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人臉上有張疾病地圖

從醫學角度來講,「相由心生」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當我們的身體患上疾病時,會在臉上不同的對應區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只要用心觀察臉部發生的變化,就能找到一些疾病的蛛絲馬跡,及時調養,有助於保健養生、防治疾病。

耳垂有皺、臉通紅

心臟不好。中國古代中醫學家通過長期、大量的實踐,發現了不同病色反映不同病症的規律。其中,紅色多與心臟病有關,臉部過分紅潤,說明心臟供血過量,這類人容易患上高血壓,要提防心臟病。

中醫認為,兩眼之間為心,這裡要比其他部位偏紅,但如果是大紅色,意味著心火過旺;如果是青紫色,則表明全身血液運行不暢,要防範冠心病;如果兩眼間有橫紋,也是心臟不好的表現。另外,觀察唇舌也能判斷心臟情況。舌尖變紅,表明心火盛;舌色發暗,舌尖、舌邊有青紫色小點或斑塊,表明淤血阻滯心脈,心臟供血不足;唇色發暗是冠狀動脈堵塞的徵兆。

鼻頭暗淡、臉色黃

脾胃不和。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證。中醫認為脾胃是營養的來源,如脾胃虛弱,便沒有足夠的營養滋潤面部,從而出現黃色。脾胃虛弱的表現是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長期腹瀉或便溏。如不注意,還會發展為體型消瘦或虛胖,甚至誘發黃疸。一些皮膚病,如痤瘡、黃褐斑、濕疹、皮膚瘙癢等也可能是脾胃不和引發的。

保養脾胃的第一步是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胃不好的人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用冷水沖澡。早晨空腹喝杯溫開水,可清胃;用蜂蜜兌水,再滴入兩滴香油飲用,可養胃。另外,茯苓粥、薏米粥、藕粉都能養胃。

臉頰晦暗、黑眼圈

腎不好。腎位於腰部,左邊一個,右邊一個,有趣的是,腎臟在臉上的對應位置就是兩個臉頰。如果兩頰內側上下出現灰色、黑褐色,就是腎臟解毒功能減弱的表現;整個面色發灰、發黑,可能是慢性腎病的表現,還會伴有腰膝酸軟、排尿失常、性功能減退;常見的黑眼圈也屬於面色發黑,可能是腎虛導致水代謝異常造成的,伴有身體異常症狀的黑眼圈,可能是疾病的苗頭,要引起重視。另外,瞳孔歸腎所主,瞳孔出現疾病的徵兆就要治腎,比如眼瞼晦暗,黑睛少、白睛多,就有可能是腎虛。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五臟六腑的精華全都儲藏在腎,所以無論男女都要保養腎精。養腎有以下幾個要點:節制房事、節慾保精;不要長期、大量食用高蛋白食品,以免增加腎臟負擔;腎虛的人要少吃咸,多吃黑色食品,如木耳、海帶黑芝麻等,每天吃兩個核桃,只嚼不咽,也有補腎強腰的作用;可以長年堅持使用咽津護腎法:輕輕合上眼睛,用舌尖舔著上齶,不要用力,這時舌下不斷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素可補腎。

臉色發青、眼白黃

肝不好。形容一個人生氣時,我們常用到「青筋爆出」、「臉都綠了」這樣的詞,中醫認為,肝能反映人的情緒,所以面色偏青的人一般性格暴躁,要謹防肝病。肝不好會體現在眼睛上,常表現為眼睛灰暗無光或眼白髮黃。此外,鼻樑骨最高點如果發紅,可能是肝火偏盛,表現為易怒、眼睛發紅、月經增多等;如果出現青黑色,則可能是肝硬化肝癌等嚴重疾病。

養肝可以和護眼結合起來,曬眼養肝法就很實用:全身放鬆,面對太陽,閉上眼睛,讓玻璃窗和眼瞼濾去強烈的太陽射線,使溫熱的陽光透進眼球,同時轉眼珠,先順時針方向緩緩轉10次,再逆時針轉10次,每天持續15分鐘即可。飲食上,肝不好的人應少吃酸,適當吃些枸杞粥、黑米粥和紅棗粥是不錯的選擇。春天養肝很重要,要注意調節情緒,避免抑鬱,否則容易誘發疾病。

印堂發黑、眼白紅

肺不好。肺臟好不好,可以看兩眉間,也就是印堂。印堂最好是白裡透紅,但如果特別紅,就說明肺熱、肺火旺;如果發白,是血虛或氣虛;發青是血淤;印堂最忌諱發黑,這意味著可能患有重大疾病。另外,眼白屬肺,如果滿眼出現異常,首要是治肝,但如果是眼白單獨出現問題,就要治肺,比如眼白紅了要清肺熱。鼻子的表現也能說明肺部的問題,鼻孔乾澀,呼吸帶著熱氣,往往是肺熱,而鼻塞一般是肺受風寒所引起。

想要養肺必須戒菸,還要避免吸入「二手菸」。飲食上,要多吃些白色的食物,比如白梨生吃可清肺熱、去實火,熟吃可以養肺陰、清虛火;白蘿蔔生吃能清肺熱、止咳嗽,熟吃能潤肺化痰;蓮藕生吃能清熱潤肺,熟吃可滋陰補肺。此外,堅持運動,對心肺健康大有裨益。

人中起紅疹

生殖系統疾病。看人中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生殖系統狀況。人中寬、深、直,氣色明亮、潤澤、紅潤,說明腎臟精氣旺盛,生殖器官發育正常;相反,如果人中窄短,色澤乾燥、晦暗,就說明腎臟精氣虛虧,精氣不足;人中呈紅黃髮亮或接近唇的地方潮紅,是膀胱濕熱的表現,常見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女性可能伴有白帶異常;人中呈鮮紅色,可能是火氣亢盛,或將出現癰腫;人中色青是寒證,男性會有睪丸疼痛,女性則會痛經;人中起紅疹,女性多有宮頸糜爛、附件炎,男性則可能有前列腺炎。

保護生殖健康,首先要適度清潔。女性應儘量避免流產,做好避孕措施,一旦流產,一定要遵醫囑休息調養,以免勞累傷身。定期體檢,發現生殖系統異常時,要及時就醫。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20/107267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