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雙腿閃閃發光

(圖片來源:Hunter Culverhouse)

其實,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把社交媒體搞得天翻地覆。同樣,就這一點來說,把一幅十七世紀的肖像畫升格為無可爭辯的曠世傑作也並非難事。

對此,我們所需要的全部裝備不過就是:一點兒純白色的顏料和一個功能性初級視皮層——前者在任何一家有品質的藝術商店中都信手可得,後者則見於每個人的大腦枕葉區中。

無論是如今爆紅網絡、「荼毒」網民視線的腿照,還是西方藝術界最引人入勝的一大畫作,它們背後的魔力均來自於這兩個關鍵性要素的結合。

2016年9月15日,一名Instagram用戶從一個稀奇古怪的角度抓拍了自己的雙腿。在這星期一開始時,它還只是一張與世無爭、無關緊要的照片。然而,轉眼之間,它就已扶搖直上、爆紅網絡,其影響範圍之大堪比2015年引發激烈顏色之爭(裙子是黑藍色還是白金色)、讓世界人民想把自己眼睛都挖出來的「那條裙子」(『that dress』)。

2016年9月15日,亨特·卡爾弗(Hunter Culverhouse)將這張照片傳到了Instagram上。她萬萬沒想到:一個多月後,當這張圖片再現於推特(Twitter)上時,它會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開來。(圖片來源:Hunter Culverhouse)

今時今日,拍照者裸露伸直的大腿引發了膠著的爭論:你乍看之下,是覺得這雙腿光滑得跟抹了油似的呢,還是僅僅看到腿上塗著的幾條白色顏料?

星期三,一名調皮搗蛋的推特用戶將亨特·卡爾弗的腿照重新上傳到該社交媒體上。自此之後,社交媒體便陷入無望的瘋狂狀態。在整整48個鐘頭內,網友們對圖中大腿肉眼可見的情況爭論不休。

對於一些看到這張照片的人來說,尤為反常的是,一旦他們得知(如果你不想知道爭論的謎底,現在請移開視線)最初的油亮感其實來自於腿上的白色顏料,就再怎麼看都找不到一開始那種油亮光滑的感覺了,而且,現在他們不管怎麼看,都會看到一道道白色顏料的痕跡。

儘管本周這一看似簡單的光學技巧讓世界人民拍案驚奇,但事實上,這背後的原理對許多人來說都如數家珍,儘管他們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錯覺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所具有的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的產物,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印象,為人腦所固有。

簡言之,人類的頭腦極想從較宏觀的角度領會圖案信息,這種傾向幫助我們在演化歷程中存活下來並蓬勃發展。(而在這個事例中,腿上的白色顏料反光度較高,從而會發出道道強光,讓人產生一種雙腿閃閃發亮的較為宏觀的感覺。)

此外,在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創作於1665年的巨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中,畫家寥寥幾筆白色顏料讓觀者產生了一種珍珠閃閃發光的錯覺。(圖片來源:Wikipedia)

人類往往會在初級視覺皮層的作用下,倉促得出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結論。而偉大的藝術家們早已深諳此道,並自然而然地加以利用。十七世紀的荷蘭籍大師約翰內斯·維米爾只需將大作冠名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我們的大腦就會漸漸憑空形成珍珠耳環的圖像。

不可救藥的是,人類的想像力幾乎次次都被誘導因素牽著鼻子走——維米爾只是用白色顏料在畫中女孩耳朵下方蜻蜓點水田意思了幾筆,而其中的暗示意味卻足以令我們想像渲染出一顆大到不合常理的明珠,還腦補出其背後的巨額財富。而畫家本人可能壓根兒就並無此意。歸根到底,我們心裡想要什麼,就會看到什麼。而大家心頭一貫都想要閃閃發亮的東西。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116/83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