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走近動物屍體處理者:16層口罩背後的工作

  記者探訪廣州唯一動物屍體處理場所

  18人兩班倒每天高溫蒸煮千餘動物屍身

  在廣州,有一群人的工作必須與死亡的動物接觸,日復一日,不能間斷。

  廣州市衛生處理中心,是廣州唯一一間專門收集處理死病禽畜和變質肉類的場所。在該中心化制室,每天來自廣州10區,至少1000多隻死病禽類以及豬、蛇、水產、田雞、貓狗等動物屍體,都要通過渦輪高溫高壓蒸煮後,化成無害廢水。最多時,這裡一天可處理30噸動物屍體。

  2003年非典以來,化制室處理了種種帶病的動物,使得禽流感、炭疽、口蹄疫、鼠疫等人畜共患的病菌傳播上得到有效控制。即便當下H7N9疫情散發,他們對工作依然樂觀、理性。

  臭,惡臭,一股從沒聞過的特殊臭味,伴著熱氣穿過嗓子直達大腦,喉嚨里有說不出的嘔吐感,難受得讓人想拔腿而逃。這就是高溫高壓蒸煮處理動物屍體1小時後的現場。

  惡臭

  半自動工作環境下的堅持

 

 

  清晨八點半,廣州芳村塞垻路21號,廣州衛生處理中心化制室。經過放氣,密閉的化制室已經散壓,室內仍是潮熱。

  靠門的玻璃上凝結的顆粒狀黃色物質是伴隨蒸汽冷卻下來的動物油脂。地下一片濕滑,同樣散落著動物油脂和殘渣的混合物。房間裡,金屬的樓梯和操作面板早已失去原有的顏色,也被黑色的油脂和殘渣包裹著。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與這裡一切相比,菜市場和活體屠宰場的髒臭,只是小兒科。

  為了不造成「二次污染」和不對周邊居民造成困擾,化制室不直接對外排氣,僅靠幾台抽風機來通風換氣。

  150℃以上的沸水蒸煮,經過4到6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任何動物屍體的原有模樣早已難以分辨。偶爾有動物屍體大塊殘餘,落在蒸煮鍋下面的制動刮板上,也只是一坨暗紅色的肉。

  由於機器設備還是半自動化,工作人員需要用鉤子把屍體殘骸從傳送刮板上拿開,以免影響傳送。這個環節叫做「清刮板」。而大多數的動物屍體渣水,在冷卻到40℃到50℃後經由地溝,通過管子輸送到停在室外的污水處理車上,再交由處理廠處理。但工作人員還是需要跳進過腰高、僅能一人通行的狹窄地溝里,揮動鏟子,把昏黃色的動物屍體殘渣從地溝里一一清理出來,噴灑消毒水,這叫「放渣」。

  對於初來者,即便跟工作人員一起穿上白色的杜邦牌連褲帶帽子的防護服和16層的口罩,在這個上下兩層,面積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間裡,唿吸到口鼻、肺里的每一絲空氣都令人作嘔。

  說上幾句話,待上半個小時,更需要勇氣。有一個新分配來下基層體驗的女大學生,整整哭了一周,因為難以克服對惡臭工作環境的恐懼。

  其實,廣州衛生處理中心既不偏僻,也不封閉。每日也有衣著光鮮、將自己已死亡的寵物送來處理的市民前來探訪,有時他們想知道這些身著防護服,戴口罩,模樣「恐怖」的人怎樣工作。然而,他們大多失望而歸。因為工作人員不願過多談論他們的工作細節。甚至在採訪時,他們也要求化名。擔心這份工作受到歧視,有年輕未婚人士找不到伴侶,也怕對家人、孩子造成傷害。

  1天24小時,1年365天,這裡的惡臭從不間斷。污水處理車來輸送廢渣水時,旁邊會有噴著檸檬清新除臭劑的噴霧。然而,化制室內卻總是綿綿不絕的特殊惡臭味道。

  日常

  一天洗三次澡仍有異味

  就在這裡,春季以來,全廣州每日過千隻病死禽畜,每日最多24萬噸的動物屍體要經過高溫蒸煮處理。

  最多的時候這裡一天要開4次「鍋」。開4次「鍋」意味著這些動作的一再重複——從搬運動物屍體開始,到必要時對大型的豬、牛等動物屍體進行切割,再向「鍋」里放料,開氣、充分蒸煮,然後放氣、排渣、消毒,清場。

