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紐時:揭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面紗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希望擁有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魔力。在上周六開始的領導層會議上,習近平將提出提振經濟的計劃,官方媒體也把此次會議和1978年的一次歷史性會議相提並論。根據它們的報導,在那次會議上,鄧小平開啟了市場化「改革開放」的時代。

但是,想從鄧小平那裡得到啟發和指導的人應當小心:關於1978年會議的常規敘述,不過是由一些經過挑選的記憶片段集合而成。對於中國究竟是如何走上經濟改革道路的,那些敘述也並不真切。

在接受一名中國研究者採訪時,曾擔任趙紫陽助手的鮑彤說,「把這次會議人為地掛上光環說成是『改革開放的大會』,這是編造出來的一個神話。」這份採訪發表於2008年。被迫下台的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是20世紀80年代動盪的中心人物之一。

根據中國共產黨廣泛傳播並一再重複的那個版本的歷史,在1978年末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鄧小平抓住了控制權。根據這些敘述,受到鄧小平的啟發,官員們開始在中國進行市場化改革,摒除毛澤東時代的意識形態殘留,並將當時的保守派總書記華國鋒排擠出高層,而華國鋒一直捍衛毛澤東,抵制經濟改革,並且阻礙為那些被毛澤東打倒的官員平反。

自那以後,接下來舉行的三中全會均在中國的政治議程中占據了特殊地位。這些會議大約每5年召開一次,會上領導人會制定政策重點。在每個領導人任內召開的第一次三中全會尤為重要,這次會議對於習近平也正是如此。黨的宣傳部門引導人們把本次全會與1978年的那次著名會議相提並論,對其大加讚揚。

不過,通過採訪、文獻和回憶錄研究那段歷史的學者們對於改革的敘述,卻並沒有那麼簡單明確,過程中的猶豫躊躇也更多。其中鄧小平的形象也更像是一個精明的政治人物——他隨著事件的發展做出反應,並一步步調整立場——而不像是一個遠見卓識的設計師。

「對三中全會的官方敘述,誇大了會議本身的意義,這種敘述在國外的研究里也經常得到附和,」在共同準備的郵件回覆中,澳大利亞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政府學榮休教授弗雷德里克·泰韋斯(Frederick Teiwes)和莫那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歷史學者孫萬國(Warren Sun)表示。他們二人正在合著一本有關那段歷史的書。

「它忽略了華國鋒在帶領中國遠離毛澤東思想教條,並將重心重新放在經濟上所取得的成果,對三中全會前進行的初步改革輕描淡寫,並把接下來兩年鄧小平成為最高領導人的複雜過程過度簡單化敘述,」兩名教授寫道。

「市場」一詞並未出現在1978年會議的官方報告中;「改革」一詞出現了兩次。而在大約6年後,「改革開放」的口號才被廣泛使用,泰韋斯和孫萬國民教育授寫道。

在中央委員會正式會議之前召開的一場工作會議上,1978年的巨變就已開始上演;通常這兩次會議一起被稱為當年的三中全會。到會的官員本應討論經濟政策,但一些人開始敦促領導層著手解決毛澤東時代遺留的問題,並且為那些被毛澤東打倒的官員在政治上平反。

這一轉變的發起人既不是鄧小平,也不是華國鋒。他們事先取得共識,這次會議應該關注於改善經濟,而且會議上爆發出平反呼聲的時候,鄧小平正在國外訪問。

曾是黨內幕僚的鮑彤在2008年的那次訪問中稱,「這實際是一次失控的會議,是出乎華國鋒、鄧小平意料」的會議。

在位於上海的華東師範大學任歷史系教授的韓鋼表示,鄧小平回國後,支持平反被打倒的官員,但劃定了界限,而且不想破壞毛澤東的地位。韓鋼正在撰寫有關那段時期的研究文章。「他希望關注未來,不想糾纏於過去的細節,」他說。

1978年的會議支持對國家計劃進行調整,進而重振經濟,但轉變其實已經在進行了。在較早的官方文本中,華國鋒被描述成了一個不幸維護毛澤東思想教條的人。不過,泰韋斯和孫萬國表示,他的確認識到了變革的必要性,儘管他因為對意識形態轉向做出的調整過於遲緩而受到了批評,而且這些批評讓他受到了很大傷害。

韓鋼說,另一方面,鄧小平也逐步接受了由市場推動經濟增長的觀念,而不是在國家計劃中進行調整。三中全會前,鄧小平和華國鋒在經濟問題上有類似的看法,即需要加快經濟增長步伐,引進更多技術。

韓鋼說,「轉變是逐步逐步來的。」

「並不是說在三中全會上,他突然產生了改革的靈感,」他評價鄧小平說。「把市場經濟改革的想法追溯到那次會議是過早了。」

實際上,1978年的會議上原則同意的一份文件曾明確反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該制度後來成為了分水嶺,讓農民從公社的束縛中解脫了出來。這一變革將土地分配給了農民,允許他們承包生產,這樣他們就可以把餘糧留下來自己食用或者賣掉。

鄧小平等領導人花了幾年時間才轉變立場,明確支持這項政策;在實踐中廢除公社來得並不容易,因為公社是毛澤東式社會主義的象徵。泰韋斯和孫萬國稱,家庭承包政策到了1981年才成了決定性的方向。

1978年的會議標誌著鄧小平在領導層中的崇高地位正在增強,儘管他從來沒有正式得到過黨中央總書記的頭銜。1980年底,華國鋒實際上被免除了職務。當時,黨內對他產生了很強的不滿和不耐煩的情緒。

韓鋼表示,1978年會議的過程,以及鄧小平「摸著石頭」接受市場驅動的改革的經歷,應該能打消人們對於習近平的三中全會抱有的過於樂觀的期待。

「很多人都有一種對高層決策會議或文件抱有期待的心態,」他說,「然而現實中,在中國突然做出重大轉變是很困難的,是個過程。」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記者。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113/34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