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經濟學人》:生物巨頭孟山都的罪與罰


《經濟學人》:生物巨頭孟山都的罪與罰



  近日,一部紀錄片《食品公司》引起軒然大波,該片深入揭露了生物巨頭孟山都的罪惡行徑,《經濟學人》藉機深入,帶來這家公司的全面報導。

  雖然公司這種事物在不同人眼中總有著不同的評語,但像孟山都這樣能激起兩種截然不同極端情緒的還是比較罕見。批評者說,這個農業巨頭就是安妮·雪萊所創造的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和狄更斯筆下的埃比尼澤·斯克魯奇雜交出來的孽種,它用科學煉成的食物對全體人類和星球生態的安定都造成了威脅,它揮舞著智慧財產權的大棒奪走了窮人們最後一個銅板。孟山都的累累罪孽可以追溯到當年它(和其他公司一起)為越戰生產的橙劑,美軍用這種臭名昭著的落葉劑污染了越南的大片叢林。最近的一部紀錄片《食品公司》對這家公司進行了鞭辟入裡的揭露。

  但這個怪胎也有著一大批讚賞者,他們把孟山都帶頭進行的種子革新看作是這個世界迎接日益嚴峻糧食危機的最大希望。很多人都相信全球的耕地和淡水只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孟山都2003年新上任的總裁休·格蘭特說道,如果沒有孟山都所帶來的那種技術突破,想要在2050年前讓農業產量翻番純屬痴人說夢。格蘭特先生或許顯得有點大言不慚,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一貫在非洲樂善好施的比爾·蓋茨先生把孟山都的技術革新稱為是非洲農業革命的關鍵。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喬塞特·希蘭也是它的信徒。

  孟山都的經營領域經歷過巨大的轉變。它原先是做醫藥和化工的,公司1901年創立時生產的是糖精,後來正是憑著這個底子它造出了橙劑。2000年,孟山都與生產藥品的法瑪西亞普強公司相合併。兩年後該集團農業領域的經營項目被拆分了出來成為了獨立的新孟山都公司。那時候,孟山都因為農達而揚名,那是一種廣泛受到農民追捧的除草劑。農達現在依舊是個拳頭產品,但是在市場上已經受到了來自中國製造商生產的其他形式草甘膦除草劑的嚴重擠壓。農達為孟山都帶來的利潤已經萎縮至10%。有傳言說這個品牌有可能要被賣掉。格蘭特說:「它又不是德里街上的聖牛,我們每年都在考察它。」

  今天,孟山都117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中,大部分都來自不斷增加的基因改造種子品種以及基因性狀專利的授權。事實上也不知是福是禍,孟山都最知名的手段就是把生物科技應用於種子的生產中,從而讓生物身上這個性狀那個性狀的一連串專利權都歸它所有,美國最高法院1980年的一項判決讓這種行徑獲得了法律保護。七月,孟山都又往它的基因改造種子庫里添加了一個主要品牌:「Genuity」。公司的發言人說這個名字是想要讓人感到,這東西「實在(genuine)」、「可靠(authentic)」、「原創(original)」。它的出現代表了「這個創新產品家族將能讓農民重溫他們的豐收,甚至會獲得更大的豐收。」

  格蘭特先生來自蘇格蘭,他1981年進入公司。他說道,基因改造種子開始商業化種植13年來,世界上進行的幾項最緊迫的政策辯論中,愈發把這項農業技術和它身邊的孟山都當作核心問題來看待。現在他會花大量的時間來參加這些辯論,它們有的關注價格升高和供應短缺,有的則把食物,淡水和氣候變遷撇在一邊,討論怎麼劃地出來種植生物燃料。格蘭特先生認為對於水資源的「爭論聲浪將會把迄今為止關於食物的討論聲音遮蓋掉。」孟山都自己也熱衷於在這些辯論中伸張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權益並表達出對於反托拉斯法的微詞。在後一方面巴拉克·歐巴馬政府可不像喬治·布希那麼友善。它已經把農業列入了注意事項。

