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古代風水術多已失傳

作者:
風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其基礎來自陰陽說和五行說。近年來,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不斷發展,「建築風水術」再度風生水起。

風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其基礎來自陰陽說和五行說。近年來,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不斷發展,「建築風水術」再度風生水起。

現代風水學科學還是迷信

像其他民俗信仰一樣,風水術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是十足的迷信;有人認為它和自然科學相契合;也有人認為它既有科學的一面,也有超驗(超乎經驗範圍,不能為經驗所證實或證偽,源自康德)的一面。當然在更多普通人那裡,風水是一種「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方術。

古今中外的風水典故

縱觀古今,風水對中國人的文化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如象徵中國封建王權的紫禁城,其布局就處處體現著中國古代「陰陽五行」的道理:所有城內設計,都是依照陰陽兩面互相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布。如外殿布局採用奇數,稱五門、三朝;內廷宮殿用偶數,稱兩宮六寢;方位中有東、南、西、北、中五方;色彩中有青、黃、赤、白、黑五色。

今天的香港滙豐銀行是香港貿易自由港的象徵。當年設計時為了不讓大廈前方的建築物破壞風水,滙豐銀行竟把其樓前一直到香港渡輪碼頭的整片地皮買下,發展成為公園,取名為「皇后花園」,以保持其風水的優勢。據說滙豐銀行的收益也因此穩健上升。

在國外,美國早在1976年就有了風水學專業的博士;日本2000多所高校中有110多所大學開設了風水課程。在國內,東南大學1996年率先開設了「建築風水」課程,由物理系教授李仕澄開講《周易文化基礎》,廣受學生歡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大凡地產項目設計、店鋪選址、租房買房等,請風水師「看風水」已成潮流。

風水說源起

中國的「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其實就是有關風水的最早定義。

風水學的根本基礎和核心思想,來源於《易經》的陰陽哲學思想。最初,風水術是中國古代先人關於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實用而樸素的技能,結合五行、八卦、十二時辰、二十四山向等宇宙圖譜式的編碼,作為理論基礎和操作方法,以中國人特有的關於宇宙的吉凶觀念,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外部世界和諧、平衡與循環的理念。

風水的基本取向,與中國數千年「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審美觀,保持著根本一致。所謂「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由此可見中國古人為了安居樂業和世代昌盛,就不能不注重風水,並千方百計尋找風水寶地。

從風水術產生的背景看,和我國「以農立國」的宗旨有關。古人十分重視「背山面水」,這樣不但生活方便,而且環境優雅。背山面水之處的土地最為肥美,有利於農業耕作。

古代風水術實際上是一種環境觀

經過多年深入系統的研究,天津大學建築系教授王其亨認為,風水術的內核,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築理論的精華。他的研究成果表明,風水術實際上是集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築學、倫理學、美學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建築規劃設計理論。


清華大學建築系景觀研究所所長孫鳳岐也認為,風水並不全是迷信,在什麼地方建房子,什麼地方不該建,我們的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經驗理論,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古代的風水說很講究人以及建築跟環境的關係。

「風水可以說是古代的環境觀。」孫鳳岐所長舉了北京四合院的例子,「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從四合院裡出來的人都面色紅潤,不像在樓里待久了的人會臉色發黃,這就是因為四合院的建造有科學依據,利於長壽。住四合院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半時間都能在戶外活動,住樓房的人通風很成問題。不說風水利於人發財什麼的,一個人健康不能保證,還有什麼精力去賺錢呢?」

變了味的現代風水說

但我們還應該看到,風水學這門集天文、地理於一身,研究自然與人的、涉及多門類的綜合性學科,在長時間的流傳、演變過程中,被人為地摻雜了許多神秘甚至誇大的成分;同時因受習俗、觀念和保守心理的影響,而使其真正的精粹部分極少傳世,導致謬論大行其道而誤導世人。客觀地說這也成為風水被視為迷信的主要原因。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程建軍教授認為:「自從明朝以後,風水從朝廷到民間都變了味,被加進了不少迷信成分,如什麼『灰白九星』、『玄空大卦』等,這部分完全是主觀意志的東西,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把『風水』這門建築科學,當成了迷信活動的學問,用來騙人賺錢。『風水』的內核被人為地有意識地引入了迷信活動中。」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蔡達峰也認為,風水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從民俗學及建築學的角度均有研究價值;但倘若是從商業角度,為獲取經濟利益而加以宣揚是不負責任的。實質上,古代風水術有些已失傳,現今所謂的「風水」與古代風水術在內容上已有很大差別。

看來,中國古代風水觀是科學還是迷信,仍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以往的很多觀點,都是以西方科學為標準來衡量的。其實,如果深入到中國古代文化的語境中具體理解,也許會有新見。這個問題在學術界討論是正常的,但在公眾中大張旗鼓地鼓吹和宣揚,就容易陷入迷信和愚昧。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310/23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