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清末新政進步神速 為何在頭等強國呼聲中覆滅?

—清朝原來死於「國進民退」

作者:

yubei

清朝在「頭等強國」呼聲中覆滅

清末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糟糕,「清末新政」 讓當時全世界看到了一個重新崛起的頭等強國。同時期崛起的日本,當時有一種思潮:「清國通過改革日益強大,如果再不下手,將永遠失去挺進大陸的機會。」不止是日本,西方諸國都認為「清末新政」進步神速。

這個延續了200多年的王朝,為什麼在一片「頭等強國」的叫好聲中最終覆滅?有專家說,辛亥革命之前此起彼伏的群體性事件,導致了清王朝滅亡。根據 歷史學家考證,清末每年群體性事件是一萬起,而我們今天,每年群體性事件八萬起。兩者比較,清末一萬起民變並不算多,怎麼說亡就亡呢?

李宗仁有一次回憶起當時的景象:「我當時是學生,覺得『清末新政』時期一天比一天好,蒸蒸日上。」清史學者也有這種感覺,當時有不少西方傳教士長居中國幾十年,其目的是在清國當一份官差,謀一個官爵,以披戴清朝官服為榮耀。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的經濟、軍事、教育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力度都很大,改革措施和步驟有條不紊,都有具體的時間表,甚至比我們今天的改革更有效率。比 如司法改革,整個司法系統、審判系統、監獄系統跟國際接軌,而且在辛亥前頒布了新的律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這套東西做好,可見當時新政的效率之高。

行政改革的力度更大。清朝把中國傳統科層制:吏部、刑部、禮部、工部,改成當時國際通行的外交部、陸軍部、海軍部、工商部。地方自治也卓有成效。「清末新政」時期的社會治安遠遠好於民國,地方鄉坤們自覺地把治安管起來,很有序。

清末各省成立了咨議局。這個局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民意機關,對地方督府有很大的反製作用。中央後來進一步明確預備立憲,這是朝廷自己革自己的命,準備於1912年限期立憲。這麼大一個事情,皇帝和朝廷有共識,有時間表,但沒想到1911年就完了。

再看教育改革。廢科舉、建學堂、官派留學,新式教育成為國策。當時有國立的西式學校,大學、中學、小學都有。也鼓勵民間創辦,不像我們現在的教育,國家全包了,基本上被國家壟斷。那時教會可以辦、私人也可以辦,整個教育改革還是有規模的。

軍事改革做得更早。淘汰舊軍,編練新軍,把以前的八旗、綠營、勇營,全部變成巡防預備營或淘汰掉。從制度、編制到訓練方法全部都是西式的,要求各省都要編練新軍。沒有這項改革,就沒有後來的淮軍和湘軍。

在遭遇境內外敵對勢力圍攻和民族危機全面爆發的情況下,在那樣一個環境中能這麼走,顯示出清朝政治領袖的改革勇氣和魄力。清末新政幾乎沒有出什麼亂 子,官民有普遍共識:不改革就完蛋,洋毛子比我們強大。1911年清朝垮台的時候,並不是它最失民心的時候,老百姓對它的感覺還不錯。

搞得不錯,為什麼稀里嘩啦地就完了呢?1908 年光緒皇帝和西太后相繼逝世,這是一個轉折點。兩娘崽死後,3歲溥儀當皇帝,實際由「孩子他爸」載灃當家,載灃當年也才25歲,像我們今天80後出生的孩 子,要他來管理一個國家,什麼閱歷都沒有,生在深宮,不諳世事,清末新政還能搞下去嗎?

一朝君主一朝臣,新皇帝上台之後,一大幫貴族公子哥跳出來開始收拾人,也就是當年騎馬遛鳥的那幫人。首先把漢人的權力給收了,把當時公認的能臣袁世凱趕走,陸軍部交給蔭昌,他是公認的一個飯桶。軍權和中央各部委大權全部攬過來,成立了「皇族內閣」。

這個「皇族內閣」大失人心。內閣共有11個人,9個是滿人,其中5-7人是皇族。這還了得?地方政府就發起請願,一撥接一撥,大多是地方士坤。這些人想通過立憲運動,跟滿人政權分享政治權力,擴大發言權,沒想到新皇帝上台後搞出這樣一個「清一色」的內閣。

更絕的是把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太平天國以後,湘淮軍迅猛崛起,地方勢力抬頭。這種勢力早就讓清朝統治者坐立不安。 1905年之前,地方政府擁有開礦、修鐵路權,這次要收歸中央政府,收歸國有,這樣地方政府的「財路」被中央切斷。於是四川爆發了「保路運動」。雖然當時 四川人修了幾年鐵路,一寸鐵路也沒建成,修路的錢被人拿到上海炒債券去了,虧了。於是,四川人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來一場運動,沒想到這一運動開啟了清王朝 覆滅的序幕。(本文援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的觀點)

不知道是歷史在調戲我們,還是我們在調戲歷史。當我們醉心於「頭等強國」的時候,歷史卻以一種近乎猥褻的姿勢,在我們性感的屁股上狠狠地抽上一巴掌。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鉛筆經濟研究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1102/14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