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身體會告訴你答案

作者:
透過直覺去找到合適自己的人和事,也是一種對自我的愛與滋養。

你是否遇過這種狀況——

在一段關係里,對方看起來挺好,對你也不錯,然而,你卻始終感受到一股無法名狀的不適感。

可能是身體變得容易緊張、入睡變得困難、呼吸變得不順暢;

或是你開始變得開始懷疑自己、甚至不喜歡自己......

你想要離開,但又說不上對方到底哪有問題,想著要不忍一忍就過去了。

然而,那股莫名其妙的感覺又始終纏繞著你。

今天的文章,我想與你分享一個不太一樣的思路:

很多時候,身體的感覺比頭腦更加靈敏,一段關係到底好不好,身體會更早知曉答案。

莫名的難受

同事小丁最近在做產後修復,報了一個瑜伽教練的私教課。

開始時教練非常上心,一上來就關切地詢問小丁的身體狀況,然後為她制定練習計劃。

而隨著練習的逐漸深入,小丁卻開始感受到不對勁。

比如教練會時不時叮囑小丁,只能上她的私教,不能再上別人的團課。

理由是兩者是不同的體系,如果小丁上了團課,就會讓私教課的學習成果打折扣。

小丁對瑜伽知識了解不多,但她選擇相信教練,專心上私教。

又一次的課堂上,小丁因為體力不支,向教練提出能否降低難度,可教練卻表示,現在的難度已經很低了,主要問題出在小丁的練習量不夠。

於是,原本一周一次的私教課,要加到一周兩次。

這無論是體能上或是經濟上,都讓小丁增加了不小的負擔。

教練叮囑她,這是最基礎的要求,如果無法跟上節奏的話,前面的努力也會白費掉。

理智上,小丁覺得教練是專業的,這樣安排肯定有道理,但她卻對上課漸漸產生排斥。

有時想到第二天要上課,晚上就會睡不好,儘管看到教練臉上充滿笑容,可她絲毫感受不到親切,只覺得膈應。

即使自己確實瘦了一點,但小丁對接下來的訓練缺沒有期待,感受到的只有心理上的壓力。

終於,小丁實在受不了這種難受又懸而不決的感覺,一天她問我——

瑜伽課這樣安排訓練到底合不合理?

教練這樣做算不算是一種PUA手段?

誠然,我自己也對瑜伽了解甚少,但我還是給了小丁建議:

其實不需要分析得那麼透徹,

哪怕教練安排是合理的,她也並不是PUA;

但只要這段關係讓你感受到強烈的不適,就可以離開了。

用直覺來判斷一段關係

後來,小丁試著尊重自己的感覺,選擇不再上那個教練的課。

不久後她發現,自己睡眠變好了,心情也變好了,而且身體也並沒有如教練說的打回原形,她通過別的鍛鍊,照樣讓身體穩步變好。

事實證明,這個看似全憑直覺做的決定,是對的。

生活中,我們都會碰到和小丁類似的情況:遇上一段讓自己不適的關係,本能想要離開。

而許多人這時都會出現慣性思維,用理性去打斷自己的直覺——

「好像對方也不是壞人呀,會不會是我自己太敏感了呢?」

於是想著等全部都弄明白再決定。

如果能夠弄明白固然是好的,可現實中我們其實未必有機會把每個人、每段關係都搞得那麼清清楚楚。

有時候可能是接觸的時間還不夠,有時候可能是自己身處局中看不清摸不透。

而這時,「直覺」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判斷依據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開,這裡的「直覺」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

1.身體的感覺

和某個人相處時,你可以留意自己身上感覺的變化。

如果某段關係總是讓你的身體變得緊繃,變得不愛笑,變得總是憂心忡忡,那麼這段關係大概率對你是不好的。

2.對自己的感覺

另一方面,你可以留意「你對自己的感知」是否發生變化。

比如,你在誰面前常常是開心且自信的?

而跟誰待在一起會讓你自我懷疑,甚至厭惡自己?

