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母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源頭

 母親對於兒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就像太陽對於地球,一點也不過分;但儘管如此,地球終究是個獨立的星球,它要自轉,請允許它有自己的軌道。

母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源頭。正如裴斯泰洛奇所說,母親是孩子未來關係的理想典範。母親就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的人生參照物。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性格會隨著年齡與環境有所變化,但總體的趨勢卻是越來越像自己的母親。相對於女兒,母親對兒子有著更深層次的影響。

兒子有一種本能,他們從小在尋找著母親對自己的要求與標準,並努力讓自己符合這個標準。因為他們不能讓母親失望,不能讓母親受到傷害。由此可知,兒子的焦慮源頭其實來自於母親。但焦慮不完全是壞事,在實現母親期望的過程中,兒子更加得像個男人,更加符合社會期許。但如果我們的要求與標準過於嚴厲與苛刻,必然造成兒子的心理負擔,最終成為長大後的心理隱患。

有一天,我接待了一位高三年級學生的母親。這位母親的兒子在重點校的實驗班,高一高二成績優良,高三成績開始下滑。兒子自我感覺壓力很大,總是要求自己必須名列前茅,然而沒有絲毫效果。這位母親前來詢問如何對兒子進行減壓。

當做過親子教育研究之後,我在處理個案時會將家庭教育因素放在我診斷的重要位置。在學二級心理諮詢師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所有的心理問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來訪者或案主在童年接受了嚴厲的家庭教育。至於嚴厲到什麼程度,也與個人的心理承受度有關。

果不其然,這個案例中的主人公有著同樣的問題,而且很典型。母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她說我不要求他一定要有很高的分數,但是我要求他一定要有很好的行為規範,我家孩子從小就做到很自律,比他父親強。由此,我引出了她的心理癥結。在她的心目中,丈夫沒有完全符合自己的標準,不夠「男人」,所以她一定要讓自己的兒子成為自己心目中那個「男人」的樣子。

以前,我經常說,家長不應該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而這位家長不是用成人的標準了,而是用強者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兒子——自律自強,有苦不說,有難自扛。這豈止是強者,簡直就是超人!在她的自述中,她提到孩子從來不會求助,很少訴苦,這就證明了兒子的應對行為非常單一,基本上處於內化一種形式。而這對於排解心理困惑是非常不利的。

母親之所以成為這樣的母親,和母親的母親有著很大的關係。果然,這位母親兒時就接受了「正統」教育,她覺得人就應該行為規範,自律自強,有苦不說,有難自扛。我說好吧,就算您可以做到,但您的孩子也不一定會做到,因為人與人終究是不同的;再說,在當今社會這樣做就是人才了麼?學會與人相處,甚至比行為規範更加重要;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他的道路會非常孤獨,非常坎坷。

母子關係決定人際關係,決定未來,決定幸福。在這個案例中,母親始終是支配方,兒子是服從方。這種形式的後果是,兒子缺乏自我與自主。

在一次談話中,母親對孩子說,你不要做公務員,人心會壞;不要做商人,商人狡詐,你應該做個技術工作或工程師……當我聽到這句話,我心都碎了。360行,被母親砍掉了180行,孩子的選擇餘地變得狹窄。誰說公務員都是心壞的?誰說商人不能善行天下了?母親的一些錯誤認知概念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獨立判斷與正常判斷。

在孩子高中階段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兒子可能暗戀上了自己的同桌。那時兒子嫌母親給帶的水果盒子不夠乾淨,並希望母親把水果切成小塊。後來同桌換成了男孩,兒子就沒有這個要求了。那位母親一度懷疑是不是女孩影響了兒子,或者兒子受到了打擊。

我說這真是個好事情,那個女孩給了您兒子一次自己判斷的機會,自己可以選擇喜歡的人,自己可以為喜歡的人做點事情。我對那個母親說,您還得感謝那個女孩兒呢!不要總是怕兒子受傷或摔跤,18歲之前一定要讓他們摔跤撞牆。沒有這種心理免疫,工作之後肯定受挫,成家之後肯定不和諧,生了孩子當奶奶的還得操心。

她一笑,我接著說,您以後可是要做婆婆的,兒媳婦是不是也要做您心目中的「君子」呢?兒子是聽媽媽的還是聽媳婦的呢?很多女孩可都是因為男孩太聽媽媽話才分手的呀!

聽我說完,她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覺得應該讓兒子多做做主。由於兒子距離高考還有50天,她向我索取速成的辦法,我說沒有速成辦法。

她沉默了一會,又看了看我。我說高考前,你只需要做到這六條就行:不批評、不評價、不鼓勵、不表揚、多微笑、聽兒子指揮。

這六條不過是讓一個母親漸漸淡出兒子的視線。因為你要自信,兒子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的存在,但兒子也想證明自己的存在,請給他們一個機會吧。

兒子不是母親的全部,也不是一部分。兒子是個獨立的星球,它離不開太陽,圍繞在太陽周圍,它得到了溫暖與安全,但是它終究要成為一個新的太陽,只有這樣它才更加強大。

(勇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著有《孩子獨立「靠」父母》)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北京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109/34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