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武林高手文革不堪凌辱怒殺紅衛兵後自盡

從清末開始,尤其是中共建政後,隨著一連串政治運動和變革,北方武術界不斷受到各種衝擊,人才凋零。形意拳大師薛顛,在解放後1953年的「鎮反」運動中被歸為「拳霸」,遭逮捕、槍斃。在文革中,北京形意拳高手手許維仁不堪批鬥凌辱,殺死兩個紅衛兵之後自殺身亡,成為當時震驚武林的一件大事。本文摘自騰訊網,作者朱江明,原題為《<師父>要火提前科普下真實的武術是咋回事》。

電影《師父》海報

徐浩峰新作《師父》即將在12月11日在全國上映。不久前,本片榮獲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獎。這是大陸動作團隊首次獲獎,它打破了華語電影界香港動作指導一家獨大的局面,可謂意義重大。

香港電影開創的武打片、武俠片、功夫片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早已形成了牢固的模式,要麼像《臥虎藏龍》般飛來飛去,要麼是《精武英雄》般一人單挑數十人,或是成龍的雜技般華麗的動作套路。再加上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的廣泛影響,中國武術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神話。

相比之下,徐浩峰的功夫片顯得與眾不同。徐浩峰身兼學者、教師、作家、編劇、導演等多重身份,另外,他也是一位習武之人,對武術有親身的理解。2012年的《倭寇的蹤跡》中,就由一個絲毫不會武功的女人,用一根長棍、一個動作,打倒了各路高手的情節。徐浩峰撕去了武術的花巧妝容,力圖還原其原貌。

電影《師父》改編自徐浩峰的同名短篇小說,也延續了《倭寇的蹤跡》的寫實風格。這延伸出了一個人們爭論已久的問題,真正的中國武術是什麼樣的?是中國武術成就了功夫電影,或是正好相反?

「功夫」源於軍事訓練,是比較公認的觀點。功夫最初是古代戰場士兵的作戰技術。《漢書·藝文志》中論及兵家,最早提到了「兵技巧」:「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其中「習手足,便器械」,便包含了武術訓練的兩個最基本的內容:兵刃和拳腳。

冷兵器時代

現存的許多武術典籍,都顯示了功夫與作戰的密切關係。明代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就提到了對士兵進行刀法培訓的方法。吳殳的《手臂錄》開篇便說:「用兵以戚南門之旗鼓為初門,孫武子之虛實為極致,擊刺抑末矣。然不能此末藝,則不敢身至陣前,無以定將士勇怯,而行不逾時之賞罰,人無畏心,戰何能勝?況又平日所用教師,多被誘於花假,以誤士卒乎!」不會基本的戰鬥技能,士兵不敢上陣,可見武功(軍事訓練)的重要性。

流變

在明代之前,功夫似乎並無流派的區分,更沒有門派。它多被籠統地稱為「拳棒」、「擊刺」或「技擊」等。

從現有資料來看,武功流派的分化,大體出現於明代。比如戚繼光用於訓練士兵的刀法,被稱為「辛酉刀法」;《手臂錄》記載的槍法,有楊家槍、馬家槍、峨嵋槍、石家槍、金家槍、大寧槍、少林槍等流派分別。到了清代,傳統武術才開始蓬勃發展。

從廟堂到民間

中國東北地區的滿族,其軍事思想、戰術戰法與明朝軍隊區別很大。滿族重騎射,將「弓馬騎射」視為國本,對傳統武術訓練並不重視。另一方面,滿族軍隊十分重視火槍、火炮的應用(這和很多人印象不同)。在入關之後,清軍屢次靠集中火炮轟擊的方法,攻破南明軍隊防禦的堅城。曹雪芹的高祖父曹振彥就精通火炮戰術,參與諸多重要戰役。

政治環境的變遷和軍事技術的進步,讓傳統武術在軍隊中受到了冷落,逐漸退出了戰爭的舞台,轉向民間發展。從官方到民間,是武術的一次重要轉變,這導致了南北拳的分化。

南拳的南

徐浩峰擔任編劇的電影《一代宗師》裡,有一句著名台詞「拳有南北」。其實,傳統武術並無「北拳」的說法,南拳之外的拳種,都統稱為功夫。「南拳北腿」的說法也出現得非常晚,就算在香港電影裡,似乎也要七十年代才見這類字眼。

但傳統武術中確有「南拳」一說。「南拳」中的「南」,並非是長江以南,而是特指嶺南地區的廣東、廣西和東南沿海的福建地區。南拳是以這三個省份為主要發源地的一系列拳種的統稱,包括我們熟知的洪拳、詠春、蔡李佛拳、白鶴拳等等。有些南拳拳種還開枝散葉,分化出更多的子拳種,如虎鶴雙形、鐵線拳等,都屬於洪拳。

