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艾未未現象 中國良知夜未艾

此事即刻引來各國政要關注,聯合國也罕見的對中共發聲譴責。作為一名藝術家,艾未未竟然有如此的號召力,或許來自於他那能捨己為人、頑強的藝術家良知。

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國家畫廊展開德國藝術啟蒙展之際,以藝術展演啟迪外國人關注中國現況、啟蒙中國人覺醒的藝術家艾未未竟被捕、失蹤了。艾的失蹤記鋪展在國際聚焦下,處境猶堪慮,那些和艾未未一樣失蹤的眾多中國良知作家、記者、律師、維權人士該是如何的遭遇?今日中國的思想啟蒙何時能開啟?

艾未未 藝術家良知方興未艾
文 ◎ 華明


2008年5.12汶川地震,由於中共隱瞞死亡數據,12月5日艾未未發起公民調查,截至2010年3月共找到5,212名遇難學生名單。(AFP/Getty Images)


國際知名藝術家艾未未近年的「自由」動作頻頻,毒奶粉事件、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調查,上海大火、聲援被迫害的維權人士楊佳、譚作人等,都見到艾未未的身影,終成為中共的眼中釘。「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父親艾青的詩,恰好說明了艾未未的赤子心。

4月3日,艾未未失蹤了!全世界都在尋找,當發現他是被中共警察抓走,美、英、法、德、歐盟等發出強烈譴責,要求立即放人,聯合國罕見地表示「強制失蹤是犯罪」。中共媒體隨後掀起「抹黑」大合唱,網民紛紛予以抨擊。作為藝術家的艾未未竟然有如此的號召力,或許來自於他那頑強的藝術家良知。

管「閒事」的藝術家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未未的父親艾青1938年的詩或許可以解釋艾未未的赤子之心。

近幾年來,海內外著名藝術家艾未未「自由」動作頻繁,成為中共的眼中釘:毒奶粉事件、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調查,上海大火、聲援被迫害的維權人士楊佳、譚作人等,到處都見到艾未未的身影。



艾未未的正義舉動與影響力,中共警察警戒觀望。(AFP/Getty Images)


2008年5.12汶川地震時,溫家寶曾含淚做出「一定要徹查公共建築,給人民一個交代」的承諾。艾未未說,替政府完成承諾。12月5日,他發起公民調查,組織了一百多名志願者到地震災區,調查遇難學生的具體數據,截至2010年3月,共找到5,212名遇難學生名單。

然而,同做調查的作家譚作人被官方起訴為「顛覆國家政權罪」,2009年8月12日,艾未未準備出庭譚作人案,遭到公安人員暴打,9月14日在德國慕尼克驗出「腦體大面積出血」。不得已他在德國做了手術。



2009年8月艾未未準備出庭譚作人案遭公安暴打,9月在德國慕尼克驗出「腦體大面積出血」而動手術。10月15日出席比利時Europalia文化節,頭顱右側傷口清晰可見。(AFP/Getty Images)


2009年11月,艾未未工作室拍《馮正虎回家》紀錄片;2010年5月6日,艾未未工作室對楊佳案拍全程記錄片《一個孤僻的人》及其續集《王靜梅》。5月12日,發布紀念「512地震遇難學生」的《念》。2011年3月7日,對內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圖死刑案件訪談等等。

艾未未想得很簡單:政府所有的資訊應當公開,這關係到地球上六分之一的人的生存狀態:「我就是明確地說,這種極權必須結束。我們看看60年前,共產黨向全國人民的承諾,我說,是誰背叛了當年的承諾?當年罵一黨獨裁者,提出了要實現民主自由,提出軍隊國家化,不能成一家的武裝。哪一篇文章,你們今天敢於再讀一下?」

受迫害 不屈服

艾未未沒有想到中共會迫害嗎?不,他十分清楚。4月8日,艾未未姊姊高閣表示,母親高鍈曾經請求他不要那樣激烈地與政府作對,然而,艾未未說,他已經做好了三種準備:第一,他有可能被投入監獄;第二他可能被中國驅逐出境;第三還有可能死於非命。

2010年2月22日凌晨,艾未未所在的北京朝陽區金盞鄉長店村的創意正陽藝術區遭強拆,藝術家們上長安街遊行抗議;11月6日,艾未未被軟禁於北京住所;當月他還舉辦了一個「河蟹大宴」;2011年1月11日,艾未未「上海馬陸工作室」突然開始被強拆。


2011年1月11日艾未未位於上海、受有關方面之託,耗資700萬人民幣建立的藝術工作室,被市政當局以違建為由強拆。(AFP/Getty Images)


艾未未的助手劉艷萍15日告訴新唐人,在失蹤的前三天,艾拒絕了當局邀請其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劉艷萍說:「就在他走的前一天,我見到他,他親口跟我說,國保跟他談話的時候,多次說過讓他當政協委員,應該是全國政協委員,他沒有同意,這是他親口告訴我的。」

連連遭到威脅與利誘,藝術家的良心讓他無法屈服。艾未未78歲高齡的母親高鍈說:「他不會改變的,他的個性已經決定了他的理念、概念,我尊重兒子的選擇。」「他做的是正確的,沒有理由、沒有道理去改變,也不必要去改變。」

