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項小凱:毋須共識 只需決裂

作者:
自由社會,建立於自由人的共識之上。但在極權社會,極權的意志,支配了社會意識,僭越了社會共識。因此,如果不與極權意識決裂,就根本不會有建立自由共識的可能。換言之,思想轉型,毋須與極權共識,只需與極權決裂。

項小凱:毋須共識只需決裂

台灣「美麗島」的支持者與軍警衝突。觀念轉型,在意識上需要與當下決裂。

近日,國內微博又爆發論戰。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提出「破權貴,除惡政,立憲政」三步走的政改出路,認為當前反腐敗,客觀上可能解決腐敗問題,為改革破局。對此,戰略學者趙楚提出批評,認為孫立平缺乏基本的思維誠實,因為他所為之辯護的,本身就是新權貴;新貴老貴,都是一個模子出產。言下之意,何來破權貴一說,別說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虛假。

之後,孫趙二人,在微博上交鋒,相互措辭頗為激烈。此時,旅居在海外的時評人笑蜀,在微信公知圈「揭趙楚老底」,沒想到卻引火燒身,遭到時評人石扉客的更為重磅的「揭底」。至此,原本的觀點辯論,已升級為相互揭底的運動。

一場論戰,往往既包含觀點互搏,也夾雜與觀點無甚直接關係的各種攻擊。對於大眾傳播而言,顯然後者比前者,更能吸引觀眾眼球,滿足人們「看熱鬧」的心理需求。不過,相比而言,筆者認為,觀點思潮本身的衝突與競爭,才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觀念的轉型,是政治轉型的先導。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前,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清教思想的傳播與發育,而清教革命,則可視作是光榮革命的先驅革命。法國在大革命之前,也經歷了思想運動的洗禮。美國在獨立革命之前,經歷了宗教大覺醒運動的衝擊。而諸如韓國、台灣,在民主轉型前夕,也可觀察到社會思潮的巨變。

然而,經過國內知識界的轉述與闡釋,這些思潮的轉型史,被刻畫成為一場又一場的啟蒙運動。而這些所謂啟蒙運動的核心場景,則被描繪成為,知識精英對大眾的教化。但是,這種敘事,卻並非是歷史的實質。

政治轉型,是新體系對舊體系的替換。新舊兩種體系,必然在根本制度上無法兼容,否則,也就沒有轉型的必要。因此,轉型的邏輯前提,是與過去的秩序切割。而作為政治轉型的先導,觀念轉型,它的實質與後果,就是與既往的意識形態,徹底決裂。

這才是歷史的真實。英國的清教運動,最終導致與斯圖亞特王朝時代的決裂。法國的思想運動,是與絕對王權意識的決裂。美國的大覺醒,是與英國支配意識的決裂。而現代的歷次的民主轉型,也必然包含,民主意識與專制意識的決裂過程。

自由社會,建立於自由人的共識之上。但在極權社會,極權的意志,支配了社會意識,僭越了社會共識。因此,如果不與極權意識決裂,就根本不會有建立自由共識的可能。換言之,思想轉型,毋須與極權共識,只需與極權決裂。

而極權的強大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對社會意識的控制,而更在於,對經濟運行、社會生活的絲絲入扣的監控與管制。在極權之下,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社會關係網絡,亦即所謂人脈圈子,必然在先天上,多少帶有極權意志所留下的烙印。而這也正是,極權在取得對社會支配之後,所帶來的一個必然後果。

這就產生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當人脈圈子,與觀念發生難以調和的衝突之時,究竟是應該以圈子為重?還是應該以觀念為重?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在現實之中,卻極難作答。中國自從進入網絡時代,圍繞政治觀點的衝突論戰,就更為頻繁,更易傳播,但直到今天,國內的政治思潮,仍然沒有形成清晰可見的分水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知識人,包括一些知名的公共人物,最終都沒有通過這個關口。在種種利益取捨面前,他們選擇了圈子,而放棄了觀念。而在極權無所不在的影響之下,一旦失去觀念的支撐,就再難避免被極權吸收的命運,在實際後果上,成為極權意志的某種附庸存在。

或許,這種現象,也不應過於受到責備。畢竟,極權之下的觀念對抗,本身就具有極大的風險。而當生存空間,被極度擠壓剝奪之後,相比於抽象的觀念,具體的圈子,才是更為切實的生存基礎。

但是,回到轉型問題的根本。若沒有思想的決裂,就不會有觀念的變革;而若無觀念的變革,也將難以產生實質的轉型。無論如何,觀念的衝突與切割,都是轉型進程中,一個繞不過去的門檻。

當下的形勢,已經愈發清晰,那些模糊焦點的觀念,正在迅速失去以往的地位。但是,目前這種觀點衝突的程度,充其量,也只能說是觀念變革的序曲。相比於歷史上的轉型,當下的觀點衝突與決裂,還遠不夠激烈,遠不夠極化。

當然,觀念的決裂,應該還在繼續。而只有當專制之下的大大小小的各類圈子,被這種決裂所撕破,所瓦解,以至於重生重組,到那時候,或許才可以看到,轉型機遇的真正到來。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804/42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