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楊寧:北京長沙遷走農民領袖像 中共怕民變(圖)

作者:
如今隨著經濟下行,民怨沸騰,中國社會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動盪期,中共當局非常害怕出現新的民變,害怕矗立在公共場合的李自成、太平軍給民眾以啟迪,因此下令遷走。也是,當民不畏死之時,焉知不會再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中共這是不是到了弱不禁風的時候了?

位於北京昌平西關環島的李自成雕像日前被搬離,官方稱計劃遷移至李自成的陝西「老家」。網民紛紛聯想當局恐懼民變。(網路圖片)

近日,有網友披露了最近發生的兩件稀罕事。一件是矗立在北京昌平區西關環島30年的李自成雕像啟動搬遷,據說將遷移至李自成的家鄉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的「闖王寨」景區。據說李自成面朝的方向是北京故宮。另一件是建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閣景區的太平軍魂雕塑被搬走,該雕塑的核心人物是西王蕭朝貴,其在攻打長沙時戰死。

一北一南發生的這兩件事,絕非偶然。兩個雕塑中的主要人物李自成、蕭朝貴都是一向被中共高贊的農民領袖。

李自成是明末農民領袖。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統治下,經歷全盛的輝煌。但明朝末年朝政的腐敗,致使民不聊生,加上大饑荒的爆發,各地紛紛爆發起義。李自成也參加了自稱「闖王」的高迎祥率領的隊伍,並因為作戰勇敢而聲名大振。在高迎祥被俘處死後,李自成繼承了「闖王」名號,率領義軍繼續與明軍作戰。他因為賑濟百姓、施行德政而贏得了廣泛的支持。

在明軍的圍剿下,最終十三家七十二營各個起義部隊基本上不降即死,只剩下李自成和張獻忠,而李自成最強。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立「大順」王朝,並在同年功占了北京,崇禎皇帝於紫禁城後的景山上吊自盡,明朝滅亡。

因為清軍南下,占領北京的李自成很快退出京城。其後山海關一戰,李自成敗給了吳三桂和清軍聯軍,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後敗亡。

自詡是農民軍後人的中共黨魁毛澤東對李自成一直十分欣賞,據說他有著很強的「李自成情結」。1935年10月,在國軍的圍堵下,毛率中央紅軍經過「長征」逃到了陝北,毛更加重視對李自成和他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研究。他曾說:「陝北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是有革命傳統的。李自成、張獻忠就是從這裡鬧起革命來的。這個地方雖窮,但窮則思變,窮就要鬧革命。」「我們歷來的造反領袖,後來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終是好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因為他代表農民利益向地主階級造反。」

1939年12月,毛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熱情讚美了中國的農民運動,稱其「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他還列舉了包括李自成在內的農民運動領袖,予以肯定。毛還對民間作家李健侯撰寫的關於李自成的《永昌演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高贊姚雪垠從「階級鬥爭」角度寫的小說《李自成》。

毛對李自成的看法也成為中共的看法,因為中共的發展、壯大主要依靠的就是農民,而毛和中共對李自成等農民領袖反抗政權的肯定,其實也是在肯定自己篡權的所謂正義性。

同樣對於太平天國,毛也從馬列階級鬥爭的角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太平天國不同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農民起義,不僅規模最大,而且是在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發生的,因而帶有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也不同於歷次農民起義領袖,他不僅領導了反封建主義的鬥爭,而且領導了反帝國主義的鬥爭」。

也因為毛和中共這樣的態度,李自成、蕭朝貴和太平軍的雕像、雕塑才會堂而皇之在大陸出現,因為毛和中共認為歷史上的這些農民運動和農民領袖,給他們很大的啟發,他們的「反抗專制的精神」也是中共篡政前為自己贏得民眾支持的宣傳內容。

然而,與歷史上的農民運動和農民領袖相比,邪惡的毛和中共在欺騙﹑利用農民奪取政權後,卻徹底將農民拋棄,篡政幾十年後就造成了數千萬人非正常死亡和至今仍然落後、貧窮的農村。

如今隨著經濟下行,民怨沸騰,中國社會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動盪期,中共當局非常害怕出現新的民變,害怕矗立在公共場合的李自成、太平軍給民眾以啟迪,因此下令遷走。也是,當民不畏死之時,焉知不會再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中共這是不是到了弱不禁風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6/205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