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中共為何當不了「亞洲的太陽」

本世紀初美國因反恐調整全球戰略,中國希望取代美國獲得亞洲區域領導權。本文分析了中國當局經多年努力夢想仍然成空,以及亞洲鄰國為何拒絕中國成為「亞洲的太陽」的多重原因。

1月27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紐約時報》有關中國掠奪緬甸資源的報導歪曲事實,「惡意挑撥中國同有關國家睦鄰友好關係」。聯想到2015達沃斯會議曾討論過亞洲國家之間存在嚴重的互不信任,需要「重建亞洲互信」,覺得有必要以緬甸為例,探討一下中國想當「亞洲的太陽」(區域領導權)這一願望為何被鄰國堅拒。

*中國與鄰國關係緊張緣於爭奪資源*

以緬甸為例,反對中國人掠奪資源的衝突幾乎不斷。緬甸的玉石、翡翠、鴉片、森林、礦產,都是中國搶掠性開採的目標。

《紐約時報》一直在刊發這方面的信息,這次中共外交部反駁的是該報1月25日刊發的文章《停止中國對緬甸的資源掠奪》,此前陸續刊發的文章有《緬甸禁區,中國商人非法生意猖獗》、《緬甸再陷鴉片種植泥沼》、《緬甸村民抗議中資銅礦被槍殺》等。《緬甸翡翠的詛咒》由記者實地採訪,描寫了緬甸翡翠行業的「中國之手」。這隻「中國之手」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伸入,所產生的財富被少數人控制,這「少數人」包括緬甸軍方精英,為了自主權與軍方作戰的叛亂頭目,以及雙方都與之勾結的中國商人,三方沆瀣一氣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寶石走私到中國。中國則心安理得地從緬甸玉石行業嚴重的混亂中獲益。這種猖獗的腐敗,不僅偷走了緬甸政府在數十年軍事統治後進行重建所需的數十億美元的稅收收入,還為血腥的種族衝突提供了資金,並在從事玉石開採的克欽少數民族中造成了海洛因濫用及愛滋病毒感染的流行。

觀察人士總結說,「緬甸的內戰為從事木材、玉石、黃金和毒品走私的中國人創造了安全港灣。」緬甸的珍稀動物也倒了霉,因為「中國對虎豹身體部位、熊膽和穿山甲的巨大需求,已將靠近中國邊境的城鎮勐拉(Mong La)轉變成了一個動物走私、賣淫和賭博的破敗中心。據多數估計,緬甸的老虎少於70隻」。

英文世界中關於中國劫掠緬甸資源的報導有很多,《金融時報》就曾有過一篇《緬甸將成中國「西海岸」》(02/01/2013年),人權與環保組織的批評就更尖銳了。中國在緬甸投資項目近年頻頻受挫,就是緬甸人民激烈反抗的結果。這種對鄰國資源的掠奪還發生在其他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的紅木就被大量盜伐。

*非法移民壓力及領土爭端*

中國讓亞洲鄰國深感不安的還有不斷外泄的人口壓力及領土爭端。

世界人口70億,其中42億(60%)都生活在亞洲。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是位居世界第四的移民輸出大國。據中國國務院僑辦研究課題估算的數據,海外華人約5000萬,73%以上分布在亞洲,約占東南亞總人口的6%。泰國華僑華人約700萬,馬來西亞華僑華人總數約645萬,新加坡的華僑華人總數約353.5萬人,緬甸華僑華人數量估計為250萬。上述數量顯然不包括非法入境的中國移民,相信中國及各國政府也弄不清楚這一數字。

上世紀60年代以來,東南亞國家的排華活動屢屢發生。近年由於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日漸強勢,象印尼、馬來西亞曾經發生過的那種極端的排華事件沒再發生,但各國反對華人移民的傾向仍然存在,比如華人占人口總數逾半的新加坡,近年來反移民集會日漸增多,報導稱,「中國人被視為頭號公敵」。

