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日常生活中唯一能升華為『道』的是什麼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寫道: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三碗茶,唯存道德,此與皎然「三飲便得道」義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煙消雲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對茶道直覺體驗的細節作了詳盡的描寫,其中包含著莊子道家混同物我,順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徹大悟的精神。「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和而陰陽相調,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國儒佛道三家思想雜糅的具體體現。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和諧安樂之道。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凡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因而茶事活動是綜合、協調「茶、水、器、火、境」各項要素的複雜過程;再者,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

儒家思想是中國茶道思想的主體,是提攜諸家思想的綱領。儒家的思想要求我們不偏不倚地看待世界,這正是茶的本性,儒家把「中庸」和「仁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各自內省的結果,是加強理解,促進和諧,增強友誼。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作為佛教中國化、簡易化、世俗化的禪宗也創造了飲茶文化的精神意境。所謂「茶禪一味」也就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重視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教人心胸豁達些,而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佛教提倡坐禪,飲茶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睡魔,有利於清心修行,與禪宗變通佛教清規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同茶結合起來。茶文化實際上構成了中國佛教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僧侶們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饋人,以茶宴代酒宴;於是,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尤其是佛教節日,或重要的法會都舉行較大型的茶宴。唐時有的寺院還可以為仕宦各界迎親送友設置佛門禮儀的茶宴。宋代在敕建的寺院,遇到朝廷賜欽袈、錫仗、法器時都舉行隆重慶典,往往用盛大的茶禮以示慶賀。日本茶道即是以禪宗義理為靈魂,倡導「和、清、靜、寂」的茶道精神。

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在他的「三飲詩」里將禪學、詩學、儒家思想三位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既為除昏沉睡意,更為得天地空靈之清爽。「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撒輕塵」,自己心神清靜便是通佛之心了,飲茶為「清我神」,與坐禪的意念是相通的,達到「迷即佛眾生.悟即眾心佛」的境界。「三飲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實現了「靜心」、「自悟」的禪宗主旨。皎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道家、佛家在茶中溶進了「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已與山水、大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但這與印度佛教相去甚遠,在印度佛教看來,今生永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無濟於事。然而中國的佛教禪宗,主張「頓悟」、「大覺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以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佛理與茶理便有共同之處。儒家在仕途的坎坷中以茶培養自己超脫的品質,道家在茶中尋求一種空靈虛無的意境。三家在求「靜」、求豁達、明朗、理智方面在茶中尋找到一致。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國學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28/26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