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廣東最破爛學校曝光 七旬翁代課50年


  

舊塘小學校舍外

 

  編者按

  2008年拖著長長的尾巴走進了歷史。紫金縣中垻鎮富坑小學舊塘教學點(以下簡稱「舊塘小學」),卻成為廣東教育界在過去這個「多事之秋」里被放在火上燒的最後「一壺水」。幾張反映舊塘小學殘破現狀的數碼照片,點燃了網際網路上沸騰的民意,卻未必煮得開這壺水。

作為義務教育管理主體的各級政府部門,依舊沉默以對。也許對他們來說,這個山區教學點將近60年的心酸辦學史,和一位古稀老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心靈守望,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而置身於這種熟悉的沉默中,舊塘小學的故事,也在靜靜地等待著它的結尾。

   「廣東省最破爛學校」是什麼樣的?

  2008年12月25日,「南方網廣東發展論壇」出現了一組紫金縣舊塘小學岌岌可危現狀的圖片,該校被冠以「廣東省最破爛學校」的響亮名號。


  發帖人同時披露:「(舊塘小學)見證60年的風風雨雨,無奈的學子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求學。特別是每年汛期,老師和學生在提心弔膽中度過,卻始終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祖國幼小的花朵能經受得住如此的摧殘嗎?」而上傳一些紫金縣某政府機關氣派的辦公樓照片,則表達了其對當地官員長期漠視舊塘小學問題的一種憤恨。


  孩子受苦的信息,往往最具震撼力。短短几日,這組撼人心魄的照片在網絡世界迅速走紅。


  不過,許多國人顯然對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省情缺乏足夠認識。「第一經濟強省」的光環,使許多網友對這些帶有「西部烙印」的照片半信半疑:「廣東有那麼窮的地方嗎?」而更多網友留下的,則是一聲沉重的嘆息:「唉,啥時代了,比我小時候的學校還差……」

 

教室是土坯房

  儘管對9張照片進行記憶拼圖後,一個關於舊塘小學的悽慘印象已經在南方農村報記者的腦海中躍然而出,但歲末的親身探訪,還是讓記者只能用「難以置信」來形容此次零距離接觸帶來的心靈震撼。


  從不算繁華的中垻鎮出發,剛剛穿過富坑村的核心區,記者與胯下的摩托車就一起被巍峨連綿的高山吞噬在巨大的陰影中。


  迷宮般的艱難行程,在不斷考驗著記者的耐心。一道又一道彎後,崎嶇的山路總在前方,讓記者儘快目睹舊塘小學真容的願望,一次又一次地落空。


  伴隨著耐心的耗蝕,中國移動的信號強度也在一格一格地衰減。當30分鐘之後,摩托車終於在舊塘小學的門口剎車時,手機屏幕上也出現了罕見的三個字眼——「無服務」。


  這裡是6公里羊腸土路的終點,同時也是21個孩子夢想的起點。


  眼前的這所學校沒有牌匾,牆壁上來自偉大領袖的最高指示——「興無滅資」,作為舊塘小學最為醒目的標識,在歷經幾十年風雨後仍然不曾磨滅。


  新塘、舊塘、車角塘,富坑村委會下轄的三個村民小組,從1950年開始,就共享著這所學校的教育資源。直到今天,兩間寒舍之中,一、二兩個年級21名孩子的朗朗書聲,仍在延續著舊塘小學業已58歲的生命。


  如果一定要找出幾個詞語,來描繪舊塘小學的寒酸之像,那麼「簡陋、陰冷」是必不可少的。


  雖然有幾縷陽光順著高高屋頂上的透光孔射進教室,但凹凸不平的地面,不時散落土渣的坯牆,還是將整個教室幾乎包裹在潮濕的泥土中。一道薄牆將百餘平方米的空間一分為二,頑皮的孩子們在牆上掏出了一孔大洞,使土牆原本的隔音功能完全失去了作用。


  網絡的熱度顯然還沒有傳導到舊塘小學。2008年12月26日,舊塘小學一切如常。冬日的暖陽中,孩子們興奮地玩著屬於他們的熟悉而有趣的遊戲,有些人已經開始期盼即將到來的那個充滿鞭炮聲和壓歲紅包的寒假。


  的確,對於學校里的21個孩子來說,終日與他們為伍的高山,將他們與外面的世界隔得太遠、太遠。

71歲的廖國良和他的學生們

  時值期末,考試在即。舊塘小學的教學節奏也有些加快。


  這幾天,剛剛上學半年的「小毛」(化名)在向同一個人反覆提一個問題:「什麼是考試?考試好玩嗎?」


  被追問的人,就是舊塘小學唯一的老師——71歲的廖國良。


  童心無憂,桃李不言。此刻,看著一張張燦爛的笑臉,站在搖搖欲墜的校舍前面,廖國良愁容滿面。


  當然,他所擔心的並不是期末考試的成敗。大大小小的考試,對於擁有50年教齡的廖國良來說,早已不是一種挑戰。


  幾十年來,穩定在20人左右的學生規模,讓舊塘小學始終沒能摘掉「麻雀學校」的帽子,但是廖國良的教學成績,卻讓這隻「小麻雀」一直「鳴聲在外」。


  臨近的中垻鎮中心小學和富坑小學,是舊塘小學學生的主要目的地。舊塘小學最差的學生,在前兩所學校,都能考到班級的前5名,「一般能排進前3名」。許多家長甚至不顧舊塘小學簡陋的條件,捨近求遠,慕名送子就學。本來不屬舊塘小學,而受教於廖國良門下的學生,僅今年就有2個。


