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孔子怎麼選妻和選婿:三種情況不能拋棄妻子 感動

作者:
《孔子家語·本命解》中孔子又曾經說過有三種情況不能拋棄妻子,這樣就把七種「出妻」的情況再加以完善一些了。(一)有人娶而無處可歸; (二)與丈夫一起守喪三年; (三)丈夫原先貧賤而後來富貴。本可以換妻的,不換;本可以休妻的,不休;本來可以風光的,不要;本可以撈一把的,不撈;本可以唾手可得的,卻拒之門外。

孔子所處時代的婚姻理念跟現代完全不一樣,那個時代是媒妁之言、包辦婚姻,今天是自由戀愛,種種不同,不一而足。但是我們了解一下孔子的婚姻理念,不僅了解了那一段中國文化的歷史,而且其中的一些理念也未必對今人沒有啟發意義。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

儒家一直把婚姻問題看得很重,因此,在儒家經典中有許多關於婚姻的論說,如《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等等。婚姻是被認為「人倫之始」的,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想一想,一直到今天結婚時,男的稱為新郎,女的稱為新娘,那麼在沒有結婚之前也是男郎,也是姑娘,而為什麼結婚時要加個「新」字?這裡面就有講究,那就是人倫之正式開始了,既然是開始不就是「新」嗎?不就是成了「新郎」、「新娘」了嗎?古代還把婚姻看做「王化之基」,結婚構成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政治的基礎。孔子在這方面有許多豐富的理念。《孔子家語·大婚解》魯哀公曾經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就把婚姻和政治聯繫在一起。

孔子說:古人為政治,愛人最重要。要愛人,那麼又是禮制最重要。要禮制,那麼敬重最重要。敬重的最高處,那就是以大婚為最重大。大婚要達到最高水平,那麼應該戴著禮帽行親自迎接之禮節。

魯哀公不理解孔子的理念,認為作為一個國君在大婚中要戴著禮帽,去行親自迎接之禮節,有點兒太過分,太隆重了。孔子認為不是這樣,大婚這是合兩姓之好,關係到子孫後代延續的大問題,就應該這樣隆重舉行。

我們可以看到,婚姻對於一個國君是這樣重要,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也是人生中的大事,所以一直到今天,結婚要隆重舉行婚禮,就是敬重,就是今天隆重地締結兩姓的關係,明天繁育出綿延不斷的子孫來。

我們可以看到儒家經典中對於婚姻的禮節有許多的講究,比如婚姻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都有講究,甚至怎樣飲食都有規定並有含義。

七種情況的「出妻」

《孔子家語·本命解》中孔子又曾經說過有七種情況可以「出妻」,什麼叫「出妻」?就是休掉,離婚。那麼,哪七種情況可以「出妻」呢?孔子說:

(一)不順從父母;

(二)沒有子女;

(三)淫亂邪僻;

(四)心懷妒忌;

(五)身有殘疾;

(六)胡言亂語而挑撥離間;

(七)偷盜財物。

我們現代人將這七個方面大體可以概括為幾類:

一是,女方的人品、品質、道德有問題,這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第一條「不順從父母」是不孝順,第三條「淫亂邪僻」是不正經,第四條「心懷妒忌」是胸襟不寬廣,第六條「胡言亂語而挑撥離間」是沒有修養,至於第七條「偷盜財物」那更大了,是違規甚至是犯法的行為了。

二是,有關身體方面,比如身體有了殘疾。

三是,有關生育問題,沒能生孩子,或者沒能生兒子。

今天回顧幾千年前的這種「離婚」現象,我們就像在翻閱一份已經發了黃、發了霉的古老檔案,確實離開我們的現實生活和理念已經很遠很遠,但是我們如果轉而冷靜地思考一下,當然可以找到其中古今溝通的地方,比如今天夫妻離婚,有生育的問題,有夫妻生活的問題,有與人的品德、道德、作風有關的問題,這似乎又拉近了古今的心理距離了。

三種情況不能拋棄妻子

《孔子家語·本命解》中孔子又曾經說過有三種情況不能拋棄妻子,這樣就把七種「出妻」的情況再加以完善一些了。否則我們讀了上面的七條,覺得好冷酷無情啊!有這三條補充說明,有的問題就覺得好理解,變得圓通些了。

(一)有人娶而無處可歸;

(二)與丈夫一起守喪三年;

(三)丈夫原先貧賤而後來富貴。

這第一條,好像離開我們很遠,但是今天還有一些參考價值。今天如果男子要拋棄自己的老婆,老婆不願意離開,儘管也有人願意娶她,但是無處可歸,生活無著落,那麼就不應該拋棄自己的妻子。人總得有點兒惻隱之心吧!

