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中男女之情

—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的背後

作者:
白居易詩:《長恨歌》《琵琶行》的背後

《品中國文人》,以娓娓道來的筆觸探究歷史的奧秘,為我們寫下了一部中國文人的心靈史:曠達篤定的嵇康、舉目悠遠的陶淵明、豪氣浪漫的李白,憂思純美的杜甫......

作者認為,傑出的愛情詩篇《長恨歌》,與白居易的情愛缺乏症有一定的聯繫。白居易放大並深化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男女之情,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去世後兩年,白居易出生了。白居易活了76歲,貫穿"中唐" 始終。 他生前曾與元稹齊名,稱"元白"。

元稹與白居易為同科進士,才高、自負、名氣大。元稹的名聲卻也來自他的風流韻事: 一介窮書生,將花容月貌的貴族少女崔鶯鶯給吸引住了。由於門第懸殊,愛情頗費折騰,他把這件事寫成小說《鶯鶯傳》,當時叫傳奇。作者化名張生,與崔鶯鶯在普救寺愛得死去活來,元朝戲劇家王實甫演繹成雜劇《西廂記》,而曹雪芹用賈寶玉的口吻讚嘆: 真是好文章。

二人一生交厚: 官場的朋友,文壇的知音,私生活趣味相投。白居易對男女之情的敏感,不比元稹遜色。元稹寫情色小說《鶯鶯傳》,白居易寫什麼呢?

寫男女情愛《長恨歌》與《琵琶行》。

少年才高

十六歲,白居易到長安,謁蘇州人顧況。顧況是名詩人,又做著官。這人挺有趣,玩味"白居易"三個字,笑著說:"長安米貴,居不易也。"白居易卻有準備,拿出一首詩呈上。顧況一看,表情變了,改口說:"你有這樣的才華,在長安待下去,問題不大......"

白居易這首詩,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浸古道,晴翠滿荒城。又送王孫去,淒淒滿別情。"

小小年紀,寫下傳世佳作,令人詫異的,是詩中的蒼涼美感。少年流浪的身影,隱於字裡行間。

白居易有過一個名叫湘靈的紅顏知己,多年後仍難以忘懷。白居易為她寫過《寄湘靈》:"淚眼零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流。"分開的原因不詳。

白居易二十七歲通過鄉試,二十九歲再赴長安,考進士,白居易位居第四。三年後又參加吏部"拔萃科"考試,他榜上有名。

白居易後來在周至縣任縣尉。他三十多歲了,情愛之軀處於休眠狀態,夜裡抱著枕頭,懷念湘靈。妻子沒著落,他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交遊上。兩個好朋友,一個叫王質夫,山東琅琊人;一個叫陳鴻,貞元年間的進士。這兩個人,因白居易而青史留名,又促成並見證《長恨歌》。

《長恨歌》是貫穿一千多年的文化事件,影響了唐宋傳奇,元明雜劇,清代戲曲、話本、小說,以及現當代的戲曲和影視劇。唐玄宗、楊貴妃,因之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這樁大事,卻由一次閒談而起。

《長恨歌》一鳴驚人

離周至縣城不遠,有座仙遊山,山上有個仙遊寺。白居易、王質夫、陳鴻,三個男人游寺,枯樹下曬太陽,喝茶,傾聽鳥鳴,談古論今,時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二月,談起幾十年前的安史之亂,談起唐明皇楊玉環,十分感慨。據陳鴻記載,王質夫對白居易說:"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

意思是玄宗和玉環的愛情悲劇,大詩人方能潤色書寫,使之流傳,否則就要失傳。白樂天不僅詩寫得好,而且多情,經歷過纏綿悱惻的男女情事。寫出來的東西能否傳世,還是個未知數。

白居易答應"試為歌之"。朋友的期待,對他是鼓勵。此時他還不算名播天下的大作家。他的才華需要作品來證明。

另有一層:多情男子正患著情愛缺失症。

成詩的時間,可能在公元807年的春天,傑作問世了。陳鴻和元稹連夜寫下《長恨歌傳》,同時見證了兩件大事:白居易的佳作由來,玄宗玉環的戀愛細節。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盡期!"

《長恨歌》傳到長安,白居易名聲大振。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他雙喜臨門:朝廷封他為翰林學士;一位姓楊的女士對他青眼有加。他從小小的周至縣尉,一步跨到皇帝身邊。做了翰林學士,不久,又任左拾遺。

白居易做翰林,當諫官,幸福的婚姻同步展開。但等他與楊氏步入夫妻常態,他才發現,老婆對他要求很高。楊氏希望他當大官,一家子榮華富貴。白居易寫《贈內》,苦口婆心講了四對古代的賢夫妻皆能固窮的故事。

臧否朝廷遭貶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倒霉了。

忽然有一天,他接到聖旨,調任京兆戶曹參軍。憲宗不讓他再干左拾遺,切斷了他的言路。掌管京兆府的戶籍、租稅,也算肥缺,對白居易卻是沉重打擊。他苦悶,出門受奚落,回家看老婆嘲弄的笑容。

這一年他母親去世。丁憂結束回朝廷,任太子左善贊大夫,是個閒職,活動範圍僅限於東宮,不得臧否朝廷得失。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的夏季,長安發生了一件怪事:宰相武元衡被人殺死在街上。誰殺的?出於什麼樣的殺人動機?滿城都在議論,朝廷的氣氛驟然緊張,武元衡的政敵和盟友都受矚目。宰相死了,權力格局肯定會有變化,聰明的官員按捺著性情,靜觀其變。

白居易卻要發議論,寫奏章,認為宰相被暗殺在大街上是國恥,應當徹查殺手和躲在幕後的兇手。詩人的真性情,在這個環節上授人以柄。

然而憲宗降罪於他,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的戰鬥精神,在江州是不大派得上用場了。他隱匿於山水之間,調整心理落差,慢慢等待機會。官場文壇兩棲,一邊封存了,另一邊卻呈噴發之勢。酒,琴,詩,三者環繞著樂天派的中年男人,但卻缺了一樣東西。缺什麼呢?缺情。

白居易便往外跑。潯陽山清水秀,草木多,水域廣,秋聲不絕於耳。陷入苦悶的詩人,如何排遣?

《琵琶行》贏得了一個契機。天才作品不期而至。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杯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喚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行,樂府歌辭的一體,與"歌"相類似。唐代詩人常連稱為"歌行"。

在《琵琶行》裡,一個是失意的高官,一個是淪落的娼女,身份懸殊,地位迥異,但白居易眼中卻沒有這些。他看到命運捉弄人,琵琶女色衰守空船,他年紀也大了,呆在潯陽這地方,辜負平生抱負。"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話說盡各自境遇、以及白氏對琵琶女的尊重。估計,二人一見面,便有異樣的好感。娼女從"千喚萬喚始出來",到"嘈嘈切切錯雜彈",表明她始彈琵琶,繼而向陌生男人傾訴,是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她自重,也贏得白居易的尊重。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大眾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27/9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