡人不可無日,陽氣不足,則生意難存。

也就是說,陽氣是生命之本。

真正的健康,不在於服用多少補藥,而在於喚醒並守護體內的陽氣。

陽氣,是人體自愈力的源泉,是抵禦疾病最根本的防線,也是生命活力最直接的體現。

養好一身陽氣,勝過靈丹妙藥。

02

心有陽氣:積極豁達,吸引好運

《菜根譚》云:君子之心,雨過天晴。

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的人,縱使身處風雨,眼中所見仍是萬物生長的希望。

宋代文豪蘇東坡將這句話踐行到了極致。

他一生三次被貶,最遠流放到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海南儋州。

若換作旁人,恐怕早已怨天尤人,但東坡卻把每一處貶所都活成了故鄉。

在惠州,他欣然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在海南,他辦學堂、教農耕、研美食,甚至幽默地說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他把苦難熬成了詩,將荒蕪變成了家園。

最終連他的政敵都不得不嘆服:蘇子瞻何處不能安身立命?

蘇東坡的智慧就在於,他明白環境無法改變,但心境可以自己做主。

心若向陽,陋室亦是桃源;心若陰鬱,金屋也是牢籠。

可見,心有陽氣,才是真正的強大。

一個人之所以好運,不是看他征服了什麼,而是他無論遭遇什麼,都能在心中修籬種菊,讓生命在貧瘠的土壤里依然開出花來。

這份雨過天晴的豁達,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富。

03

行有陽氣:行動果斷,福氣自臨

《太上感應篇》曰: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也就是說,善念善行自帶能量,能在無形中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軌跡。

明代首輔楊溥的故事,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印證。

他因得罪權宦被囚禁詔獄長達十年。

在常人難以想像的困境中,他不僅沒有消沉,反而堅持每天教獄卒識字,幫囚犯寫家書。

最令人敬佩的是,當監獄圍牆倒塌,他本可趁亂逃脫,卻選擇主動召集囚犯修復圍牆。

這一舉動深深感動了皇帝,楊溥不僅獲得特赦,更被委以重任。

後來他輔佐明宣宗開創仁宣之治,七十五歲壽終正寢,追贈太師。

他常對子孫說: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動中的陽氣,就像播種,看似微小,卻在日積月累中長成參天大樹。

你的每一次善行,都是在為未來積蓄能量;每一個正向選擇,都是在鋪設通往福氣的道路。

一個人只有行有正氣,才能在困境中保持尊嚴,在順境中不忘初心。

這種行動的力量,不僅能夠改變自身,更能影響周圍環境,創造出命運的奇蹟。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人的陽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靠後天修養積累所得。

要讓體內陽氣充沛,需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身體要動,堅持午間散步、適度曬背,夜晚早睡以滋養陰血;

心境要靜,凡事多往好處想,遇事不鑽牛角尖,保持情緒通達;

行動要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樂於助人,常施援手。

當這三者成為生活常態,陽氣自然日漸充盈,不僅能強身健體、遠離疾病,更能吸引好運,讓福氣不請自來。

請記住:你自身,就是最好的風水。

真正的風水,不在山川形勝,而在內心修養。

身有陽氣,則百病不侵;

心有陽氣,則好運相伴;

行有陽氣,則福氣自臨。

養好一身陽氣,便是為自己布下人生最穩固的吉祥格局。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詩詞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019/229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