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法拉第,曾這樣回顧自己的一生:
「如果沒有離開父親的鐵匠鋪,我就不會去街頭當報童;
如果沒有告別一起送報的夥伴,我就不會去書店當訂書工,也不會在那裡看到戴維爵士的著作;
後來我有幸成為戴維爵士的學徒,但如果沒有離開他,我就不會成為今天的自己。」
年輕時覺得,多個朋友,多條門路。
經歷的多了才漸漸明白:
很多事情,是在無數次轉身後看透的;很多成長,是在人潮退散後才醒悟的。
就像賈平凹所說:和人走散並非一件壞事。
一段關係的結束,往往比它的開始,能讓你收穫更多。
01
作家劉同在大學時,有位無話不說的好友。
畢業後劉同留在了湖南,朋友去了其他城市。
時間久了,兩人也就斷了聯繫。
直到有一天,朋友到湖南長期出差。
結果整整兩個月,朋友都沒找他重聚的意思,而他也很默契地沒有主動聯繫。
後來在《一個人就一個人》裡提到這件事,劉同如是感慨:
「那些你曾以為會一直結伴走下去的人,不知道何時就在路途中走散了。」
人生海海,兀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歸舟。
關係再好的朋友,也會因為不同的際遇,走上不同的軌跡。
難以割捨,離別是對彼此的折磨;坦然接受,分開也是一種成全。
約翰·列儂曾是知名樂隊披頭四的主唱。
多年的合作,讓他和樂隊其他成員積累了深厚的友誼。
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披頭四樂隊在1970年被迫解散。
告別演出時,約翰淚灑舞台,揮別朝夕共處的朋友。
就連廣大歌迷,也都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夠重新聚在一起唱歌。
然而約翰很快發現,自己離開樂隊後,剛好可以全身心創作反戰主題的歌曲。
他共同擔任主唱的保羅·麥卡特尼,發行了更具個人風格的唱片。
而樂隊的其他成員,也都在事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約翰這才明白,原來披頭四解散並非那麼可怕。
大家反而能夠不受束縛,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投資人馮侖說:
「如果你身邊一直都是那幾個朋友,只能說明你也一直都在原地踏步。」
不是所有的關係,都能陪你走到最後。
在人生這趟列車上,一站自有一站的分別,但一站也自有一站的風景。
大膽向前,別怕走散,你將擁有新的生活,也將遇見那個嶄新的自己。
02
伯希·雪萊和瑪麗·葛德文曾被英國文學界譽為「最有才華的一對夫婦」。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瑪麗甘願做雪萊背後的女人,專心在家操持家務。
她經常翻讀雪萊寫給自己的情詩,覺得只要有對方陪在身邊,自己便別無所求。
直到有一天,她偶然發現雪萊新寫的情詩,收件人竟不是她。
這封情書打碎了原本幸福的婚姻,卻也讓她看到了另一種活法。
她不再指望雪萊給自己寫什麼,而是拿起筆去寫自己喜歡的故事。
而她最終憑藉1818年發表的《弗蘭肯斯坦》,成為享譽後世的「科幻小說之母」。
其實在這世上,誰不曾像瑪麗一樣,把一段關係看得比自己還重。
渴望從一而終的感情,嚮往互為知己的友誼。
一次次失望後,才認清了人性,也看清了自我。
想起賈伯斯和斯卡利的往事。
1983年,斯卡利在賈伯斯的推薦下加入蘋果公司。
賈伯斯不僅視他為知己,還把最看重的電腦業務也劃分給了他。
結果當公司營運陷入困境時,斯卡利卻聯合董事會,將賈伯斯趕出了蘋果。
一度並肩作戰的同事,就此徹底決裂。
但賈伯斯也因此得到了去皮克斯公司工作和學習的機會。
在全新的環境裡,他深刻反省了自己過去的經營理念,以及與人相處的方式。
幾年後,斯卡利因為不善經營,同樣被趕出了蘋果公司。
而賈伯斯卻以全新的姿態回歸,領導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之一。
多少人的蛻變,是從對一段關係的徹底失望開始的。
正如張小嫻所說的那樣:一切無疾而終的感情,都是為消除你對世界存留的某種幻想。
別高估了人情,別低估了人性。
從此以後別再對各種關係汲汲以求,一心專注自己想走的路吧。
03
小時候看《城南舊事》,有句話給我的印象最很深: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自幼對父親最為依賴的英子,在聽聞父親的死訊時,沒有像往常一樣哭鬧。
而是立刻從學校趕往醫院,幫忙母親料理後事,表現得比許多大人還要平靜。
從此沒有父親的陪伴,而她也似乎突然長大了。
馬爾克斯曾說,人生的實質,就是一個人活著。
那個曾為你送傘的人,不會在每個雨夜如期而至。
而每段戛然而止的關係,都是在教會你去做自己的屋檐。
程硯秋從小就在戲曲方面,展現出過人的天賦。
許多人圍在他身邊,有的想要收他為徒,有的主動為他提供路子。
靠著這些人的扶持,程硯秋得以一心唱戲,不用為其他的事情操心。
誰知從15歲開始,他原本清麗動聽的音色,逐漸變得低沉渾濁。
幾番求醫無果,大家都離他而去。
程硯秋只覺孤苦無依,不僅唱不好戲,連基本的生活也難以保障。
無奈之下,他只好一邊自力更生,一邊自學發聲技巧。
結果就是在這段日子裡,他摸索出了一種前無古人的唱法。
這種唱法,不僅彌補了嗓音的缺陷,還能讓音色更顯圓潤。
憑藉自己的努力,程硯秋短短几年就重回戲台,還成為了開創「程派」的一代宗師。
劉瑜曾說:
「不要想當然覺得別人會一直幫你,任何關係中都沒有什麼理所當然。」
你若不可靠,誰也不可靠;你若可靠,又何必靠誰。
與其為了曾經的安全感,對一段關係念念不忘。
不如坦然接受,在今後的日子裡,努力活成自己的港灣。
▽
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這個人的告別史。
正是那些離你而去的人,成就了今天的你。
任何關係走到盡頭,都預示著你的命運即將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