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羊子和三妹談給評委會第二封信 反對劉曉波獲獎

—羊子和三妹通話談及給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第二封信

作者:
王若望(左)與馮素英(右)
德高望重的知識分子王若望和妻子羊子
 
三妹補充說明:今天我接到著名異議作家王若望遺孀羊子的電話,

她告訴我:「你昨天群發的信件中的簽名人只有兩個。是不是搞錯了。」

我說:「那一定是我搞錯了,我再重發一遍。」

她又問:「我能不能加入你們的簽名,你們是不是認為我反共資歷還不夠?」

我笑了,說:「不是,你是我所崇拜的人。當初我們沒有到處徵求簽名是顧慮給對方造成壓力,我們考慮到許多人害怕被攻擊為分裂派什麼的,所以第一封信簽名人大多是我們了解的跟我們觀點一致的人。」

羊子馬上說:「我不沾錢不為利,我沒有任何顧慮和壓力,也不怕他們說。把我簽上!」


這個第二封信是昨天才決定寫,寫作和翻譯的時間都非常緊急(感謝我的朋友,他真是個十全十美的翻譯,中英文感覺都好,又二十年關注中國民主,這使得他感覺更好翻譯起來得心應手)。由於時間急迫(幾乎是在半天內完成寫作和翻譯),就更不可能去徵求簽名人,我只是保留第一封信的簽名人。這第二封信的簽名人比第一封信少了六個人,是因為有四個聯繫不到所以取消,還有倆人表示有壓力退出。

羊子一直是我崇拜的人,那是一種女人對女人的崇拜。星期六時(前天)有一位第一次給我打電話的女讀者與我有一段女人間的聊天,這裡我不妨把這段我們談羊子的聊天內容與讀者共享。

她說:「羊子嫁給王若望真偉大,那時誰敢沾反革命的邊?更別說結婚啦。王若望還是一個比她大二十歲的老反革命,還有七個孩子。政治、生活兩方面得有多少壓力和艱辛啊!?太偉大了。三妹,你是不是這樣認為?」

我說:「確實偉大。而且直到現在她對王若望的感情還是那麼濃厚,這種妻子對丈夫的崇拜我只在狄更斯的小說里見到。而且當年羊子不但年輕,還是大美人。」

她說:「是啊,漂亮得別提啦,那個白啊,眼睛又亮又大,個頭也好。嫁給反革命真不容易,我是做不到。三妹,你能做到嗎?我是說為愛情不管不顧的。」

我說:「我也做不到。看小說時對這種愛情很感動,可是動真的就不一樣了。尤其中國那種及其惡劣的政治環境。這就是偉大和普通的區別。所以我才崇拜羊子。不過,王若望也挺漂亮的。」

她說:「王若望只是臉漂亮,瘦得跟猴似的。唉,三妹,你真應該寫寫羊子的故事,一定會感動許多像我們這樣的女人讀者。」

我說:「瘦沒關係,王若望可是大才子。他已經寫了他們的故事了,我都讀了,可感人呢。」

她說:「那是一篇篇的短篇,得寫長篇!」

到了我這個歲數才懂得,女人什麼時候都是感性的和幻想的。

參考閱讀:

王若望批劉曉波說'誇大了共產黨的殘酷和罪惡'
 
王若望網站: http://www.wangruowang.org/

 
阿波羅網附簡介:王若望先生自青年時代,即熱愛自由、人人皆有權利尊嚴的平等,並且身體力行勇於追求。正是為了這一理念,他青年時代就參加了宣稱為中國爭取民主公正的共產黨活動,曾遭國民黨政府迫害。也正是為了這一理念,在中共掌權,王若望先生成為高級官員後,對中共的倒行逆施也不例外地進行批判。王若望先生因此遭到中共更加殘酷的迫害,被打成右派,現行反革命、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老祖宗等等罪名,並數次被關入中共監獄及開除黨籍。1992 年,王若望先生在警察嚴密監控等迫害下被迫流亡美國後,依然為了這一理念,孜孜不倦地辦期刊寫文章籌建政治組織和籌辦活動,期望自由民主人權早日在自己夢魂縈繞的祖國實現。在王若望先生臨終前三天,他所留下的最後手寫遺言,還是:「新時代、新人物、新發現、新文化、新科學、新技術、新奇蹟、新奉獻,邁向全世界!(王若望,12月16日)「王若望先生的一生,不論是身為平民還是高官,身處國內還是海外,理念與言行一致,體現了一個人始終如一的高貴。
 
王若望先生原名王壽華,1918 年2月4日生於江蘇省武進縣。16歲因參加罷工,被國民黨政府判刑10年,19歲時因抗日戰爭爆發而獲釋出獄。隨即赴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寶雞地委(時稱中心縣委)書記等職。1949年中共掌權後,先後擔任上海總工會文教部副部長、上海柴油機廠廠長等職。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8年因批判毛澤東入獄4年。1978年後其現行反革命和右派等罪名相繼得到平反,並出任《上海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7年被鄧小平指為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代表人物,與方勵之、劉賓雁一起遭到中共組織的全國性批判並再度被開除出黨。1989年王若望先生因參與八九民運,被捕入獄14個月。1992年與馮素英(筆名羊子)一起流亡美國。
 
王若望先生是中國海外流亡者中第一位逝世者。他終身追求自由民主公正人權等人類價值,為中國實現這一價值開拓了基礎,並為中共反對派樹立了錚錚風骨的風範。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中國事務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1006/18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