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以後,身體機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器官衰老、肌肉流失、骨質疏鬆、免疫力減弱……這些不是嚇唬人,是實打實寫在老年人身體裡的「自然規律」。
這個年紀的老人,越是硬撐著去做一些年輕時習慣的事,越容易出問題。對他們來說,有些事情,不做,反而是最明智的選擇。
寧願多睡一會兒,哪怕一天睡上十個小時,也不要隨便嘗試下面這7件事。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健康推向更深的風險。
一、不要強迫自己「每天出門走一萬步」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放在75歲以上的老人身上,未必還適用。這個年紀,關節軟骨已經磨損嚴重,膝蓋、髖關節、踝關節的負擔遠比年輕人大得多。堅持每天走一萬步,不僅不養生,反而可能加速膝蓋退化,甚至誘發骨折。
現實中,不少老人為了「鍛鍊」,冒著風雨外出,結果滑倒骨折,臥床不起。骨折對高齡老人來說,不是小事,是生命拐點。
一項發表於《中華老年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老年人的死亡率顯著升高,尤其是術後臥床時間過長者。
適當活動當然重要,但標準不在「步數」,而在「舒服」。走累了就坐,累了就休息,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堅持」,身體舒服才是最好的尺度。
二、不要飯量照舊,多吃幾口都可能是負擔
很多老人習慣「吃飽才有勁」,年輕時飯量大,到老了也捨不得減。有些子女勸爸媽少吃點,老人還會生氣,「我吃頓飽飯怎麼了?」
問題就出在「吃飽」。高齡老人消化功能下降,胃排空變慢,胰島素調節能力減弱,吃多了不僅容易腹脹、反酸,還容易餐後血糖飆升,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更糟的是,長期吃得太撐,會加重胰腺負擔,誘發炎症。胰腺炎在老年人群中的致死率很高,一旦發作,後果遠比年輕人嚴重。
建議老人飲食少量多餐、吃到七分飽為宜。飯後不困、不脹氣、不口渴,就是身體給出的「滿意反饋」。
三、不要頻繁洗澡,皮膚屏障撐不住
很多老人講衛生,天天洗澡,甚至一天兩次,尤其是夏天。聽起來挺好,實際上卻是個隱患。
老年人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屏障功能下降,頻繁洗澡容易破壞角質層保護,特別是使用鹼性肥皂或者過熱的水,皮膚乾燥、瘙癢、裂口接踵而至。
更嚴重的是,皮膚一旦破損,容易被細菌趁虛而入。有些老人因為皮膚破口感染,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敗血症。
洗澡頻率建議每周2~3次,水溫控制在37℃左右,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洗浴產品。洗完及時擦乾、抹潤膚乳,比什麼都強。
四、不要輕易「斷藥」或者擅自換藥
這事太常見了。有的老人吃藥吃久了,覺得「身體好多了,不吃也沒事」;有的朋友推薦「某某偏方」,就擅自把正規藥停了;更有一些人,以為「吃太多藥傷肝傷腎」,乾脆把藥減半。
問題是,很多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並不是「感覺好」就代表控制住了。這些病往往「無聲無息」,但一旦失控,後果是毀滅性的。
中國老年人群中因為擅自停藥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案例屢見不鮮。《中國老年學雜誌》2023年的一篇研究明確指出,75歲以上高血壓患者中,擅自停藥者中風風險提高了36%。
藥可以少,但必須醫生評估後來減。不要自己當醫生,尤其是75歲以後,身體已經沒有太多「試錯成本」了。
五、不要再去「熬夜看電視」或者「刷短視頻」
晚上十點、十一點,很多年輕人已經準備睡覺了,一些老人卻還坐在電視前,或者拿著手機刷視頻,捨不得睡。
但高齡老人本身褪黑素分泌減少,生物鐘紊亂,再加上藍光刺激大腦,容易入睡困難、淺眠多夢,影響白天精神狀態。
更危險的是,有研究發現,長期睡眠不足會加速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進展,比如阿爾茨海默病。睡眠不足還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
如果到了晚上還不困,說明白天太少活動或者午睡時間太長。建議白天曬曬太陽、做點輕活動,晚上10點前上床,哪怕不睡,也靜靜地躺著閉眼,別再「熬夜娛樂」。
六、不要頻繁量血壓、血糖,數字越看越焦慮
很多老人家一個早上測三次血壓,血糖飯前飯後輪番測。數字一高,緊張得手抖;數字一低,又以為藥吃多了。越看越焦慮,血壓反而更高了。
高齡老人血壓血糖有輕微波動是正常的。研究顯示,75歲以上老年人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內,血糖空腹在6.5~7.5mmol/L之間,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天天測、反覆測,不僅沒必要,還容易引發心理暗示,使身體陷入「焦慮—激素紊亂—血壓升高—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建議固定時間、固定狀態下監測,比如早上起床後、早餐前測一次即可。正常就好,不要被數字綁架。
七、不要「怕冷不通風」,家裡空氣悶出一身病
不少老人怕冷,家裡門窗關得死死的,尤其是冬天,整天不開窗,室內空氣又悶又濕,病毒、細菌滿天飛。
75歲以後,身體機能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器官衰老、肌肉流失、骨質疏鬆、免疫力減弱……這些不是嚇唬人,是實打實寫在老年人身體裡的「自然規律」。