  在化制室內工作年紀最大的玲姐,今年就快退休。她說,最難忍受的就是放氣和排渣。在放氣前的1小時,輪值的人要冒著50℃的惡臭蒸汽走進化制室,操作排氣開關。「一般我們不戴防護眼鏡進去。四周都是白茫茫的蒸汽,就像蒸三溫暖。眼鏡帶了進去也不用。」放氣出來,整個人就好像掉進臭水溝一樣,身上的惡臭味吸附力強,即使換套衣服,一天洗三次澡,頭髮上也是一股洗不掉的味道。到了盛夏,無論坐公共汽車還是打的,都被人敬而遠之。

  最年輕的工作人員是2010年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廣州靚仔阿輝。阿輝已經是1名2歲孩子的爸爸。他說自己工作後會和同事打球、做運動,出汗來散味。對阿輝,這份工作並沒有因為每天需要接觸動物屍體而讓他覺得擔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現在令他最感慨的,反而是老婆有時還會說他身上有味道。

  樂觀

  艱苦環境依舊愛美愛生活

  這一切對在化制室工作了13年,經歷過非典等疫情,從普通員工到化制室主任的老蔡來說早已習慣。在他的工作經歷里,沒有比非典更可怕的。

  1978年出生的老蔡,來自廣東潮汕貧困家庭。他十多歲來廣州環衛中專讀書,1998年畢業後直接分配到廣州衛生處理廠。

  老蔡跟動物屍體打交道是從跟著師傅到河涌里撈死豬開始的,然後在衛生處理廠的鍋爐房鍛鍊過。

  2003年,在人人談「果子狸」色變時,廣州市衛生處理中心接到緊急任務處理2400多隻果子狸以及獾、貉等野生動物。當時還沒結婚,仍是25歲的年輕小伙的老蔡,第一個跳上火車車廂搬運等待處理的果子狸,成為抗擊非典英雄,並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當年抗擊非典的化制室員工,現在只剩下老蔡一個人仍在一線。

  2005年,爆發豬鏈球菌疫情,廣州衛生處理中心緊急處理死豬6000多頭;2007年11月,某水產市場發生霍亂病菌,緊急處理變質水產40噸;2008年3月,某市場發現攜帶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雞,緊急處理禽流感病雞677隻;2009年2月,廣州發生市民食用瘦肉精豬中毒事件,緊急處理瘦肉精豬1000多頭……

  老蔡認為,相比10年的非典和此後的疫情,廣州目前並沒出現明顯疫情。就每天處理的動物屍體量來說,死亡的禽畜屍體主要是春夏季節交換原因造成的,都是當天處理,死亡數量並沒有大到需要冷庫儲藏。

  「我們對自己的技術和科學是有信心的,再高溫的病菌經過長時間蒸煮,也會失效」。老蔡說,化制室的工作人員即便穿著「恐怖」,主要的危險也是在蒸煮前,從搬運到投放物料時的接觸。

  化制室現有18個人,分成白天和中午2個班,2到4個人一組,再按小組分成「放料、開氣、放氣、排渣」四個小組。

  現在,廣州衛生處理中心啟動了III級保護措施,工作人員的保護包括穿著一次性保護服,保護雨靴、口罩,頭巾、手套等以及洗澡等。

  這裡的員工不少是廣州本地人,家庭條件中等,以女性居多,多為孩子的媽媽。其中有2名曾是護士轉行過來,還有軍嫂、警官和公務員的妻子。相比男性,她們更耐心,愛乾淨,注重防疫。

  儘管一天至少要進一次封閉的化制室。不輪值時,化制室的人還會在辦公室里喝茶,聊天,互相開玩笑。最近,他們覺得現在買雞肉和鴿子最好。因為能上市場的禽類經過嚴格檢疫,現在是吃禽類的最好時間。

  「如果我們下班換上正常衣服,化好妝容,你肯定不會認出我們。」一名女工作人員說。

  雖然惡臭的煩惱是常態,但每天吃飯、生活還會繼續。

  (應受訪者要求,文內人名不具實名)

  覆蓋廣州10區

  免費處理死亡動物

  廣州衛生處理中心始建於1952年6月,前身為廣州市肥料公司有機肥料廠。後來幾度易名,於1986年10月定名為廣州市衛生處理廠,是廣州唯一一間專門收集處理死病禽畜和變質肉類的工廠。

  據中心主任李榮傑介紹,與江浙不同,廣州處理死亡動物屍體是免費的,覆蓋範圍為廣州10區2市。目前該廠每天收到的死禽畜保持在1000隻的規模。為了防範H7N9,中心已經啟動Ⅲ級防護預警。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廣州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423/30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