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伴屍飛行 長程航班不能說的秘密

自由時報編譯陳成良/特譯)1998年,魯賓娜的丈夫阿比德在一架雅典飛紐約的客機上氣喘發作,急救無效後死亡。她忍住悲慟,掩住十歲女兒雙眼,不讓她看到父親陳屍機艙的淒涼畫面。隨後,阿比德的遺體被覆蓋並包裹起來移到機艙內的小廚房,這時圍觀的乘客陸續回座恢復用餐閒聊。這架班機繼續朝目的地飛了八、九小時,機上的電影也照常播映。

魯賓娜回憶說:「這仿如一場無止境的飛行,我的感受是:飛機為何不乾脆墜毀,把我的命一併帶走?為何不讓我也跟著死算了?」

雲端喪夫 精神創傷難平

魯賓娜在九霄雲端上喪夫的悲劇,是近年來數百起乘客死在飛機上的案例之一。飛機長途飛行途中碰上乘客暴斃,對於伴坐死屍的家人,以及被迫近距離看到別人死在眼前的同機乘客而言,都是一種會造成精神創傷的心理折磨。

往生乘客裝屍袋 繼續飛行

當機上有乘客重病發作,通常由受過醫療訓練的機組人員及同機旅客,在眾目睽睽下進行急救。如果乘客不幸往生,則由機組人員將屍體蓋上毯子或打包裝進屍袋。由於不能堵住幾個特定的逃生口,這些乘客遺體往往被放置在廚房茶水間的地板上,或留在死者原來座位上。駕駛可能會考慮緊急降落,但通常是讓飛機繼續上路。

由於沒有強制規定航空公司要追蹤或提報他們處置的空中醫療事故,難以確切統計搭機途中死亡的乘客數目。據專門提供緊急遠程醫療救助的MedAire公司表示,2006年由該公司捕手的死亡案例為八十九起。MedAire與全球約三分之一商務客機有合作關係,由此推算該年死在飛機上的乘客超過兩百六十人。

在飛機上暴斃的機率還是比遇上空難的機率低了許多。以2006年為例,根據MedAire統計,前者為七百六十萬分之一,後者為一百五十萬分之一。

迫降改道 航空公司難為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 )規定所有班機都必須儲備電擊器、注射針筒及腎上腺素等急救裝備,空服人員也要接受心肺復甦術及其他基本的急救訓練。不過,班機在乘客死於飛行途中後是否要更改航道,則由航空公司彈性處理,因為除了同機旅客的感受外,也要考量到其他變數,例如家屬可能已經在預定降落的機場等候。(取材自美聯社 )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02/7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