南拳的地域特徵

在清代,廣東、廣西和福建地區,由於地理阻隔,屬於清王朝統治較為薄弱的地區,在語言、文化上都有較強的獨立性。相比其他拳種,南拳有更鮮明的地域特徵。嶺南地區水網密集,航運發達,且水路土匪密集,因此,許多的格鬥場合發生在船上。為適應船上的狹小空間,南拳普遍不如北方拳種一樣重視移動。

傳統功夫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的說法,強調步法和移動,又說「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體現出對步法的重視——躲閃和身法的轉變多通過轉腰來完成。同樣因為空間不足,南拳拳師交手之際,往往不像其他地方的武師一樣「游場」(即在接觸到對方之前,先通過不斷的移動尋找最好的動手時機),而是拉開架勢,小臂相接,洪拳稱為「接橋」,接觸後憑藉更快的反應先出手(具體可參考《龍爭虎鬥》中,李小龍怒打刀疤臉白人那場戲)。

船上不如陸地平穩,所以南拳的動作普遍重心壓得比較低,重視上肢的動作變化,腳則強調「打人先站穩」。此外,由於廣東、福建等地很早與海外通航,南拳受到日本、東南亞等地的格鬥技術影響很大。

源遠流長?

今日許多拳法流派,都樂於強調自己的源遠流長,屬於「古拳法」——這實際上是受武俠小說的影響。中國武術的發展,從來不是封閉的,也從不排斥外來技術的影響。比如戚繼光自己就曾經承認,其用於訓練士兵的辛酉刀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刀法和當時傳入中國的葡萄牙劍法。

詠春拳對上肢和手臂關節的技術研究非常深厚,常見的手位據說有100多種。許多詠春拳的研究者都認為,這是受到日本、韓國等地的傳統格鬥技術的影響。明末福建地區一些文人的筆記中,也很強調鄭成功及其部隊對福建地區武術的影響力。眾所周知,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其部隊訓練受到日本影響較多。

武術大師的經濟生活

清代並無完善的警察體系,社會治安,很大程度上依靠自治。有錢人對安全的需求非常高,所以習武的拳師,通過向商賈和官員提供安全服務,可以獲得很好的生活。比如河北派形意拳大家李存義,曾以開辦鏢局走鏢為生,一度擁有三十輛馬車,在當時屬於規模很大的鏢局;山西形意拳大師車毅齋,為太谷的銀號保鏢護院,據說年薪有三十兩黃金,待遇超過大多數的官員。八卦掌大師尹福曾為光緒帝授拳,太極拳宗師楊露禪曾經為端王載漪授拳,楊露禪的長子楊班侯,收的徒弟均為八旗貴胄子弟,給這些人教拳待遇都比較高。

南北對立

學武之人,同樣要生活。面對經濟利益,在某一區域,當地拳師、門派排斥其他拳種的事屢見不鮮,如同現在的「地方保護」。一個拳種想在外地傳播,往往需要較強的政治和經濟背景。清咸豐年間,曾有廣東商人重金禮聘若干嶺南拳師北上,想在河南傳拳,但均為心意六合拳大家買壯圖擊敗,無法立足。同樣的,北方拳種也很難在嶺南地區傳播。

電影《師父》中,一位詠春拳師隻身北上,在天津開館授徒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當時北方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嶺南地區和東南沿海雖然商業發達,但在清代的集權政治之下,最有錢的人顯然不會是普通商人,而是高級官員,和以官員為背景的官商。山西太谷之所以成為白銀谷,就是因為其與清王朝之間在金融領域有密切的商業合作。在強烈的經濟利益刺激之下,北方功夫要比南拳繁榮得多。

北拳的北

儘管有「地方保護」,武術還是有一定的南北交流。隨著人口、商業的流動,不少北方拳種都能傳播到長江以南。源自兩廣、福建的南拳,在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傳播。據說開國元帥賀龍,早年就曾練習過南拳(也有人說賀龍練的是武當拳)。

要說明的是,「北派功夫」,實際上指的是除南拳以外所有的傳統功夫。比如流傳於浙江一代的松溪內家拳,也被稱為北派功夫,因為浙江確實在廣東的北方。「北派功夫」只是香港電影的一種創造。

北方邪派高手

大約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香港功夫電影中常會出現一個名詞,「北派功夫」。這類電影中,都有類似的情節,某北方邪派高手南下,傷人無數,最終為主人公苦練武功擊敗。電影當然是虛構的,「北派功夫」這個詞在傳統的武術界並不存在,但由此可見武林南、北之間各自獨立,且有巨大差異。在南拳的視野里,北方武術是遙遠的「邪派」。