這個年紀的老人,越是硬撐著去做一些年輕時習慣的事,越容易出問題。對他們來說,有些事情,不做,反而是最明智的選擇。
寧願多睡一會兒,哪怕一天睡上十個小時,也不要隨便嘗試下面這7件事。一不小心,可能就把健康推向更深的風險。
一、不要強迫自己「每天出門走一萬步」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放在75歲以上的老人身上,未必還適用。這個年紀,關節軟骨已經磨損嚴重,膝蓋、髖關節、踝關節的負擔遠比年輕人大得多。堅持每天走一萬步,不僅不養生,反而可能加速膝蓋退化,甚至誘發骨折。
現實中,不少老人為了「鍛鍊」,冒著風雨外出,結果滑倒骨折,臥床不起。骨折對高齡老人來說,不是小事,是生命拐點。
一項發表於《中華老年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老年人的死亡率顯著升高,尤其是術後臥床時間過長者。
適當活動當然重要,但標準不在「步數」,而在「舒服」。走累了就坐,累了就休息,不盲目攀比、不追求「堅持」,身體舒服才是最好的尺度。
二、不要飯量照舊,多吃幾口都可能是負擔
很多老人習慣「吃飽才有勁」,年輕時飯量大,到老了也捨不得減。有些子女勸爸媽少吃點,老人還會生氣,「我吃頓飽飯怎麼了?」
問題就出在「吃飽」。高齡老人消化功能下降,胃排空變慢,胰島素調節能力減弱,吃多了不僅容易腹脹、反酸,還容易餐後血糖飆升,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更糟的是,長期吃得太撐,會加重胰腺負擔,誘發炎症。胰腺炎在老年人群中的致死率很高,一旦發作,後果遠比年輕人嚴重。
建議老人飲食少量多餐、吃到七分飽為宜。飯後不困、不脹氣、不口渴,就是身體給出的「滿意反饋」。
三、不要頻繁洗澡,皮膚屏障撐不住
很多老人講衛生,天天洗澡,甚至一天兩次,尤其是夏天。聽起來挺好,實際上卻是個隱患。
老年人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屏障功能下降,頻繁洗澡容易破壞角質層保護,特別是使用鹼性肥皂或者過熱的水,皮膚乾燥、瘙癢、裂口接踵而至。
更嚴重的是,皮膚一旦破損,容易被細菌趁虛而入。有些老人因為皮膚破口感染,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敗血症。
洗澡頻率建議每周2~3次,水溫控制在37℃左右,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洗浴產品。洗完及時擦乾、抹潤膚乳,比什麼都強。
四、不要輕易「斷藥」或者擅自換藥
這事太常見了。有的老人吃藥吃久了,覺得「身體好多了,不吃也沒事」;有的朋友推薦「某某偏方」,就擅自把正規藥停了;更有一些人,以為「吃太多藥傷肝傷腎」,乾脆把藥減半。
問題是,很多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並不是「感覺好」就代表控制住了。這些病往往「無聲無息」,但一旦失控,後果是毀滅性的。
中國老年人群中因為擅自停藥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案例屢見不鮮。《中國老年學雜誌》2023年的一篇研究明確指出,75歲以上高血壓患者中,擅自停藥者中風風險提高了36%。
藥可以少,但必須醫生評估後來減。不要自己當醫生,尤其是75歲以後,身體已經沒有太多「試錯成本」了。
五、不要再去「熬夜看電視」或者「刷短視頻」
晚上十點、十一點,很多年輕人已經準備睡覺了,一些老人卻還坐在電視前,或者拿著手機刷視頻,捨不得睡。
但高齡老人本身褪黑素分泌減少,生物鐘紊亂,再加上藍光刺激大腦,容易入睡困難、淺眠多夢,影響白天精神狀態。
更危險的是,有研究發現,長期睡眠不足會加速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進展,比如阿爾茨海默病。睡眠不足還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感染風險。
如果到了晚上還不困,說明白天太少活動或者午睡時間太長。建議白天曬曬太陽、做點輕活動,晚上10點前上床,哪怕不睡,也靜靜地躺著閉眼,別再「熬夜娛樂」。
六、不要頻繁量血壓、血糖,數字越看越焦慮
很多老人家一個早上測三次血壓,血糖飯前飯後輪番測。數字一高,緊張得手抖;數字一低,又以為藥吃多了。越看越焦慮,血壓反而更高了。
高齡老人血壓血糖有輕微波動是正常的。研究顯示,75歲以上老年人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內,血糖空腹在6.5~7.5mmol/L之間,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天天測、反覆測,不僅沒必要,還容易引發心理暗示,使身體陷入「焦慮—激素紊亂—血壓升高—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建議固定時間、固定狀態下監測,比如早上起床後、早餐前測一次即可。正常就好,不要被數字綁架。
七、不要「怕冷不通風」,家裡空氣悶出一身病
不少老人怕冷,家裡門窗關得死死的,尤其是冬天,整天不開窗,室內空氣又悶又濕,病毒、細菌滿天飛。
室內空氣不流通,不僅容易導致呼吸道感染,還會加重心肺負擔。尤其是患有慢阻肺、冠心病的老人,空氣品質差是「隱形殺手」。
有研究指出,室內PM2.5濃度過高與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呈正相關。哪怕不開窗,至少也要使用空氣淨化器,保持空氣流動。
氣溫低時,可以在中午氣溫回升後開窗通風15分鐘,哪怕只開一條縫,也比一直緊閉強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