  孟山都也好,它的競爭對手,杜邦、先正達也好,它們的技術手段再怎麼高明,最終從中到底能收穫多少利益,也還得那些狐疑的公眾和政策制定者說了算。格蘭特先生相信,公眾對於基因改造食物的態度,「比起15年前,在各個國家都有了進步。」 然而,歐洲的步伐卻依舊「緩慢,十足朽邁。歐洲的農民被剝奪了選擇的權利。」雖然歐盟慢慢地開放了對於基因改造食物的進口,但它依然嚴格反對種植這種東西。英國的反對者們搗毀了孟山都的基因改造種子實驗,逼得它不得不一趟又一趟重複著英國政府下達的要求。與之相比,阿根廷和巴西都已經種上了基因改造玉米和大豆。格蘭特先生說,在某種意義上,對於食物危機的清醒意識能幫助人們看清, 「基因改造是具有潛在好處的,而不只是食品巨頭攫取利潤的工具。」我們當然可以認為他說的是對的,至少後半句是實話。


溫室中的次世代。

  六缸驅動的遺傳學家

  孟山都的技術研究分為兩個類別,其一是育種,另一個是基因改造。

  幾十年來,生物學家已經把育種的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細緻。但孟山都仍設法在這個方面取得了突破,因為它對於種子各個基因的性能以及種子在不同區域土壤中的適應性掌握了更為全面的圖譜。

  孟山都的總部在聖路易斯。這裡時常有農民結隊被帶領進來參觀公司的實驗室,這是公司獨到的營銷策略之一,很多農民被那項稱為玉米切片機的技術弄得目眩神迷。向這台機器中放入一粒種子後,它會把種子調到一個適當的角度和位置,然後切下一層薄片取作樣本,這份樣本將被用於基因分析。(找到適當的切入點是其中最難的工序,因為每一粒種子的形狀都不同,而一旦切得不到位就會破壞種子的胚胎,這樣種子也就不能正常發育了。)從它的DNA中將預測種子長成後的各項屬性,只有預期長勢最良好的種子才會被選種,而這一代合格作物的子代種子又將會運回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篩選。

  孟山都的導遊說這個部門的工作有點像是「聖路易斯的滅罪鑑證科」,事實上現在全世界各個中心整年都在做這樣的檢測。過去三年裡這項技術幫助孟山都顯著提高了育種的效率,對於任意一塊指定的土地,公司現在可以更快地挑選並派送出產量最高的種子。格蘭特先生說道:「我們辦的就是全球植物的婚介所,我們收穫的每一粒種子都會做分析,進行健康檢測,估計其子孫的育種價值,並將它們送到世界各個角落。」

  孟山都的第二類創新最近是讓人越看越玄。基因改造技術通過辨識出帶有特定功能的基因性狀,將這種性狀轉移到種子基因中以提升它們在那方面的表現。大體上這項技術的宗旨就是把儘可能多的有利性狀帶進一個種子中。

  目前基因改造所實現的最大價值就是其對雜草和昆蟲的控制作用。孟山都龐大的種子庫里一個最普遍的共性就是它們都具有抗農達能力,這意味著當你向農田中噴灑農達以消滅周圍雜草時,作物本身能倖免遇難。有些植物通過生物工程使得害蟲們不再攻擊它們的葉子和根系,這間接地減少了殺蟲劑的用量。公司的參觀路線上有兩株相同的植物並排放在一起,其中改造樣本茁壯成長,傳統樣本矮小打蔫。農民們顯然是不會錯過這個景點的。

  孟山都剛剛新推出了兩大基因改造超級豐產種子,其一是Genuity SmartStax 玉米種子,公司試驗表明它們能增產5%-10%;其二是Genuity抗農達II型大豆種子,公司試驗顯示它比起初代的抗農達大豆要增產7%-11%。而在過去幾十年裡,大豆年均增產才僅僅1%。

  大約在2012年或2013年,孟山都有望推出一種在榨油過程中帶來更少反式脂肪酸的大豆。它還提出一種「Ω-3大豆」的概念,科學證明Ω-3脂肪酸對於健康有很多益處,通過基因改造,這種大豆將能向顧客提供更多的這種成分。直到現在,人類攝取Ω-3脂肪酸的主要來源是魚,用格蘭特先生的話來說,「這些帶Ω-3脂肪酸的產品都有點魚腥味。」魚類是從海藻中獲得Ω-3脂肪酸的,所以孟山都的想法就是從海藻中提取相關基因物質並將其轉移到大豆中。在格蘭特看來,只要沒有了魚腥味,那麼他的Ω-3大豆將在酸奶,士力架和其他休閒食品中找到巨大商機。

