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裝舊酒:25年10月中美APEC會晤的「面子和談」本周,中美高層將在亞洲展開關鍵會晤,全球市場屏息以待。但在大量看似緩和的信號背後,真正的劇本可能與2018年如出一轍:達成一個代價高昂、象徵意義大於實質的「面子協議」。
1,協議內容的「高度表演性」。
從目前釋放出的談判輪廓來看,極可能出現如下交易結構:美方:暫停取消原定於11月1日加征的100%關稅(或延後30-90天),暫緩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新一輪出口管制;
中方:承諾未來採購美國大豆,局部放寬對美稀土出口限制,甚至表示願意對美投資,加大對芬太尼管制。
看似「互利」的讓步,其實處處都是taco的空間。中方大豆採購承諾未必兌現(18年就未完全履行),稀土製度未取消,僅暫時放鬆,隨時可以收回。投資更是遠期口頭意向,美方也是一樣減的關稅隨時都可以加回來,(18-19年達成中美協議後部分關稅曾經降到7.5%,現在呢?)。整場談判更像一次川普營造「政治作秀」的演出,而非結構性緩和的拐點。
2,雙方核心戰略目標不具備讓步空間:
台灣問題:國務卿盧比奧高調發聲稱「絕不為協議犧牲對台支持」,直接鎖死美方底線;
稀土管制:中國已將稀土管制納入戰略博弈工具,不可能放棄;科技壁壘:美方壓制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長期意圖毫無轉圜跡象,而中國已經把科技獨立自主寫入十五五規劃。
3,外交信號:邊緣化?
本次川普亞洲行的會面順序極具象徵意義:優先會見馬來西亞與東協國家,並介入調停泰柬衝突;隨後會晤日韓領導人,推進稀土、晶片鏈去中國化方案;最後才輪到中美會談,且安排時間極短。
這清晰釋放出一個信號:美方通過鞏固盟友圈,試圖邊緣化中國,同時壓縮中國談判籌碼空間。這次韓國會面,中國除了朝鮮(場外),缺乏可以調動的實質性盟友。
4,中方必須要表現強硬:
上周末,北京爆發罕見抗議,內部壓力之下,中方很難在國際場合顯得讓步。
這一點在周末和美國財長本森特的會談中李成剛高調露面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是典型的在塑造強硬形象(貝森特前兩天在FOX採訪中說李被解僱)。
5,2018年的幽靈
如果這一輪談判以買大豆換取關稅減免達成協議,那將是2018年休戰的重演。18年中美貿易協議(及2020年第一階段協議)最終變成了「廢紙」,因為採購目標未實現,結構性問題被忽視。今天市場如果再相信一次象徵性協議,實質上是在重複過去的歷史。
一旦政治局勢風吹草動,協議必然「快速破裂」。尤其川普這類情緒化領袖,隨時可能「反悔taco」。
6,華爾街的觀點
多家華爾街機構,包括華爾街日報等財經媒體將本輪更可能視作戰術性緩和,除非觸及核心地緣(如台海),否則難構成戰略性和平,他們認為近期的和談會導致暫時休戰,而非持久和平。
7,概率評估
我們的評估:70%概率雙方達成「交易互換協議」:美國暫停或推遲(可能延期30-90天)11月1日的100%關稅和科技管制。中國增加農產品採購並暫時放鬆稀土管制,加強芬太尼管制。雙方都聲稱勝利,但協議未來隨時可能破裂。
20%-30%概率談判破裂或延後:鑑於極度缺乏信任,最後一刻的退出、誤判或領導人掀桌離場的風險仍然存在,無法忽視。
0%概率全面和平:可能性極小。戰略和技術競爭過於根深蒂固,很難達成全面協議。
結語:從大豆採購到稀土政策,從外交儀式到鷹派回潮,整場「和平談判」的包裝雖華麗,卻難掩其空洞本質。現實是中美脫鉤已經無法逆轉,結構性衝突仍在加劇。
不要被握手合影所愚弄,最可能的情景是一個未能解決核心問題的脆弱停火。鑑於此前市場已為11月1日的「100%關稅」高度承壓,只要能夠達成協議避免最壞情況發生,就能觸發短線「釋壓性反彈」(Relief Rally),但要注意推動中美脫鉤的結構性力量依然強大,長期的衝突遠未結束。
這份協議,或許能換來短期的市場喘息,卻換不來真正的長線結構性穩定。若金融市場再次被「面子協議」迷惑得團團轉,那麼代價將遠超2018年那一輪對抗。
本文觀點基於當前公開信息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地緣政治變量大、行為不確定性高,請投資者自主判斷、獨立決策,注意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