艾未未失蹤 國際反響巨大

終於,今年4月3日,這位國際上著名的藝術家從北京取道香港去台灣時,在機場「失蹤」,誰也不知道他哪裡去了。

4日,國際特赦組織亞太地區主任札里費(Sam Zarifi)表示,艾未未沒有參與任何「茉莉花」運動的倡導,他遭到拘捕似乎沒有任何理由。艾未未夫人路青告訴美聯社記者「警方未告訴她艾未未在哪裡,為什麼他會被拘留,他會被拘留多久。」

之後,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英國外交大臣威廉‧黑格,法國外交部,美國國務院要求中共當局立即釋放艾未未。各國主串流媒體一直追蹤報導。柏林藝術大學還授予艾未未教授職位,並公開表示這一任命不受他被捕的影響。

聯合國強制失蹤或非自願失蹤工作小組(UNWorking Group on Enforced or Involuntary Disappearances)正式抗議中國「持續有壓迫異議人士這種令人不安的趨勢」,並說「根據國際法,強制失蹤是一種罪行。即使短期秘密羈押都構成強制失蹤」,「特別是這些人只是平和地表達與祖國政府不同的意見」,法新社8日報導。

中華民國行政院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立法院表示,艾未未此行訪台目的單純,與政治活動無關,呼籲大陸方面立即釋放艾未未。

流亡海外的大陸詩人貝嶺,近日還起草了一封致溫家寶的公開信,同時發起連署,呼籲「釋放艾未未等人,還予他們國際公認的自由」。

中共「抹黑」大合唱

在國際上一片譴責聲下,4月6日凌晨,新華社英文版發表簡訊引述公安部門消息指「艾未未因為涉嫌經濟犯罪,正依法接受調查。」不過,還沒等人回過味來,報導就被刪除了,而香港《文匯報》卻刊登出來。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法律不會為特立獨行者彎曲〉。

隨後,海內外的中共御用媒體掀起「抹黑」大合唱。11日,香港《文匯報》發表文章《艾未未四川大地震時大玩猥瑣行為》,「2008年5月16日,一邊是四川大地震廢墟下面孩子們的生命在做最後的掙扎,一邊卻是艾未未和他的一幫人們做真人秀,大玩口交,搞行為藝術……」並多次引用《環球時報》批評艾未未的社論。

網友「作舟」揭露,《文匯報》對此雕塑的原作者李占洋隻字未提,原作意在諷刺中國社會奴性思維的出現,道德法律標準滑坡等。李更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是《新編收租院》,不過,《文匯報》似乎對作者本人無興趣,卻盯住模特兒艾未未。

作舟說,如此抹黑艾未未,手段太低級:「在艾未未被封口的時候,一些人開始空穴來風地詆毀他,這是什麼素質?而且,在中共政府一邊指責美國的人權不如中國的好時,這些大媒體卻忽視正當的法律程式而肆意詆毀一個中國公民,不刊登艾未未律師的一個字,這是神馬行為!?你們又讓網民和讀者如何看待你?」

大公報》更是偷天換日,將「草泥馬襠中央」改成「草泥馬祖國」,明顯是挑煽老百姓的情緒。4月15日,《大公報》編輯主任承認,有關報導「是政府方面發出來的」;而《環球時報》外籍傳媒人則揭露,該報抹黑艾未未的文章,是接受了命令,按黨的路線進行的。

長期在北京工作的外籍傳媒人理查‧伯格(Richard Burger)直指《環球時報》的野蠻社論「簡直令人作嘔」;而網路盛傳的墨鏡哥則說,抓艾未未「只能證明:中共政府無人權,是一個典型的流氓政府。」

此外,海內外中文媒體還轉載兩年前、2009年5月6日《南方周末》的一篇題為〈紐約1983-1993:艾未未「那些爛事兒」〉的報導。

「自由」煉成在紐約

艾未未在紐約有「哪些爛事兒」,用他的話說:「當一個在籠子裡關了幾十年的這麼一個動物出去之後,我當時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極大的自由……沒人管我,我每天就是按照自己的態度來生活。」

艾未未生長於藝術之家,詩人艾青之子,1957年8月28日出生,父親被打成右派,全家被流放到新疆石河子,直到16歲返回北京。1978年入讀北京電影學院,同期學生包括陳凱歌張藝謀等影視界名人。只讀了兩年大學,1981年就來到美國紐約,一直到1993年。

在紐約,他參加了80年代紅極一時的《北京人在紐約》的拍攝。導演馮小剛回憶:沒有艾未未的紐約很平庸。他曾就讀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後因一門課未通過被學校停止發放獎學金,於是離開學校,並因此成為非法居留者,他在紐約的公寓成為許多中國未來藝術家們在美國的中轉站,他也成為傳說中的「賭神」、黑人小偷朋友等出位的「專家」。

艾未未曾說:「新疆之後,我在北京待了幾年,然後就去了美國,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一塊土地,不同的語言、他們的生活、價值觀,還有關於藝術、對方方面面,完全陌生。」

「從有記憶始,看到的就是父親(艾青)的沒有自由的生活,等到自己長大了,同樣還沒有自由的生活,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你的靈魂生來就帶有對自由的渴望和尋找,但是直到你變成青年了,你的靈魂還沒有找到自由。這樣你對自由的渴望就麻木了!沒有判斷力了!幾乎成了一種人格缺陷……在美國,就是修復這種缺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426/20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