  公司基因改造技術的另一個方向就是讓植物能夠更有效地吸收氮元素。這樣可以減少肥料的用量,而肥料的原料來自石油,於是農民得以規避油價上升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氮肥滲透對於地下水的污染。

  孟山都還計劃在三年內向市場推出它的首批「抗旱」產品。科學家嘗試從三個切入點入手使得植物獲得更強的乾旱忍耐力。其一:提高植物根系的蓄水能力。其二:減少葉片的水分流失。其三:調整植物在缺水狀態下的反應。當作物遭遇缺水時,它會調整輸水通道停止生長以維持基本的機能。但它們常常會反應過度,導致重新開始生長時將要耗費大量的能量。基因改造能幫助植物對於旱情作出更精確的判斷,避免「剎車過頭」帶來的損失。

  現在全世界很多地區都預計將會出現水資源短缺,孟山都有望能靠這些抗旱作物大賺一票。公司的第一炮定在玉米上,它們會被種在美國北德克薩斯和達科他之間乾旱帶上。抗旱技術促使孟山都還把注意力放在了旱田小麥的研製上。小麥的種植面積最近幾年來逐年下滑,這引起了麵粉短缺。7月份,公司出資4500美元購買了WestBred這家經營小麥種子的公司。


越戰遺毒橙劑為越南帶來了一批畸形兒童。

  壟斷與反壟斷

  孟山都一直把收購當作是開拓種子市場的重要戰略。2005年,它在用14億美元買下了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子企業聖西尼公司後,便開始把它的生物科技應用於蔬菜領域。自孟山都2002年拆分獨立出來之後,它已經進行了20 多次收購。它這樣的高調舉措引起了美國反壟斷研究所的注意,這家獨立的不正當競爭檢舉機構在十月出版的一份論文中提醒政府反壟斷部門將孟山都當作工作重點。論文中哀嘆「基因改造種子市場的競爭環境被人完全破壞了。」顯然「這個人」就是孟山都。

  公司通過收購試圖完成在橫向和縱向上的整合,以便支撐其在棉花,玉米和大豆市場上的主導地位。去年它占了基因改造玉米和大豆市場約65%的份額,基因改造棉花占了約45%。上文所說的論文中便認為孟山都的這種強勢對種子研發上的創新造成了損害。孟山都被迫做出讓步才讓政府反壟斷部門批准了它最大的兩次收購,其一是1998年收購迪卡(DeKalb)生物科技,其二是 2007年收購三角洲和松蘭公司。

  其實過去13年裡,孟山都把它的技術授權給眾多行業內的一百多家公司,其中還包括它的一些主要競爭對手。對此,論文中不得不承認,這使得孟山都最終沒有完成「對基因改造種子市場徹底的、封閉性的控制,那樣的話能夠對其形成挑戰的競爭者將無從崛起。」但是,論文抓住了公司在維護智慧財產權上的窮凶極惡態度,它再次告誡有關部門,有必要特別照顧一下孟山都。

  孟山都的經營條款要求農民們每年都要來買新種子。它對其用戶們的新政策就是一旦發現有人違反了條款,便終身不再允許其使用任何公司技術。這個夏天孟山都在和一群保留了種子的加拿大農民的官司中勝訴,這是它對這一強硬底線的貫徹,取得的最大勝利。

  司法部反壟斷司的官員們已經把農業市場看作一塊需要高度監控的領域。司法部原來一直虎視眈眈地想對谷歌下手,但如果孟山都急著想進來頂替谷歌他們也絕不會介意。事實上司法部已經著手處理來自杜邦的訴狀。杜邦可能是孟山都最難纏的對手。五月,孟山都起訴杜邦,稱其旗下的先鋒(Pioneer)良種違反了有關抗除草劑玉米和大豆技術上的條款。經過長時間的互相攻訐,杜邦反參一本,把孟山都告上了司法部。

  格蘭特先生堅持絕不低頭:「我們幹的是競爭慘烈的營生,農民們跟前從來都不缺乏選擇。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在每個春天都能讓農民覺得我們提供的是有實力的產品。農民們可能不在乎用什麼化學品,但他們絕對會關注種什麼種子。我們志在一次奪下一塊陣地,每個春天做一次推進。」 貫徹強硬的授權政策是整個策略的關鍵。和製藥一樣,這裡的創新也很昂貴。孟山都每年的研發費用接近10億美元,估計投放市場還要再花一億。公司認為如果想要有創新,智慧財產權就必須得到保護。

