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安裕:部署薩德的戰略巨變

作者:

1999年的南韓電影《生死諜變》,飾演北韓特種部隊成員的崔岷植及金允珍片中多次提到「朝鮮半島分裂是悲劇」;一年後的《JSA》,兩韓軍人雪夜共聚小屋成為莫逆,「分裂是民族悲劇」貫穿全片。這都是南韓商業電影而不是北韓政治說教,民族主義當頭,追求統一的熱切渴望不言而喻。不過,從《生死諜變》到《JSA》,電影或明或暗隱示民族分裂是身不由己但沒有道出真相,若說對這兩部賣座電影的不滿,便是這種欲言又止的吞吞吐吐。

中國志願軍渡過鴨綠江參加韓戰

朝鮮半島分裂緣於66年前爆發的韓戰,今天兩韓仍處於百萬大軍對峙狀態。美軍戰術核武曾經部署南韓群山基地,四架裝備核彈戰鬥機24小時在跑道升火待發,15分鐘可抵北韓。這客觀說明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現實:前線兩韓對峙,北韓背後是中俄、南韓後面是美日。七十年代基辛格提出「交叉承認」概念,便是如今東北亞六國志格局:中俄承認南韓,美日承認北韓。至今美日與北韓未建交,中俄卻都在首爾有使館;朝鮮半島的波譎雲詭,除了兩韓意識形態南轅北轍,更因中美日俄各有盤算。

美國決定在南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表面是針對北韓,實是對抗飛彈技術遠比北韓成熟的中俄兩國。俄羅斯明白大吵亦無用,30年前蘇聯已經上了列根「星球大戰」的當,耗盡資源也未能抗擊從未實現的星戰計劃,導致國民經濟崩潰,是蘇聯倒台的駱駝背上一根禾稈草。如今美國實彈薩德部署南韓,對抗中俄的決心清楚不過,然而這其中更大意義,是美國扭轉東北亞中共政策的巨變。

薩德反飛彈系統

美國在韓戰之後的朝鮮半島對中共方略,一段極長時間,是根據亞利桑那大學榮休教授惠廷(Allen Whiting)的理念為主體。他於1960年成書的《跨過鴨綠江:參加韓戰的決定》(China Crosses the Yalu: 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是研究韓戰權威。惠廷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哥大的中國研究自五十年代迄今穩列美國頂尖。當時在美國最大智庫蘭德公司(RAND)的惠廷認為,中共是「不情願地」介入韓戰,因為中共當時感到政權受美國威脅,遂派軍進入朝鮮半島參戰,逐走美國。15年之後的1975年,那時已是著作等身的惠廷,完成有關中共與印支半島和印度關係的《中國威懾計算》(The Chinese Calculus of Deterrence),此書循沿《跨過鴨綠江》思路,認為中共是「小心翼翼而又保守」國家,動武是「最後一著」。

惠廷在《跨過鴨綠江》面世後,戰略理念廣受注意,而其對「中共會否動武」的權威研究地位不止在學術層面,實際影響了美國的中共政策,承認中共亦有維護本身安全的合理性,間接構成美國對中共關係破冰的基礎。及至九十年代,美國重新出現研究韓戰中共動武的意識形態派學說,與惠廷為主的現實主義派學說大異其趣。康奈爾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陳健(Chen Jian)於1994年的《中國的韓戰之路:中美衝突的形成》(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對中共介入韓戰另有看法。陳健認為中共參戰緣於毛澤東共產主義信念,出兵符合毛在內戰後奪得政權的想法:解放全中國包括台灣,美國是中共遭遇上的一頭攔路虎。

《中國的韓戰之路》引起史學界關注,主旨與惠廷的現實主義派學說大為迥異。儘管類似陳健的觀點,在惠廷的現實主義派學說大盛之前曾是主流,美國學界仍給予極高評價,有研究韓戰學生讚揚是「新的見解」。不過,更大的衝擊是,以意識形態框架析義中共參加韓戰,客觀上等於否定中共在東北亞擁有的戰略利益。學界的不同看法,不等於美國必須調整戰略,意識形態派學說再起之後,美國在朝鮮半島仍是通過中俄對北韓遏制。其中,尤以北京當時更是處理北韓核危機的夥伴,六、七年前仍是如此。及至對中共戰略浮現根本變化,時間是在美國推行「重返亞洲」策略之後、北韓多次試射飛彈之時。

朴槿惠難解中韓根本矛盾

美國與日韓都有軍事協定,駐韓美軍司令兼任美韓聯軍司令,北韓核危機令美日、美韓關係更加密切;而中日在東海與中美在南海的糾紛磨擦,令致美國重新設計東北亞的中共政策。惠廷的中共參加韓戰論點,新情勢下難以說服美國決策層繼續接受,國務院與國防部且有逐漸轉向的趨勢。部署薩德引起北京不滿,中共狠批南韓,此舉正入美韓鷹派下懷--美韓關係與利益是在韓戰浴血當中確立,昔年兩個對手,北韓仍存敵意,中共則在薩德事件後嚴厲轟韓。

來到這一步,朴槿惠縱然對中共友好,亦難解兩國關係的根本矛盾,那就是緣於韓戰的意識形態分歧,是為冷戰遺留下來的自由世界對共產國家的對立。須知道朴槿惠父親是朴正熙,1966年朴正熙訪台與蔣介石三次長談「加強反共國家團結」,朴其後呼籲組建「一定要用武力對付共產主義」的永久組織。這樣的家國背景,朴槿惠可做的不會太多。

半世紀之間不同年代學者的著作,時間上與美國東北亞中共政策鴿派占主流、到如今拋棄多年見解走向另一途的鷹派抬頭_合,足可視為美國調整西太平洋戰略的學術腳本。美國學者出將入相者眾,七十年代的基辛格、布熱津斯基,以及其後的奧爾布賴特、賴斯等俱見影響世局軌跡;比起《論語》所說的「學而優則仕」,這些讀書人應是有更大能量了吧。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826/79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