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謎團:戴笠殉職後 林彪立場轉變?

戴笠之死,是否有可能影響林彪改變其立場呢?這是難免令人起疑之處。

中共進軍東北初期,曾經認為有可能從蘇軍手中接收整個東北,而不讓國民黨插進腳來。但在與蘇軍接觸後,才知道情況不是如此簡單,因為依據蘇聯與國府簽訂的協定,承諾國民政府接管東北主權,且因有國際監督,蘇軍於是建議中共以"東北人民自治軍"名義在東北與蘇軍合作,藉詞協助蘇軍肅清日偽殘餘勢力,消滅土匪,維持社會秩序。

中共不得不以"東北人民自治軍"名義開進瀋陽,成立衛戍司令部,並參與接管各城市。但是蘇軍堅持要共軍從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大城市撤出,及將這三大城市主權及長春鐵路幹線移交國民政府。不過中共仍希望蘇軍能作出有利於共軍的靈活處置。相信這就是蘇軍在移交長春鐵路幹線主要城市給國府之同時,又阻撓國軍在東北大連等港口登陸的原因。

軍統內部權力轉移

如果說:林彪既然暗助了國軍進入東北,為何林彪在一九四六年突然發起秋季攻勢,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攻占瀋陽,壓迫國軍退出東北。林彪之所以會三百六十度的徹底轉變其立場,可試從下面三方面分析:

第一個可能:我們先看戴笠一九四六年三月意外死亡,軍統內部權力轉移,到林彪在同年發起秋季攻勢,以及文強脫離軍統,離開東北的時間來看林彪之轉變。

據文強兒子文貫中說:戴笠於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七日空難後,"軍統內鄭介民、毛人鳳、唐縱等幾名大將火拼起來,都要搶這個位置(指軍統局長),夾在當中的文強左右為難。"因為文強"參加軍統畢竟是為了抗戰,現在軍統內部內鬥不已,與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於是文強就找了託詞脫離軍統,南下投奔湖南老前輩程潛,在他的綏靖公署當辦公室主任。"

據軍統另一位被中共俘虜投共之將領沈醉所寫《軍統內幕》一書,雖也談到鄭介民、毛人鳳、唐縱之間的心結,但對戴笠殉職後,表明三人之間並未發生為爭奪軍統領導權爆發鬥爭情事,當時鄭介民為軍令部二廳廳長兼軍統局主任秘書,而且還有其他兼職,工作繁忙,每周只到軍統局一兩個半天工作。戴笠殉職後,軍統工作實際由毛人鳳以代主任秘書身分負責,鄭介民之所以接任軍統局長,還是毛人鳳向蔣介石建議,唐縱知悉後亦未表示不滿,故鄭介民在四月分即接任局長,毛、唐二人為副局長。唐當時正職為內政部政務次長。也因工作繁重,極少過問軍統工作,其在同年七月調任內政部警察總署署長後,正式離開軍統。十月,軍統局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鄭仍任局長,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調升國防部次長後,毛人鳳才接掌保密局。

文強說軍統內鬥爭權,使其左右為難,因此託詞脫離軍統。但是文強是一九四八年夏離職,距鄭介民接局長已經兩年余,毛人鳳續任也有約半年以上時間,鄭、唐均已離開軍統,即使曾有內鬥,現也不存在了,所以文強離職的理由應該是不得已說法。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到任後,東北已是兵荒馬亂,兩軍對峙下,無法與林彪取得聯絡,或無法保持正常聯繫管道,而且林彪在一九四六年秋季轉守為攻,與政府為敵,文強任務徹底失敗,因而"託詞"離去。

這些資料,已足以說明林彪在重慶時與鄭介民之間,除公開會面外,並無秘密會晤,否則鄭介民在一九四六年四月接任軍統局長後,當會重用文強。因為林彪這一條線不但關係到國軍在東北接收的成敗,而且是"領袖"(指蔣介石)欽定案子,誰敢壓著不辦。

蔣介石也頗可能不甚瞭解戴笠與林彪溝通程度,因而未交代鄭介民持續進行;或許是因為蔣不信任林彪,不認為林彪對國軍有重大威脅,既然戴笠殉職,也就無意再聯繫了;也有可能是林彪不信任鄭介民,當時中共諜員已滲透進入軍令部及爾後之國防部,而鄭當時仍兼任二廳廳長,林彪是否害怕鄭在部內開會時不慎泄漏其與國府聯絡秘密,為中共內間得知,危及其安全,因而停止與國府之聯繫;或是鄭介民在文強向其報告(戴笠殉職後,文強應向鄭報告)後,不相信林彪,或因在抗戰間,蔣介石曾對他表明無意將林彪建為內線,而不同意繼續聯絡,因此文強在東北已失去主要的功能。

對共產黨發動進攻

同(一九四六)年九月,國軍在東北全面對共軍展開進攻,林彪可能感覺未受到蔣介石之信任,且認為蔣要消滅他和他的部隊,或者因未能與文強建立聯絡關係,或保持暢通的聯繫管道,誤解不受國府之重視,因而不再對蔣寄予希望。即在次(十)月發起秋季攻勢,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從此忠心耿耿的為毛澤東效忠效命。文強自是感到失望、沮喪,認為已是該離去的時候了,勉強熬到一九四八年,託詞離開軍統。

戴笠之死,是否有可能影響林彪改變其立場呢?這是難免令人起疑之處。如果拿周佛海的例子來說明,或可看出一些端倪。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中時電子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19/107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