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地方債務不斷增加,各地政府想盡各種手段化債變錢。圖為位於北京市的中國人民銀行總部。( MARK RALSTON/AFP via Getty Images)
隨著經濟持續下滑,中共地方債務不斷增加,各地政府想盡各種手段化債變錢,近日,湖北省推出所謂的國有「三資」管理改革,稱把一切國有資產儘可能證券化、槓桿化,被批殺雞取卵。
據大陸媒體報導,10月16日,中共湖北省省長李殿勛在武漢市調研國有「三資」管理改革並召開推進會。他在會上稱,要讓「一切國有資源儘可能資產化、一切國有資產儘可能證券化、一切國有資金儘可能槓桿化」,擬運用「能用則用、不用則售、不售則租、能融則融」四種方式,推動全省國有「三資」管理改革。
李殿勛還稱,要努力盤活「土地、礦產、閒置房屋、管網設施、風光資源、數據資源」、「水資源、水工程、水生態」、「林地、林木、林生態」等資源,「探索更多國有資源資產化、國有資產證券化、國有資金槓桿化的實現路徑」,云云。
大陸「融中財經」網站發表題為《突然洗版的「三資」改革:一場從湖南複製到湖北的化債實驗》的文章,文章稱,這套「化債」話術2023年3月2日早就出現在湖南長沙,當時李殿勛時任湖南省常務副省長。
早在2022年5月,中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要求在投資拉動乏力、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盤活」,就是化債。
文章分析,疫情三年,地方財政收入銳減,曾經是「第二財政」的土地出讓金更是斷崖式下跌。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急劇膨脹。2022年底,各地債務風險集中暴露,中央開始要求地方政府「誰家的孩子誰抱」,自己想辦法化債。
在此背景下,開始出現「三資」改革。文章表示,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背水一戰」的化債自救。當土地賣不動,當傳統的融資渠道收緊,當債務到期日一天天逼近,地方政府必須找到新的「變錢」方式。於是,所有能動的資源都要動起來:六類國有資源(土地、礦產、林業、水利、能源、數據),五類國有資產(實物、債權、股權、特許經營權、未來收益權),兩類國有資金(閒置和低效),「把原本用於發展的資本運作工具,改造成了化債武器」。
網友批評,「缺錢缺到幾乎『窮凶極惡』的地步,一切國有資源想盡一切辦法變現」「搞錢,不擇手段的搞錢」「想賺錢想瘋了」「雞現在不下蛋了,肉也吃光了,現在只能骨頭熬成渣了」「砸鍋賣鐵換票子」「各種坑蒙拐騙偷搶,原來的味道,熟悉的業務」「敗乾淨了,開始賣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