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李健:經常讀書 就不那麼容易驚慌

作者:

在娛樂圈中,李健身上的標籤很明顯。

他被文學批評家朱大可稱為‌‌「中國罕見的知識分子型音樂人‌‌」。與許多僅專注於歌曲本身與歌唱技巧的歌手不同,這位音樂才子,酷愛閱讀。在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中曝光的他的書架,其書籍存量的廣度和深度,驚嘆了大量觀眾。

他音樂創作的靈感,常常來源於文學。對於生活,文學也教會了他許多。

也正因如此,李健身上有著濃濃的文化人氣息。對於音樂與名利,生活與娛樂圈,都有著他自己獨特的見解與相處方式。

旁觀者

有人說,娛樂圈是一個大染缸,人在裡面,容易改變自己的顏色。但李健沒有。

不管是音樂,還是生活,他都沒有讓名利牽著他走。他喜歡與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嚴格地保護屬於自己的一隅,在那裡他安靜地聽音樂、閱讀、思考,觀察周圍的一切,卻不讓周圍的一切影響他。他說:‌‌「我喜歡隱藏在生活里,做旁觀者。‌‌」

李健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他給記者講了一個自己觀察到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一個有名的歌手閒聊,在他的大別墅里。他告訴我他得了抑鬱症,每次上台唱歌,都會精神緊張、害怕、恐懼。他說:‌‌「現在真懷念以前那個時候,和朋友在一起,喝著啤酒,可以一個晚上唱幾十首,快樂得不得了。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唱歌會成為我的噩夢。‌‌」

對此,李健無言以對。他發現:‌‌」這年代有多少人,全力追逐目標,達到了才知道,自己一直在做一件得不償失的蠢事。‌‌「

李健還觀察到,與他同一小區的鄰居姜文,最近已經很久沒有來健身房了。李健認為,姜文把自己搞得太忙了,已經很難再過閒散的生活。李健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他喜歡閒散的生活,不要太忙。

長期地觀察與思考,讓李健保持警惕,他認為自己不會為了追逐什麼而活。在他看來,人活著是為了享受生活,生活本身的地位應該是至高無上的。

‌‌」人沒有說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生的人其實是悲劇的。‌‌「

也正因為此,李健對於名利,有一顆非常清醒的頭腦:‌‌」名利,其實都是偽名利,真正的生活還是日常的本質。舞台是一個幻象,生活是現實的,你怎麼能把夢下載到現實中?所以我覺得應該忽略工作的重要性。‌‌「

2010年,王菲在春晚上將李健作詞作曲的《傳奇》唱紅了,李健開始變得小有名氣。2015年,在《我是歌手》舞台上,李健更是大放異彩,用其富有人文情懷的獨特音樂詮釋,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一時之間,李健在華人世界爆紅。

出乎大眾意料的是,爆紅後的李健,做的第一件事,是消失。

《我是歌手》比賽剛結束時,是收穫名利的黃金時期,各種商業活動紛至沓來,但李健拒絕了其中的大部分活動和採訪。

李健團隊的工作人員說,很多藝人紅了以後,一天拍8本雜誌,但李健跟他們不一樣。他希望每個訪問都有質量和意義,如果大家都問同樣的問題,李健會問工作人員:‌‌」為什麼。‌‌「他必須要有生活、休息、看書的時間,李健追求的是慢生活。

理想的生活

記者雷曉宇這樣描述他所見到的李健:‌‌」太陽還沒下山,李健就這麼坐著。吉他放在牆邊,但他還沒空練琴,而是坐在工作室樓下的咖啡館裡,喝了一杯氣泡礦泉水,又喝了一杯咖啡。兩天前,他才剛剛拒絕了中央音樂學院的周年慶典演出,原因很簡單,他要去健身。‌‌「

民謠歌手鍾立風詩意地回憶他第一次去李健家做客時的情景:‌‌」我騎車到了之後,看見一個乾淨明亮的院子,是夏天,芳菲悠閒,他們門口相迎,郎才女貌,脫俗明亮。客廳里充滿CD、書籍、精美物件,主人品位一目了然。‌‌「