仔細去觀察自己感受的變化,你就能學會判斷了。

看到這,或許你會有顧慮:全憑直覺是否過於缺乏依據,做出錯誤判斷呢?

其實,關係中的「直覺」是我們過去經驗的高度總結,在多數情況下,它都能協助我們做出更加快速且準確的判斷。

直覺比思考更靈敏

最近,來訪者寒寒就是憑直覺做了個關鍵決定。

她正在創業,每天都要和大量的人接觸,同時要迅速判斷誰是潛在客戶,誰能成為合作夥伴。

這天,投資人D聯繫上她,表示自己有很好的人脈資源,也很看好她的創業項目,想要成為合伙人。

這對於創業初期的寒寒而言自然是個大好消息,於是兩人很快便相約洽談。

過程中,D講了許多自己曾經做成功的項目,也對未來的合作做了許多美好的暢想。

看起來一切都很順利,可時候回到家後,寒寒卻總覺得內心很不安,一晚上都沒睡好,一想未來和D的合作,就感到一股莫名的焦慮。

她想聽從直覺婉拒D的邀請,可又擔心自己做錯了,於是在諮詢里尋求我的意見。

我問了寒寒一個關鍵問題——

在過去的人生中,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不適,如果有的話,那是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

她思索了挺久,想起多年前談的一段戀愛。

當時的男友是一個誇誇其談的人,總把二人的未來說得天花亂墜。

而隨著相處的深入,寒寒發現他只會說漂亮話,卻從不去面對問題和責任。

當寒寒問到未來的計劃時,他總是避重就輕,說以後會好的,時不時又指責寒寒做得不夠好,才導致兩人感情遇到那麼多困難。

寒寒最後付出了很多,不僅讓自己累垮,還經常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好。

說到這,她突然明白了D的問題在哪了。

當她問一些創業的細節問題時,

D總是轉移話題,說一些又大又空的暢想,始終答不上眼前事情具體該如何處理,還時不時把問題拋回給寒寒,說她應該想辦法。

在兩人交談之時,寒寒頭腦上還沒分析到這些。

而她的身體依然記得過去和男友相處的不快經歷,所以遇到個性相似的D時,身體便會迅速發出信號,提醒她眼前這個人不對勁。

物理學家列納德在《潛意識》中談到一個現象——

人的感覺系統每秒鐘會向大腦傳遞1100萬bit的信息,而我們的大腦每秒能處理的信息量只有16-50bit左右。

因此,直覺相當於是直接跳過思考的過程,直接幫我們做決定,其背後的依據是我們過去積累的大量體驗。

而由於這些體驗所包含的信息量過於巨大,所以我們無法立馬理解背後的邏輯,但它確實是有依據的。

鍛鍊和培養你的直覺

那麼,這意味著我們要拋棄理性,只聽直覺的嗎?

當然不是,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直覺總是對的。

但我想透過今天的文章來提醒你:有時候當理性分析不透,又急需做一個決定時,不妨去聽從直覺的聲音。

同時,我們可以在日常中有意地去練習自己對人的感知。

比如,在每認識遇到一個人時,都可以在心裏面靠直覺來形成一個對TA的印象,

這個印象不需要太具體,不需細緻到學識、情商、能力、善惡這些的部分。

而只需牢牢抓住一個關鍵點:你的感覺

這段關係,是讓你感覺更好了,還是更糟了?

是讓你更喜歡自己,更熱愛生活了,還是相反?

然後在接下來的相處中,依然帶著好奇的心態去與對方接觸,一點點判斷對方是否和預期的是否一致。

在這個過程里,慢慢調整自己的預期,並加深感知,直覺就會變得更加準確。

其實,鍛鍊直覺不僅能協助我們更快更好地做判斷,它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讓我們在關係中能夠「化被動為主動」——

判斷一段關係的去留時,不再是基於「TA是個怎樣的人」,而是根據「我的感受是什麼」

以「我」為主體,去體驗、去感知、去篩選。

透過直覺去找到合適自己的人和事,也是一種對自我的愛與滋養。

 

責任編輯: 趙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20/223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