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真相:清朝真正的辮子應是這樣

  如今在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男人一律梳著「陰陽頭」,就是把頭髮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辮成粗長的髮辮。港台清裝劇和大陸清裝劇還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較少,後者剃掉的部分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但這並不是真相,而是搞錯了!甚至大錯了,違背歷史的真實。

  滿清男人真正的髮型是什麼式樣?不是如今清裝辮子戲影視劇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謂「金錢鼠尾」辮——

    是把四周頭髮全部剃得精光,只在頭頂中心處留有金錢(直徑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頭髮,編結成又細又長的髮辮,垂下來形如「鼠尾」,還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稱叫做「金錢鼠尾」。就是說,滿清(前期、中期)男人標準的辮子式樣,原來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樣細細的!絕不像近幾年以來電視劇辮子戲裡面那樣粗大。辮子根部也只有銅錢那麼一小撮,根本談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頭髮全都要剃光了算。這種稀奇古怪的髮型:「髮根如銅錢大小、老鼠尾巴粗細」,是多麼醜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歡出風頭的大腕大牌明星們,也未必願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髮型。怪不得清裝影視劇中對於辮子要加以美化了!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清朝的那幾部開國史料,伴隨著攻城略地,少不了「剃髮」這個關鍵詞。剃髮令的起源,據鄭天挺先生考證開始於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參看鄭天挺《探微集》】此後清朝的幾部開國史料,伴隨著後金軍隊攻城略地的記載,往往少不了「剃髮」這個專門詞:

  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攻下遼陽,「生擒御史張銓,其餘官民皆剃髮降」。不久遼東各地大小城池盡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髮降」。

  天聰三年(1629年)後金攻至漢兒莊城外,明副將標下官李豐「率城內民剃髮出降」。同一年,後金軍進攻遵化,明中軍臧調元被擒投降,「遂令剃髮」。

  天聰四年(1630年),後金軍降沙河驛,「招降城中人,皆令剃髮」。【以上見清太祖、太宗《實錄》】

    順治四年(1647年),滿清政權在廣州頒行的易服剃髮令中竟然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強調:「金錢鼠尾」是滿清順民的標誌,而「峨冠博帶」則是明朝人士的標誌。又,福州遺民陳燕翼在《思文大紀》中寫道:「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免者。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膻。」對不肯剃髮的官民,滿清政權很早就實行了「留髮不留頭」的政策。天聰四年三月,大貝勒阿敏示諭永平官民:「我兵久留於此,意在養民,以成大業。爾等妄意謂我將返,且間有不剃髮之人,是不知興師之意也。今爾等宜各堅意剃髮,有不剃者察出處死。」皇太極謂:「所獲漢人,俱令剃髮」。

  「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這句赤裸裸血淋淋的威脅來自多爾袞,通常總結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那時因不願屈從剃髮而被殺戮的漢人有多少,恐怕已經無法統計了。時人陳確曾云:「去秋新令:不剃髮者以違制論斬。令發後,吏民不剃髮者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 【見《陳確集》卷三十】殺戮之多,可以想見。

    順治十一年(1654年),降清後一直深受多爾袞信任的漢臣陳名夏(官居吏部尚書、內院大學士,原為復社文人)只因私下議論「只須留頭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即遭另一降清更早的漢臣寧完我的彈劾(官居清廷內院大學士)而被處以絞刑。可見當時清廷推行剃髮易服決心之大,態度之堅決。直到1793年英國訪清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紀實畫稿也可證明,乾隆時期男子的髮型還是「金錢鼠尾」辮(如下圖)。

    「剃髮不如式者,亦斬!」

  這種不堪入目、令人無地自容的「金錢鼠尾」辮,遭到廣大漢人非常激烈持久的抵制和反抗,許多已經投降的地區的民眾甚至因剃髮令降而復反。因為自漢唐兩千多年來,男子一直是束髮別簪的髮式,陡然間被形象猥瑣的「金錢鼠尾」辮所替代,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震撼。漢族的髮式衣冠是華夏民族文化傳統的象徵,髮式衣冠的改變實質上是對漢族文化習俗的割裂。改朝換代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該種地還種地,該交稅還交稅,說不定他們還盼著換一個好皇上呢;而文化習俗上的割裂對廣大漢人來說就等同於數典忘祖,當然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這就是清朝初年的剃髮令遭到廣大民眾激烈持久抵抗的根本原因所在。現在清裝辮子劇中的陰陽頭髮式,如果根據當時頒布的剃髮令的剃髮標準,也是要處死的!