  然而,在非洲幾億貧窮人口市場上,孟山都和那些醫藥巨頭們有著不一樣的立場。格蘭特先生說他決心不再重蹈製藥公司畏縮不前,不肯把創新產品投放進發展中世界的錯誤。他相信,「在一個完美世界,在你將抗旱種子播種在堪薩斯的同一天,你也該把它種在奈洛比。」儘管事實上非洲和其他缺水的貧窮地區還是得被延後一段時間。

  在過去三年裡,公司開始在一場大體上可以被描述為「創造非洲綠色革命」的嘗試中擔當主演。格蘭特先生眉飛色舞地談論著他和布勞格·諾曼·歐內斯特的友誼。布勞格是上世紀後半葉從墨西哥開始隨後席捲亞洲的綠色革命的推手。這場革命被廣泛認為至少拯救了十億人民的性命。傳說布勞格95歲臨死前不無遺憾地說他還是沒能活著看見「基因革命」。

  孟山都決心把它在白玉米(美國和墨西哥的主食)上的智慧財產權,種子和相關技術知識捐贈出來,以供為非洲國家的節水玉米(WEMA)研製抗旱基因。這個公私合作項目得到了蓋茨夫婦基金會和霍華德巴菲特(沃倫·巴菲特的兒子,在伊力諾依當農民)基金會的資助。肯亞,莫三比克,南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五個國家將從中受益。格蘭特先生預計能在美國上市後兩到三年內將抗旱玉米投放非洲市場。公司還和千禧村莊計劃展開合作,這是一個由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領導的旨在消除貧窮的項目。

  種田的不服做藥的

  與醫藥巨頭在非洲銷售的抗逆轉錄病毒藥品不一樣,孟山都的產品不會帶來任何版稅,格蘭特先生說道,「用時髦話來講就叫『技術民主化』,我們已經從那些醫藥巨頭身上學到了拓展過慢的危險。」藥品生產商會受到平行進口的影響,他們擔心賣給非洲的藥品會被運回富裕國家,衝擊他們在那裡的生意。但種子市場就不是很受這個問題的困擾,適合一塊土地的種子在其他地方就未必能保持同樣的長勢。

  但格蘭特先生也不相信憑著孟山都自己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我們研究過布勞格的事跡,他和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合作,請來了研究機構,將分散的組織統合在一起。今天各大公司都已涉足其中,這意味著我們將有希望比布勞格先生做得更快。」

  儘管如此,格蘭特先生仍把在非洲的進程看作是「好生意」,這主要是因為開發中國家將是公司業務的一個巨大的增長點來源。公司現在賣到印度的棉花已經要比賣給美國人的多,大多數種植基因改造種子的都是新興國家。全球使用基因改造種子的1200萬名農民中有90% 是開發中國家的小自耕農。美國有25萬到30萬活躍農民,一個印度就有1500萬,而其中有數百萬據孟山都說已被其業務所覆蓋。

  公司用這一點來增強其悉心打造的形象,它是糧食豐產的推動力。而更高的糧食產量,而不是回歸傳統農業,才是維護糧食穩定的根本。格蘭特先生說,基因改造種子在美國已經帶來了產量的巨大提高。就他看來,「類似馬爾薩斯那套將出現全球糧荒的言論不值一提,這擺明了是可以解決的。」以美國依賴於農達產品,高產種子和相應耕作技術所取得的回報來衡量,世界其他地方有著龐大的產量提升空間。美國農民每英畝的玉米年收穫量是160蒲式耳(合56磅,25.5公斤),而巴西是 60蒲式耳,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27蒲式耳(不包括南非的話更降低到22蒲式耳)。

  更何況,即便是美國也依舊存在著把產量翻番的潛力。現在依阿華的農民已經達到了每英畝200蒲式耳的水平。格蘭特先生相信在2030年前能衝擊300蒲式耳。 「我們還只是破土而出的嫩苗,」他向我們指出,自第一種基因改造作物在1996年投放市場到其種植面積達到十億英畝,花了十年時間。但從十億到二十億英畝只花了三年時間。格蘭特先生自信滿滿,「我們現在就像70年代那些做電晶體的公司。」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譯言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528/16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