第二條,已經和我們今人離開得更遙遠了,那個時代男方的父母即女方的公公、婆婆死了要守喪三年,妻子和丈夫一起守喪三年,孔子說那就不應該拋棄妻子了。我想,妻子對公公、婆婆有這份作為,丈夫就是看在死去的父母面上也不應該拋棄妻子了。這是感情的分量,感情的紐帶吧。今天沒有「守喪」三年的事情了,但是有一點兒啟發我們,對於自己的妻子,如果她對公公、婆婆有深厚感情或者作出過很大貢獻的,男方應該記住這筆感情的分量,當你要拋棄別人時,得好好掂量掂量啊!

第三條,真是一代一代從來沒有斷絕過的社會現象啊,丈夫原先貧賤而後來富貴就把妻子拋棄了。大家最熟悉的是陳世美的故事。今天我們經常看到,男的富貴了,成為大款了就變了,看不慣自己原來的老婆了。孔子同時代的晏子有個故事,很感動人,也許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沒有價值。一個又老又丑的女人在那裡忙著,一問才知道,那就是晏子的老婆,齊景公與晏子的關係非常好,齊景公非常關心晏子的生活。就說:「啊,沒有想到你的老婆這樣又老又丑啊。我有個女兒,又年輕又漂亮,請讓她到你這兒來一起居住,做你的妻子吧!」——大家想,對於一般人來說,那真是受寵若驚了,真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了,不但有年輕的美女,還有與國君的婚姻關係,當然對於自己的前途、地位、收入都是光芒萬丈啊!我有時想,今天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現代的男人該怎樣來選擇啊!

可晏子恭敬地起身,離開席位,說:「我的老婆是老而丑了,但是我和她一起生活得很久了。其實她年輕時也很漂亮,再說,她把自己曾經擁有的年輕漂亮交託給我,我接受了她的信任的交託。現在你要把自己年輕漂亮的女兒賞賜給我,但是我難道可以背叛我的妻子的交託嗎?」——晏子向齊景公拜了兩拜,謝絕了國君的好意。

我讀了以後很感動,本可以換妻的,不換;本可以休妻的,不休;本來可以風光的,不要;本可以撈一把的,不撈;本可以唾手可得的,卻拒之門外。雖然歷史上的晏子也不是十全十美,但就這樣的高風亮節,就很是了不起啊,照今天的話來說,是個能永久「感動中國」的歷史人物!

孔子在婚姻的理念上是重視人的素質、學問、教養、志向、人品,而不是錢財、地位、權勢等。雖然好像老掉牙的理念,但是事實證明好多不成功的婚姻,就是忽略了這一道理。因此,這對今人來說,也不無現實意義。錢穆曾說:「孔子千古大聖,而其擇婿條件,極為平易。學聖人也當在平易近人處。」這句評論的話也可以體味的。

最後在戀愛、婚姻、男女之關係中,我們還想起孔子和他的學生在《論語》中的兩句有益的教言。

第一句話是孔子說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古今中外,真是被孔子說中了,而且比例確實很高。這也許是人性的特點,也是人性中的一個弱點。我想好色沒錯,是人的審美的需要;老子就說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但是我們如果不僅能好色,更要好德,不是生活得更好嗎?

第二句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要「賢賢易色」。這就是,對於妻子要以賢為賢,要以色為易;易就是輕視、看輕的意思。這就是說對妻子要看重品質,不要看重容貌。

孔子選婿

孔子為自己的女兒選女婿,選的是自己的學生公冶長。《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léi)紲(xiè)之中,非真罪也。』以其子妻子」。孔子評價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進過監獄,但並非他的罪行。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了公冶長。

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姓公冶,名長,字子長,是齊國人,也有說是魯國人。有意思的是,《論語》中提到這位孔子女婿的就這麼一次。根據其他材料,這位孔子的女婿還有個特殊的本領,就是懂得鳥語,可從鳥的嗚叫聲中解讀出其中的意思來。他被冤枉過、坐過牢,但是孔子很明察,認為不是他自己的過錯。

至於說到公冶長被冤枉坐牢的事情,也有不同的傳說。比如《繹史》上有傳說,公冶長貧困閒居在家,以致吃飯都成問題,有一次鳥飛來告訴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爾食肉,我食腸,當急取之勿徨。」公冶長就去取回了羊,吃了。結果丟掉羊的主人循著足跡找到他,還發現了羊角,認定是公冶長偷了他的羊。他就告了狀;這時物證在此,又不能請鳥來旁證,公冶長有口說不清,就被關入牢房。孔子了解他的為人,到魯國國君那裡辯護,還是沒有用。這自然不是公冶長的過錯了。

後來那鳥又飛到牢房上,鳴叫:「公冶長,公冶長,齊國出師侵略我邊疆,沂水之上繹山旁,應當趕快防禦不要彷徨。」公冶長通過獄吏轉告魯君,魯君雖不信,但還是去邊疆察看,結果齊國真的快要到達邊疆了。魯國急忙發兵應敵,終獲大勝。於是就釋放了公冶長,並要豐厚地賞封他。公冶長拒絕了,認為懂得鳥語而獲取厚賜封賞,是一種恥辱。

來源:中國出版網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104/46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