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世道 19歲准空姐毒殺雙親 只因管教過嚴

日前,哈爾濱市香坊區警方破獲了一起故意殺人案,讓人想不到的是,讓夫婦雙雙中毒殞命的殺手,竟然是他們愛如掌珠的獨生女兒。日前,記者採訪了這起讓人震驚的殺親案件。

  案發現場夫婦雙雙中毒身亡

  在香坊區某大廠工作的孫某,連續幾天沒有到單位上班。在同一家工廠上班的妹妹撥打姐姐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找在電信部門工作的姐夫丁某,也一樣杳無音信。妹妹感覺事情有些不妙,向六順派出所報案。

  10月30日,派出所會同孫某的親屬打開她的家門,一股煤氣味迎面撲來,丁某夫婦穿著睡衣,雙雙中毒死在床上。接到報警後,刑警大案隊隊長於佳偉帶領偵查員火速趕到現場。現場勘查表明,一個煤氣閥門大開,兩隻煤氣灶,一個上面是空的,另一個上面是一個大勺,沒有蒸煮東西的跡象,基本上排除了煤氣意外泄漏的可能。偵查員了解了夫婦二人的單位、親屬,證明兩個人感情正常,也沒有自殺的傾向。根據煤氣閥大開的情況,不排除人為放毒的可能。現場勘查發現,丁家的護鎖器、防盜門完好,而丁家的鑰匙只掌握在自家三口人手中。除中毒身亡的夫婦之外,他們唯一的女兒丁沅(化名)一直下落不明,尋找丁沅成了揭開謎團的關鍵。

  尋找丁沅網絡是唯一線索

  丁沅失蹤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不知道她的去向。難道丁沅也出事了?偵查員開始緊張地尋找丁沅。

  警方從丁沅的親屬處了解到,丁沅是高職畢業,學的是空姐專業,已經畢業一年。丁沅父親的一個同事說,正在幫她聯繫一家航空公司,大致春節前就能上班。丁沅的父親平時管教孩子較嚴,丁沅沒事喜歡上網,她唯一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就是網絡上的天地。她曾經有一部小靈通,因為她與外面電話聯繫頻繁,被她的父親停掉。

  偵查員發現,丁沅的家沒有電腦。偵查員在丁沅的屋裡發現幾張紙片,記著一系列網名和電話。偵查員逐一打電話過去查證,基本上都是丁沅外地的網友。大家沒有見過面,都是在網絡上聯繫,也不知道丁沅的真實身份。網絡上,丁沅只玩一個遊戲,是QQ上的「眩舞」。網友對丁沅的評價是「說話不著調」,不太懂人際關係,說話像個小孩,往好說叫做單純。

  10月31日一早,偵查員撥通了一個與丁沅聯繫過的手機號,接電話的是個女孩。女孩說,剛剛在網上與丁沅聯繫過,丁沅的意思似乎家裡出了事,她正在姥姥家樓下。偵查員馬上趕到現場,把丁沅帶回了刑警隊,接受調查。

    面對父母遺體冷漠拿走身份證

  丁沅先說因為私拿了父親的錢一直躲在同學家,又改稱自己一直在網咖。在偵查員的詢問下,破綻越來越多,無法自圓其說的丁沅,冷漠地承認,是自己到廚房打開的煤氣閥門。

  丁沅交代,事情發生在10月26日夜裡。當天晚飯時,父親做的是炒白菜片。丁沅因為不想吃飯被爸爸罵了一頓,爸爸當時說:「還等著我半夜再給你做一頓啊!」飯後,她憋氣回到自己的小房間。23時30分左右,她來到方廳,把父親衣兜里的3000元錢拿走。她想起父親說過的氣話,來到廚房,先扭左邊的煤氣閥,沒有打開,又扭右邊的煤氣閥。隨後,她回到自己的小屋。整點時,她聽到父親去了一趟廁所。接近凌晨,丁沅鎖上門去了網咖,一直在網上玩到10月 29日 17時。丁沅來到自家附近的食雜店,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無人接聽。隨後,她開門上樓。丁沅說,她想取走自己的證件離家出走。此時屋裡煤氣味特別大,呼吸困難。她取走自己以及父母的身份證,然後把門關上繼續到網咖上網。

  10月30日20時許,網友在網上告訴她,你家可能出事了。丁沅跟一個剛認識的外地網友說,想讓他陪自己回家,遭到拒絕,但對方把她帶到自己租住的旅店,讓她住了一宿。10月31日一早,回到姥姥家樓下的丁沅被警方帶回。

  管教過嚴竟是 唯一殺人動機

  記者眼前的丁沅眼神很冷漠,沒有表示出對親手殺害雙親的後悔。記者詢問她,是否想念父母,丁沅沉默半天回答,有點想媽媽,不想爸爸。記者詢問她為什麼恨父親,丁沅的回答是父親管教過嚴。

  丁沅不認可父親的教育方式,認為他過於武斷,經常罵自己。丁沅的父親教女很嚴,不光是停掉她的小靈通,只要她17時沒到家,父親就開始到處尋找,讓她感覺沒有自由,之所以打開煤氣閥,就是想讓他們不再找自己。

  據丁沅的親屬介紹,丁沅是個早產兒,出生時很瘦弱,只有2斤多,幼時多病。丁沅非常單純,對社會的認識比同齡的孩子少得多。或許就是因為她小時候的多病,得到太多的照顧,而對成年後父親的管教產生叛逆?或許是現在繚亂的社會生活,讓孩子們更脆弱、更自尊,而對父親的嚴厲產生對立?

  我們可以產生很多或許,但是都無法否定眼前的事實。一個19歲的花季少女,親手毒殺了自己的雙親。面對這個事實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問一問,我們的社會教育,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在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新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1111/10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