香港功夫電影的片面性

香港功夫片的崛起,極大提升了中國武術的影響力,但也導致了人們對傳統武術認識的片面化。例如,如今洪拳幾乎成為廣東省的名片之一,但實際上,在清代的兩廣洪家中,廣西洪拳的知名度遠在廣東之上。現在家喻戶曉的黃飛鴻,在生前的知名度始終不出佛山一隅。受到交通和經濟的雙重限制,直到香港電影崛起之前,世人對南拳的了解,都非常有限。

香港電影中的「硬橋硬馬」幾乎成了功夫的代名詞,四平馬步也成了武術的標準姿勢。但實際上,橋和馬,都只是南拳的概念,北方功夫中無此說法。洪拳中的橋,通常指手和小臂合稱為橋,也泛指上肢動作,但類似形意拳等北方傳統拳種,強調「手腳齊到方為真」,少有獨立的上肢動作。北方的拳種中有樁的說法,但和南拳的馬不是一個概念。南拳中的馬,有時候是指樁,比如詠春拳的二字鉗陽馬,但也有時候是泛指身法和步法,比如洪拳中的「長橋大馬」,說的就是洪拳強調肢體動作的舒展,上肢和下肢的動作幅度都比較大。

以南拳為主的香港動作設計

香港早期電影界不乏李小龍、石堅(羅漢門宗師)、劉家良(洪拳宗師,黃飛鴻嫡傳)等宗師級人物,卻沒有北方內家拳術的高手,因此作品基本以南拳為視角,也自然就全盤照搬南拳的基礎原理。

隨著香港功夫片的成功,以南拳為理論基礎的動作設計已經定型,自成系統。雖然之後有袁小田等北派武術師,以及全國武術冠軍李連杰、趙文卓等人進入電影界,但都不能動搖香港功夫派的模式、視角和武學觀念。

自然,影視作品本身不是武術教材,筆者本人也是香港武打片的忠實擁躉,只是想說明,只通過影視作品認識傳統武術,難免會產生偏差。

拳師傳奇:薛顛

《師父》導演徐浩峰曾經整理了一本反響很大的書,名叫《逝去的武林》。這本書由他的二姥爺、形意拳傳人李仲軒口述,講了不少精彩的武林軼事。下面的兩個故事就來自此書。

薛顛是李存義晚年的得意之徒,不料卻敗在了師兄傅昌榮之手。兩人原本交好,一晚借宿在關東營口的一家糧店,臨睡前試了試手,傅昌榮突然發力,把薛顛摔了出去,窗框都撞裂了。薛顛深以為恥,什麼話也沒說就走了。

後來李存義逝世,他生前的友人來弔孝,在國術館學員的請求下,在晚飯後表演功夫,其中一個身量極高的人身法快如鬼魅,將所有的人都震住了。

此人就是薛顛。他當眾向傅昌榮挑戰,這種公然挑戰,傅昌榮必須得接,否則便損了名聲。最後還是他們的大師兄尚雲祥出面說和:「你倆都是形意門中難得的人才,不要兩虎相爭。」薛顛的武功達到「神變」的程度,傅昌榮也一直在長功夫,繞著臉盆走一圈,臉盆里的水就旋起來,簡直匪夷所思。

拳師傳奇:李仲軒摘帽子

李仲軒出身書香門第,但不講究穿著,25歲時在天津財政局工作。一天他穿得破破爛爛,騎著自行車,去捐物處辦事。到了崗亭,一個捐警把他一腳揣倒,又抽了他一個耳光,還罵:「打你個XX,誰叫你上來的。」

李仲軒說:「你會打人,我也會打人。」就拎住他抽了四個耳光。捐物處的20個警察,一下全出來了。都是政府的人,李仲軒不想鬧事,用形意拳的「轉七星」身法,一邊周旋,一邊摘警察的帽子。

李仲軒想,「我能摘帽子,也能摘腦袋——只要他們想到這點,就會住手。」但捐警們一直沒動手,最後是小隊長認出了他,才趕緊停下。小隊長說:「您沒在我們這打人,您給面子了。」一場架下來,李仲軒摘了10多頂帽子,隨抓隨掉,手裡還剩下4個,就把這4個帽子遞給了他。後來,捐物處處長開除了4個捐警。算是給李仲軒一個交代。

衰落

前文所說的形意拳大師薛顛,在解放後1953年的「鎮反」運動中被歸為「拳霸」,遭逮捕、槍斃。從清末開始,隨著一連串政治運動和變革,北方武術界不斷受到各種衝擊,人才凋零。在文革中,北京形意拳高手手許維仁不堪批鬥凌辱,殺死兩個紅衛兵之後自殺身亡,成為當時震驚武林的一件大事。