這幅情景中的女主人,是李健人生里那個5歲就出現的小女孩,長大後成為了他的妻。兩人的生活詩情畫意,喜歡在家聽音樂、彈琴、寫歌、看書、品茶……

對此,李健表示:‌‌」好的生活就應該是平靜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地生活。‌‌「

李健強調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崇尚個人價值的實現。他認為文明的社會就是尊重每一個人的生活。

近日,李健與梁文道等在北京策劃了‌‌」理想的生活·室內生活節‌‌「活動。在活動的採訪中,李健再次強調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讓自己置身於另一個空間,去旅行,帶著書和一把小琴,也許音樂的靈感突然就從這個空間的某一個角落裡躥出來了。

在私人空間閱讀,是李健的理想生活中除了音樂之外最重要的事情。曾經,他會在閱讀的同時播放音樂,但現在,他更喜歡絕對安靜地看書。

他也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自己不愛在晚上出去參加飯局,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創作的靈感會突然來到。

李健不同意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甚至慶幸自己成名不早。他認為一個男歌手成名晚是好事,成名太早,人的積累和沉澱都少。

他說這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因為人一旦成名之後,屬於自己的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原創歌手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和忍耐,才可能有自己的藝術思考力,作品才可能真正經得起推敲和檢驗。

李健的觀點很明確,創作者要讓自己遠離熱鬧的中心,不時地‌‌」被邊緣化‌‌「。在他眼中,學會拒絕是一種幸運。

不論有多大的名氣、多麼豐厚的財力,任何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創作者學會拒絕是一種自我保護。儘量減少一些大而無當的虛榮,尊重和愛護曾經擁有的日常生活。

對此,一夜爆紅為李健帶來的,除了名氣,還有隨之而來的各種標籤。比如‌‌」貓系理工男‌‌「、‌‌」衛生褲男神‌‌「、‌‌」行走的彈幕‌‌「等,還有人在形容李健時,總會加上各樣的形容詞:才華橫溢的,善於獨立思考的,淡然詩意的,段子手的,會穿衣的,婚姻安寧幸福的李健……

對於這些,李健維持著他的理智:‌‌」別覺得自己那麼渺小,也別覺得自己那麼偉大。‌‌「

而對於有些媒體的‌‌」造神‌‌「行為,李健展現出一種肉眼可見的抗拒:

其實我特別害怕別人把我說成一個多麼高尚的人,因為我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好。中國人最喜歡造神,而且喜歡毀神。名利是個雙刃劍,在一定的可控範圍之內它會幫到你,但超出了這些,它一定是會傷害你的。

初心

很多了解李健的人,會詫異於他的平淡。

身處於演藝圈的中心,李健卻從來沒有隨波逐流。他處變不驚,名利未來時,他平靜,名利來時,他不慌。

他的音樂個性鮮明,不迎合,不改變,始終保持自己的特色。為此他不惜在‌‌」水木年華‌‌「組合大火時與盧庚戌分道揚鑣,僅因為:‌‌」我們要的東西不一樣。都有自己堅持的方向。‌‌「

在單飛之後的幾年,李健發行了幾張擁有自己音樂風格的專輯。這些音樂伴有古典音樂的影子,充滿詩意的歌詞,聽了讓人平靜、舒緩。但卻始終沒有如‌‌」水木年華‌‌「組合時那樣大火,李健也因為自己獨特的風格被稱為‌‌」小眾歌手‌‌「。

但李健堅持創作自己所認可的音樂,不為了市場而失去自我。他說:‌‌」音樂雖然是商品,但始終不能偏離藝術的屬性,只將音樂簡單視作商品,會將音樂產業引向毀滅。‌‌「

面對稱呼他音樂‌‌」小眾‌‌「的人,他則認為‌‌」小眾‌‌「是說明自己沒有足夠好,如果足夠好,一定是大眾的。《傳奇》從寫作到流行中間足足隔了8年時間,這讓李健相信好的音樂終究會贏得市場,時間可以將好的音樂篩選出來。

