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


  陸
  《包拯家訓》

  【作者】
  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

  「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
  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範。
  【圈點】
  包拯的家訓,既是他對後人的訓誡,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


  柒
  《誨學說》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 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於是他在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圈點】
  歐陽修以「玉」喻「人」,誨學有道,可謂金玉良言。


  捌
  《袁氏世范》

  作者
  袁采,生年不詳,卒於1195年,1163年進士,後官至監登聞鼓院,類似負責信訪接待,為官剛正。
 

 「小人為惡不必諫」
  袁採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贊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范》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
  《袁氏世范》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所以又稱《俗訓》。
  書中有許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當敬遠」「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於憂懼破於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袁氏世范》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該書,奉為至寶。
  【圈點】
  《袁氏世范》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並論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諸後世」。

 

  玖
  《朱子家訓》

  【作者】
  朱柏廬(1627—1698),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毋臨渴而掘井」
   朱柏廬的父親在守崑山城抵禦清軍時遇難。朱柏廬侍奉老母,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他始終未入仕,一生教授鄉里。他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康熙朝的博學鴻儒科,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
  《朱子家訓》全文五百餘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圈點】
  《朱子家訓》全文雖只有506字,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


  拾
  《弟子規》

  作者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凡是人皆須愛」
  李毓秀科舉不中後,就致力於治學。他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清代後期廣為流傳,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圈點】
 《弟子規》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匯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廈門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14/37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