重生

相比北方,嶺南地區,特別是廣東,一來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二來保有港、澳、東南亞地區的火種,因此改革開放後,武術迅速的恢復生機。尤其是香港功夫電影在大陸的流行,也扭轉了青年人對武術的認識。一部萬人空巷的《少林寺》,就讓這座千年古剎從70年代已經敗落的廟宇重歸輝煌。如果沒有李小龍風靡全球的電影,詠春拳單靠宗師葉問開枝散葉,只怕至今地位也不過與洪拳、蔡李佛等南拳拳種相當。

南拳北傳

像《師父》中描寫的「南拳北傳」的現象,其實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現的。它是香港功夫電影在大陸風行後的附帶產物。筆者曾在09年去山西太谷拜訪形意門武林同道,在一位形意拳前輩的家中做客時,這位前輩的小孫子得知筆者也業餘練武,非要纏著讓我講講黃飛鴻的故事。當時那位前輩尷尬的笑容,至今記憶猶新。

從謀生本事,到健身休閒

傳統社會,拳師可以為有錢人保鏢護院,提供安全服務,教拳只是業餘愛好。由於存在很好的就業前景,當時練武是一種謀生技能,拳師並不需要太花心思去經營,自然有學生來拜師學藝。徐浩峰的《師父》中,天津武林領袖人物就一直在試圖給武術尋找新的經營方式,使得功夫技藝得以傳承,甚至不惜依附於軍閥權貴。

到了今天,公共安全已經無需武林中人插手,甚至連軍事應用的價值也變得非常低。習武本身很難成為謀生技能,練武從學習技能變成了一種娛樂和休閒。拳師在教拳的過程,也不再是一個「非天下之賢才不可以教之」的高高在上的「師父」。拳師要傳播自己的拳種,需要推廣、傳播和用心去經營,拳種本身也必須高度的「產品化」。

商業化

在商業化層面,南拳的品牌意識、經營手段要遠超北方武術。這反過來又極大推動了南拳的廣泛傳播。

如詠春拳,從技藝的傳承到武館的經營再到品牌傳播,都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模式。反觀北方拳種,無論外家的查、譚、花、洪,還是內家三拳,雖然傳承不絕,但普遍局限於愛好者的小圈子,難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商業模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隨處可見高端的詠春拳館。而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卻只能侷促於公園的角落。

如今許多北方拳術的練習者,至今對這種轉變缺乏相應的認識。以筆者有限的見聞所及,許多習武者至今依然津津樂道於自己的「真傳」,看不慣南拳傳播中合理的商業推廣和商業包裝,對於商業化經營缺乏學習應有的虛心與耐心。甚至經常通過互相拆台來證明自己對武學認知的正確。

未來中國第一拳,詠春?

此外,南方拳種在傳播推廣的過程中,借鑑了許多西方拳種的培訓體系,摸索出了一整套系統性的培訓方法。今日的詠春拳館中,一個老師可以同時培訓若干個學生,效率很高。反觀諸多北方拳種,教拳的模式還以傳統的「師父帶徒弟」為主,口傳心授摸爬滾打,自然難以迅速擴張。更為悲劇的是,現在連練習太極拳的主體中老年人市場,也開始被廣場舞攻城略地。在可見的將來,第一大中國拳種很可能非詠春拳莫屬。

格格不入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具體的培訓方法上,諸多北方拳種的訓練方法,確實和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就以筆者練習過的形意拳而言,形意拳入門樁法對於二十四法有嚴格的要求。筆者練拳時,一個樁架擺好,光是「正脊椎」一個細節,老師就要用手從脖子到尾椎摸一遍才能放心。而現在搞培訓,對青年都市男女,這樣的方法就顯然不可用。

北方拳的規範改革

國家體育管理部門曾經對大部分北方拳種進行了簡化規範的套路化管理。這種改革只能應用於專業比賽,在民間難以推廣。套路化之後的許多拳種,提高了動作複雜性,甚至強行為許多拳種引入了與其拳理完全相背離的動作。

比如,許多套路化的拳種都引入了京劇中的旋風腳的動作,雙腳連環高踢至頭部,這種動作實際上和許多傳統武術的理念相違背。傳統武術中的高腿,最高不過是踢襠,過腰的腿法在各拳種中都極少出現。

改革後的北方拳種,對一般愛好者而言,不但大大提高了入門的門檻,同時反而降低了實戰能力,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毫無價值。

結語

隨著歷史發展,功夫從一開始的軍事作戰技能,到民間的謀生之術,直到現在的娛樂休閒之法,角色一直在變。在當代,南拳北傳也好,北拳南下也好,不過是消費者的一種選擇。此時此刻,拳已無分南北,徐浩峰《師父》中為了開館,連挑8家武館的故事再也不會發生,就連世界各國的武術家都能來中國開館收徒了。對功夫來首,這是最好的時代,當然也是最壞的時代。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212/65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