學生時代李健在清華園裡,曾接觸到一些名家和學者,他發現學問越是淵博的人,反而越是謙卑,反而那些才疏學淺的人,常常聲色俱厲。他從中學到了很多。

接觸過李健的人,都會喜歡李健身上的那種謙卑的味道。他不喜歡‌‌」歌迷‌‌「、‌‌」粉絲‌‌「這樣的稱呼,而是把聽他歌的人稱為‌‌」聽友‌‌「。他覺得大家是朋友,只是因為欣賞同一種音樂而聚集起來。

成名後的他,對周圍人仍懷有一種體貼的尊重,不論對方的職業、地位,他都認真地對待他們。

在採訪過程中,筆者注意到的一個細微之處,每當一個記者提問時,他都堅持將身體轉向這位記者,回答問題時堅持直視對方的眼睛,並且在一位記者向他說‌‌」你好‌‌「的時候,他也真誠地向對方說‌‌」你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位正在被採訪的名人。

‌」文學教會了我一切‌‌「

當被問道如何保持初心時,李健強調了‌‌」自我‌‌「的重要性:

老有人說,要傾聽自己的聲音。但是很多人心裡是沒有聲音的,都是‌‌」被活著‌‌「,‌‌」被變化‌‌「……出現那麼多新東西,如果既有的自己不夠堅固,那麼就很容易被摧毀掉。

因為李健‌‌」心裡有聲音‌‌「,所以他可以在名利的風浪中,佇立不倒。

年少時,清華園裡一位老師的話,讓李健珍視至今:‌‌」一個人若能永遠保持學生的狀態,他的人生就不會枯竭‌‌「。

因此,畢業至今,李健仍然努力讓自己保持一個學生的心態,靜下心來沉澱、聆聽新鮮事物,對世界抱有期待與信心。

這是李健保持初心的秘訣:無論如何忙,都不會放下聆聽的腳步,不會停止思考所獲取的知識。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閱讀。

李健常年保持大量閱讀的習慣,這讓他不迷失自我:‌‌」你找一些參照系,就不會那麼容易輕狂。你經常讀書,經常創作,就會越經常感受到自己的有限性。‌‌「

在《我是歌手》上,李健曾說:‌‌」一個原創歌手,你看看他聽什麼唱片,看什麼書,基本能了解這個人。‌‌「

李健愛看帶有觀點的書。他認為在這個時代知識儲備的意義不大,網上一搜就能搜到,但觀點是可貴的,在這個時代,人們需要觀點,不能人云亦云。

書可以帶給他深度思考的習慣,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為此他認為看書就要看一些讓自己費勁的書:‌‌」但前提是這是一本公認的好書。‌‌「

他研究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一輩子就一段紮實的感情,怎麼能把愛寫得那麼燦爛,好像萬花筒一樣?‌‌「他看熊培雲的詩歌,感嘆‌‌」手無寸鐵的人變得鐵石心腸‌‌「寫得好;他看北島的《青燈》,喜愛‌‌」房子小,但正好適合孤獨的尺寸‌‌「這句話;他認同木心的說法——‌‌」你們這代人都不是讀書人,因為你們讀書太少了。‌‌「

文學帶給李健許多創作的靈感,特別是裡面美麗的詞句,讓他如痴如醉。

在他心中,音樂可以帶給人力量,文學同樣可以。他說:‌‌」文學教會了他一切。‌」

文學就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書,它所展示的寬廣度甚至超過了生活本身,超出的那一部分就是藝術,其中包括音樂。

談及今後,李健表示,也許他會有轉型,創作音樂以外,將他心儀的文學、音樂以及生活方式分享給公眾也同樣有意義。這或許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堅持下去的話,會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他是一位有文化的音樂人,但他更像一位精通音樂的文化人。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十點人物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325/108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