    因為清廷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

    例如順治四年(1647年),江南滸墅關民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奸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硃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滿清入關以後,隨著軍事勝利擴大,清政府剃髮令愈加生硬,所遇到的反抗也越來越強烈,悲慘的故事也越來越多,前人對此多有描述。

  《清稗類鈔》之「容止類」、「發作金錢式」條云:「董志學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飭守令禮請縉紳子弟及舉貢監生飲宴。酒酣,起而言曰:『當朝重剃髮,式當如金錢,請脫帽驗之。』因盡去其帽,則皆略去鬢髮,余頂結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於獄。」這條資料說明了剃髮的標準,也就是所謂「 金錢鼠尾」式。

    署名「海外散人」者所做《榕城紀聞》云:「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可見標準的剃法必須剃光周圍,不留死角,否則就是違式,也要殺頭。但是因為要經常保持頭頂的乾淨無鬢髮,必須「五天一打辮,十天一剃頭」,跟剃光看起來沒多大差別,所以明朝人就認為女真人「剃髮如僧」。有多難看,可以想見。怪不得明朝文人士子寧死不剃髮。完全可以推測,如果沒有剃髮的執著政策,清軍入主中原遇到的抵抗要小得多。

  恐怕正因「金錢鼠尾」辮實在太難看了,如今的清宮劇里的眾演員才沒有按照「演什麼像什麼」的原則塑造人物,頂一個「金錢鼠尾」式小辮子,而是清一色打扮成只剃一半的陰陽頭。……這裡不妨設想一下:康熙爺微服私訪、乾隆帝四處風流、紀曉嵐鐵齒銅牙之時頭上光溜溜的頂著一個老鼠尾巴一樣的東西,觀眾不笑抽才怪!哪個明星樂意如醜八怪耗子一樣出鏡?

  清朝男子的髮式從清初的「金錢鼠尾」到清末民初部分人的陰陽頭,大體經歷了三段即「鼠尾—豬尾—蛇尾」的演變過程。這從1799年(嘉慶四年)日本的中川忠英所輯錄《清俗紀聞》、陳登原的《國史舊聞》、清朝遺老張鍅的《清末社會鱗爪》等書的相關章節中都能找到佐證。

    直到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在西方人的記述中,男子髮式還有「金錢鼠尾」的痕跡。可知,清朝男子髮式的大部分時間是以「金錢鼠尾」辮為主的,只是到了滿清末年才略有改變:「髮根金錢」逐漸擴大些了,「辮子尾巴」逐漸變粗些了。變成什麼式樣哪?變成「豬尾巴式」和「長蛇式」而已。

    魯迅念書和留學日本的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士大夫流行的辮子已經比「老鼠尾巴」較粗大一些,如同豬尾巴。怪不得留日的中國學生普遍受到日本小孩子們的嘲弄——圍觀、跟在後面嚷嚷:「豬尾巴!豬尾巴!」中國學生們的腦袋,從好像老鼠屁股進化到好像豬屁股了!這種奇恥大辱的醜陋髮型,也成為當時民眾奮起強烈要求「排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直接原因之一。五四時期,人們曾經譏笑辜鴻銘的辮子「只有老鼠尾巴那麼細小」;殊不知辜鴻銘的辮子才真正是滿八旗嫡傳的清朝遺物「金錢鼠尾」辮呢!

責任編輯: 陳柏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114/11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