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臉上有兩條經脈 千萬不能受寒!否則或「痛」不欲生

我們都知道,人之所以生病,和外感六淫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外感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其中,寒邪致病,乃是十分普遍的。

但必須知道,我們的臉部,是萬萬不能過分受寒的。因為臉上有兩條經脈,一旦受寒,後果十分嚴重。這兩條經脈,就是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

打開穴位圖,會發現,我們的足陽明胃經,循頰車。我們的手陽明大腸經,貫頰而入齒中。本來,兩條經脈為多氣多血之經脈。然而,恰是這多氣多血之經脈,一旦受寒,才會帶來比其他經脈受寒更為嚴重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

所謂三叉神經痛,現代醫學認為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作劇烈疼痛為特徵的症候群。它發病突然,痛如電擊、刀割、火燒,令人苦不堪言。三叉神經分布走形,和胃經、大腸經在面部的分布循行,是十分類似的。從中醫角度分析,三叉神經痛,和這兩條經脈受寒,經脈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有直接關係。以至於中醫將此病歸納為「風寒型齒槽風」。所以說,臉部受寒,是引發三叉神經痛的一大誘因。臨床上,有許多患者在秋冬二季發病,或者症狀加重,或者因為受寒而病情復發,都是寒邪致病的真實寫照。

那麼,一旦患上了這三叉神經痛,我們該如何調理呢?在這裡,「精誠名醫匯」要為你介紹一張不錯的臨床驗方。組方如下——

準備中藥蓽茇(蓽撥)50克,細辛5克,川芎50克,炙草烏10克,蒼耳子15克。水煎服。此為基本方。如果一支疼痛明顯,加入防風25克。二支疼痛明顯,加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明顯,加入蒿本15克。一二三支都疼,加入白芷50克。其中的川芎,用量最為要緊。如果服藥二周無效,川芎每劑加量到75到100克。

是名方必有出處。這張驗方,乃當代北國中醫明宿盧芳先生的經驗方。盧師生於1939年,哈爾濱市人,曾任哈爾濱市中醫醫院院長,臨床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處方藥少而力宏,為北國杏林之聖手。其主要著作有《三叉神經痛與中醫療法》、《內科辨病與辨證》等等,在業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方才說過,寒邪乃是誘發三叉神經痛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這張方,用疏風散寒之藥來幫助我們調節。

其中的細辛,辛香升散,祛風止痛。其中的蒼耳子,性味甘溫,可以散風止痛。其中的炙草烏,能夠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這三味藥的應用,都是中規中矩的。至於說裡面的蓽茇和川芎,則需要重點和列位看官介紹了。

其中的蓽茇,性味辛,熱,入胃、大腸經,能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由於它直入胃經和大腸經,所以對於此二經所受之寒邪,有很好的剔除作用。因此,我們這裡用它作為主藥。《綱目》就說:「蓽茇,為頭痛、鼻淵、牙痛要藥,取其辛熱能入陽明經散浮熱也」。《本草便讀》說它「溫中散寒,破滯氣,開鬱結,下氣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熱,凡一切牙痛、頭風、吞酸等症,屬於陽明濕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可見,這蓽茇乃是治療面痛的要藥了。

再說那川芎。關於川芎,中醫經典《別錄》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好:「川芎治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這樣的描述,和三叉神經痛發作是如出一轍的。這就提示我們,川芎是可以用來改善頭面疼痛的。其實,川芎止痛,也的確是自古以來醫家的常用之法。它性味辛,溫,入肝、膽、心包經,功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本草衍義》就說它:「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

總而言之,此方功在散寒、疏風、止痛、溫經、通脈,效果是可以期待的。它對於三叉神經痛因寒而發作、加重的人,十分有效。列位看官應用前,要請中醫師辯證指導,隨症加減,以求最佳之療效。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精誠名醫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925/99941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