  隨著50年教學經驗的累積沉澱,數學課本上的每一道例題和習題,語文課中的每一個鮮活的人物和每一段曲折的故事,也早已從紙面上飛到了廖國良的腦海中。雖然這位71歲的老人,每天仍然要上滿5節課,但一切都可以做到信手拈來,駕輕就熟。


  然而,為廖國良贏得更高聲譽的,是一份長達半個世紀的堅守。50年前,他是代課教師;50年後,他仍是一名代課教師。他用臉上的道道皺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雖然廖國良也曾受到不公正待遇,痛失3次轉正機會,但舊塘小學日漸衰敗的校舍,對他來說仍然是最具魅力的地方,「只要鄉親們相信我,我就要教下去」。


  每逢雨季,也是廖國良最忙的時候。當從千瘡百孔的屋頂鑽出的一道道雨線灑落地面的時候,孩子們都會安靜地注視著眼前的這位老師兼爺爺,順著木梯,在幾米高的房頂上爬上爬下。偶爾,這些孩子也會因老人的腳下一滑而發出幾聲驚呼。


  如此的日子年復一年。「從爺爺到孫子,這個村子,我已經教了3代人了」,廖國良伸出三個手指向記者展示著他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不對,我已經是第4代了」,旁邊一個伶俐的小女孩馬上出來為老師糾錯。


  如無人接班願教到80歲


  1958年,廖國良是舊塘小學最年輕的老師。2008年,他仍然保持著這項紀錄。由於交通十分不便,條件異常艱苦,自1963年之後,舊塘小學就再也沒有迎來過一位公辦教師在這裡長期駐守。講台上,廖國良是孤獨的舞者。


  後繼乏人,這才是讓廖國良真正憂心忡忡的事情。風燭殘年的陣陣寒意,不斷侵擾著廖國良的心。無人教書,對舊塘小學的繼續存在來說,是最為致命的威脅。


  尚在外地打工的一個孫媳婦,已經被廖國良物色為接班人的重點培養對象。但對於把這個年輕人從財源滾滾的生產線上,拉到陰暗潮濕的教室里,廖國良沒有任何把握。


  精神矍鑠的廖國良仍然滿懷著「老驥伏櫪」的激情,「如果有可能,我可以干到80歲」。


  假設一語成讖,80歲的廖國良,無疑將創造中國教育史上的某項紀錄。


  當然,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希望這樣的「壯舉」誕生。這種祈願,就如同記者希望廖國良老師能夠馬上安度晚年那樣強烈。


  5萬元改造款項被挪用


  自2003年開始,舊塘村小組以及廖國良本人就不斷向上級部門呼籲,儘快對舊塘小學進行危房改造,但大多「有問無答」。


  令人驚奇的是,管理觸角幾乎布滿每個角落的地方政府,在舊塘小學的發展史中,卻難覓蹤影。建校58年來,舊塘小學沒有得到過一筆來自上級政府的維修資金,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村民廖國軍常常把舊塘小學比喻成政府的「私生子」。長期遭到漠視的現實,甚至讓他懷疑舊塘小學是否屬民辦學校。因此,在由其起草的數份上訪材料中,「改變舊塘小學管理體制」被列為第一訴求。


  而對於舊塘小學的未來,當地政府也曾提供了一種可能。原中垻鎮教辦負責人曾表示,「只要舊塘小學修得漂漂亮亮的,鎮裡肯定會派公辦教師過去」,但前提是,建設資金需由舊塘村小組自行籌集。


  由穩定的公辦教師長期任教,這是廖國良最希望看到的。然而,對於赤貧的舊塘村小組來說,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想要種活舊塘小學這棵引鳳的梧桐樹,幾乎不可能。


  舊塘村小組組長廖天蔭告訴記者,改造舊塘小學,他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舊塘小學校舍原為兩層磚木結構建築。2004年,由於擔心屋頂過高和椽木朽爛可能導致屋頂坍塌,村民集資2000多元,將原本的2層屋頂降為1層,這是舊塘小學建校50多年來最大的一次修繕工程。除此之外,每年用於屋頂防水等經常性維修的費用,均在100元以上。


  小修小補終究不能治本。2003年,一筆來自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的專項資金,曾令舊塘小學的徹底改造出現曙光。當年底,在相關領導的關照之下,省老區建設促進會下撥5萬元專款,用於舊塘小學的維修改造。不料,一番周折之後,舊塘小學5萬元「救命款」最終還是為別人做了嫁衣。


  根據相關當事人的回憶,其時,舊塘小學的上級學校富坑小學也適逢新校建設,富坑小學的20萬建校款與舊塘小學的5萬元維修款,被一併下撥至中垻鎮統一支配。而中垻鎮在具體操作時,卻將這兩筆款項合併打包,全部用於建設富坑小學。


  紫金縣老區建設委員會原副主任彭群輝向記者證實,2003年的確曾有專款下撥用於舊塘小學改造。至於因何最後竹籃打水,這位80多歲的老革命也認為:「應該是中間環節出了問題。」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南方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107/11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