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國人慢性病「井噴」比世行預估嚴重



  「2010年世界銀行發表的一份報告中,中國慢性病(慢病)病例數的預測結果令人擔憂,但這個報告中預測的數字,實際上已遠遠落後於中國慢病『井噴』的數字了。」


  衛生部部長、中科院院士陳竺在日前舉行的「2011中國慢性病防控論壇暨中國健康促進聯盟成立大會」上,用「井噴」向與會者描述中國慢病防控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發病進入高增長狀態

  慢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其具有病程長、病因複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

  慢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易造成傷殘,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品質,且醫療費用極其昂貴,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陳竺說,社會因素對慢病有重大影響,工業化、快速城鎮化、快速老齡化帶來生活方式的快速轉變,在中國顯得尤為突出。人類社會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發生了如此深刻的社會轉型。而人口模式和流行病學模式的轉變,造成了心臟疾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慢病發病率、死亡率的明顯增加。

  慢病還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負擔。慢病在疾病負擔中所占的比重已達69%,遠超傳染病和其他傷害所造成的疾病負擔。不論是心肌梗死還是腦出血,或是常見的腫瘤,其治療費用都明顯超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使對城鎮居民來說,負擔也非常重。

  世界銀行發出警示:「慢病在中國已進入高增長狀態。」

  制定符合國情的防控策略

  2011年9月,聯合國大會在紐約召開「關於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問題的高級別會議」並通過了政治宣言。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敦促各國:「我們應抓住9月份在紐約舉行的高峰會議這一契機,促成一項國際承諾,即把非傳染性疾病擺到發展議程上應有的重要位置。」

  陳竺介紹,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慢病防控工作。「十二五」規劃中首次將人均期望壽命增長1歲列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核心指標,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也為慢病防控提供了政策和資源支持。他指出,應對慢病「井噴」態勢,機遇大於挑戰,關鍵是要制定符合國情的慢病防控的策略。這一策略應由政府主導,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參與,創建健康城市,建立慢病綜合防治的示範區和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等。

  雖然近年來在慢病防控上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但陳竺表示,我國慢病防控還面臨著相當的困難。在一些地區還存在政府重視不夠的問題,還沒有成為全社會的行動,防治經費嚴重不足、衛生資源配置不均、防控體系不完善、信息系統有待健全……慢病防治效果和其他國家比也還存在巨大差距。

  眼下,我國18歲以上居民慢性疾病危險因素的情況非常令人擔憂,男性每日吸菸率達47%,家庭人均每天食鹽攝入量超過世衛組織倡導5克標準的比例達到80%,經常參加鍛鍊的居民比例只有12%。

  陳竺強調,無論對於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慢病都給公共健康、經濟發展帶來了現實影響。

  他指出,慢病危險因素涉及生活環境、食品供應、城市規劃等多個方面,需加強領導,將慢病作為優先領域,動員各級政府部門共同履行和承擔慢病防控責任,加強對全人群的慢病危險因素的干預,重視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各類因素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履行菸草控制框架公約,改善人群膳食,鼓勵健康生活方式,增加身體的活動,加強衛生體系建設,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到慢病防控工作中來。


  附:部分網友評論

  · 人們每天吃著各種有毒食品能不有病,狗雜種還有B臉說。狗官們

  · 我不得不說,中國很多事兒都是壞在什麼「附合國情」之類的說辭上了。治理當下的危機,必須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我曾說過住房醫療等問題的看法,要麼被刪帖,要麼就有人回帖和我講13億人的國情。眾所周知,人口密度遠比人口絕對數量在經濟分析要有意義得多。看看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他們的食物標準醫療和住房,這些滿嘴國情的人還有什麼理由為當前的可怕局面找藉口?人心都是肉長的,怎麼這些人就不看看成年累月辛苦工作吃著有毒食品還受人欺負的平常人的生活,就忍得下心繼續為王者諱?

  · 他怎麼不說我們吃有毒食品已經練成百毒不侵金剛身了?

  · 這是社會腐敗惡化的必然結果!

  · 西方超限戰中的基因改造食品,化妝品,工業污染過的生存環境已經顯露戰果!

  · 如此毒惡的世道,不病才怪。國家的奸賊們又想再一次將我們推向病夫的聲音堆里,你怎麼還能忍受啊

  · 真正感謝!發財是硬道理的道理。環境多好啊。人人都能賺上億,移民美國帝國主義,享受空氣和陽光。

  · 唉,患有慢性病的走過,所有一切國家都是在放屁,都是在搶眼球,搶風頭,所有的實施都是以刁難人為目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網易探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120/23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