除了搶掠資源、移民壓力之外,中國與鄰國多有領土糾紛。《瞭望》新聞周刊(2009年4月15日)曾發表一篇《中國海洋國土近一半存在爭議》,外交部也承認中國與8個鄰國存在海域爭議。如果說領土爭端雙方各有理由,並不全是中國的錯,那麼掠奪他國資源,非法移民不斷湧入他國,亂砍亂伐,從事各種非法行當,中國未必就占多少理由。本文開頭引述外交部華春瑩發言比較有技巧,她強調中國政府「一貫反對非法伐木、採礦和野生動植物貿易,致力於同包括緬甸在內的鄰國加強合作,共同嚴厲打擊這類非法活動,保護自然資源,也一貫要求赴海外開展經貿合作的企業和個人遵守當地法律法規,保護環境,造福當地民眾」,這話的意思是:中國政府盡了責任「阻止」,「非法活動」是那些中國移民的個人行為。

作為一位中國人,只要對中國幾十個資源枯竭城市的悲慘狀況稍有了解,再想想地方政府與企業在共犯結構下將大地、江湖河海與天空污染殆盡的結果,就能體驗緬甸及周邊鄰國與中國這位強鄰為伍的痛苦。

*多年追求,區域領導權仍如鏡花水月*

「軟實力」的要點,就是讓一些國家因為某國的文化價值感召力與承擔國際責任的能力,自願承認這個國家的領導地位。美國911之後調整全球戰略,將重點放在反恐,以中東亞地區為反恐重點。中國認為有機會取代美國,獲得亞太地區的區域領導權,成為「亞洲的太陽」。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中國努力推行「周邊外交」戰略,想通過與周邊國家加強經濟合作,展開經濟援助,同時輸出文化價值觀,以贏得區域領導權。2005年中國宣布「和平崛起」,「中國模式」一度升溫,中國甚至開始考慮發行「亞元」的時間表。

但好景不長,周邊國家深感中國的咄咄逼人,諸多方面都無法與中國「和平共處」,大至領土爭端,小至中國在上游築壩引起東南亞河流生態惡化,魚類滅絕,數百萬漁民失業,……於是又籲請美國重返太平洋。從2005年中國「和平崛起」,到2009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宣布重返太平洋,其間也就四年左右。中國不願意接受美國重返太平洋這一事實,為此痛罵美國霸權,並在各種場合聲明中國要加入制訂國際規則,重塑世界格局。直到2013年習近平內部整軍初見成效之後,才改口宣布「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在最近的2015達沃斯會議上,中共總理李克強表示,目前世界「遠非太平」,地區局部衝突以及恐怖襲擊此起彼伏,「為了世界的和平穩定,二戰後形成的國家秩序和國際準則必須得到維護」。所謂「二戰後形成的國家秩序與國際準則」,就是美國主導、出錢出力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中國不高興時經常因此將美國貶稱為「世界警察」。

暫時不爭取區域霸權,於中國只是權宜考慮。中國的亞洲鄰國有個共同意願,國際社會早就精闢地加以概括:即政治(領土)安全靠美國,經濟利益靠中國。美國身處亞洲國家與中國之間,雖然被中國說成是「干預者」,實際上只是個居間調停者,無論是亞洲國家,還是美國國內政治,都不願意美國過多介入。中國的這些鄰國,只是希望背後站個「大個個」壯膽,讓中國有所顧忌。這些國家一方面對中國多有抱怨,另一方面又多方結納中國。以緬甸為例,該國當權者深知,只有周旋於東西方之間方能獲得利益最大化,就連翁山蘇姬這位美國的好朋友也深諳其中的戰略意義。她曾直言:「你不能忘記,中國是緬甸鄰國,而美國相當遙遠。」

綜上所述,由於中國與亞洲鄰國之間的爭端緣於生存資源之爭,只要中國不停止對周邊國家的殖民與資源掠奪,中國休想被鄰國拱衛成「亞洲的太陽」,亞洲國家之間「重建互信關係」,也有如鏡花水月一樣虛幻。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129/507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