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程曉農: 中美蜜月 始自冷戰 終於冷戰?

作者:

最近,關於中美新冷戰的議論不絕於耳。中美之間已經形成了新冷戰嗎?上個世紀發生的長期冷戰提供了許多教訓,從中可以發現,今天中美之間的經貿衝突,其實與北京長期以來從未讀懂美蘇冷戰有關。

新冷戰,山雨欲來風滿樓?

近十天來,《華爾街日報》、《日本經濟新聞》、香港《信報》相繼發表關於中美新冷戰的文章,而深圳市委、市政府批轉給市發改委的內部研究報告《「不宣而戰」,世界格局的改變將比我們預期來得更快更猛烈》,則反映出中國地方政府對新冷戰的未雨綢繆。中美兩國之間的摩擦真的已經到了冷戰的程度嗎?

要了解新冷戰爆發的可能性,就必須先明白舊冷戰的特點。上個世紀世界上發生過兩場冷戰,一場是美蘇冷戰,一場是中蘇冷戰。前者人所共知;後者則中蘇都避而不談,因為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醜惡爭鬥。所謂冷戰,是雙方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全面相互遏制和對抗;更重要的是,雙方以能相互毀滅的核武器彼此直接威脅對方以謀求各自的國家安全,相應地,彼此的經濟交往和人員交流減少到最低限度。

以此觀之,當下中美之間並未形成新冷戰態勢,美國並沒有把中國的制度和意識形態作為打擊目標,也沒有用核武器直接威懾;中國同樣也沒有冷戰層級的威脅動作。

首先,美國並沒有明確表示要終結中國的現行制度,更沒有這樣的計劃,而只是對專制不滿。中國也沒有政治上消滅民主制度和自由經濟體制的戰略;相反,中共部分採用了市場體制,而在政治上則放棄了制度輸出或模式輸出,它只希望保住政權。

其次,中國的核武器確實對準美國,但比起美國的核武力,中國主要還是防衛態勢,並沒有冒核大戰的巨大風險而實行制度對抗的想法;美國的核武器目前仍然以俄國為第一目標,中國只是次要目標,這其實也是防衛態勢,民主制度下,如果不遭到攻擊,美國很難主動發動核子戰爭。

再次,在意識形態方面,中共現在的意識形態已經支離破碎,不但對過去的70年難以自圓其說,連對改革中的一些制度改變都閃爍其詞(比如私有化,做了不承認),共產主義說教已不屬於有效意識形態,只是為了法統延續而不得不念的經,沒有多少人相信,這樣的意識形態不具備進攻力;美國雖然討厭中共的意識形態,強調普世價值,但美國政府並沒有針對中共意識形態的批判方略。

最後,在經濟層面,中國的生存依賴於全球經濟,不會主動實行閉關鎖國方略;美國企業也不願意放棄對華經濟交往,所以美國不可能封鎖中國經濟。就以上主要方面來看,最近關於新冷戰的議論多少有點危言聳聽、譁眾取寵的味道。

昔日冷戰,中國因禍得福

現在來反思上個世紀的冷戰,分析多年來被忽視的一個話題,即中國因禍得福,卻頗有現實意義。大多數中國人只知道美蘇冷戰,卻忘記了中蘇冷戰。事實上,只有從這兩場冷戰的相互關係去思考,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其實是美蘇冷戰的最大受益國。

美蘇冷戰中,中國不是主角,相關資訊在國內可以公開,世人皆知。至於中蘇摩擦,50後、60後這兩代人都有切身體驗,只是中國民眾沒有意識到,那其實是比美蘇冷戰更危險的一場大國對抗。從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中蘇之間在意識形態和制度較量上公開對陣,核武器瞄準對方,雙方軍隊甚至在黑龍江省珍寶島和新疆鐵力克提地區發生了營一級的戰鬥。據中國官媒人民網2016年10月25日報導,1969年8月28日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接到克里姆林宮的密令:蘇聯準備對中國的重要軍事目標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打擊,請秘密徵詢美國當政者的意見;計劃投放的核武器屬於精確打擊,不會產生多少核污染。多勃雷寧立即向美國國務卿基辛格通報。白宮的反應是,美國反對蘇聯的計劃,若蘇聯這樣做,將違反美蘇間關於維持世界穩定的協定,也不符合國際憲章;同時,白宮故意向《華盛頓郵報》泄露了蘇聯的這一計劃,以便讓中國有所準備。8月28日該報刊登了一則震動世界的消息,標題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中共政治局獲悉後開了緊急會議,決定高層全部疏散,只留周恩來和一個副總參謀長在北京玉泉山中央軍委戰備指揮中心坐鎮應對。隨後,「要準備打仗」就成為全國的口號,不僅把大批重要工廠的設備轉移到中西部山區(即「三線建設」),而且全國到處挖防空洞。北京因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大部分人員均分散在各地農村的「幹校」,市內人口大減,同時,外地遊客幾近絕跡。我曾於1970年夏到北京,從西直門坐火車去長城遊覽時發現,八達嶺長城上空曠無人,我和同伴是唯一的遊人。

當時基辛格還告訴蘇聯大使:美國總統認為,中國的利益同美國利益密切相關,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美國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美國將首先參戰;基辛格特地向蘇聯大使透露,美國總統已簽署了一份準備對蘇聯130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核報復的密令,一旦蘇聯有一枚中程飛彈離開發射架,美國就開始執行報復計劃。面對美國強硬而明確的直接威脅,蘇聯最後沒有按下用核武器襲擊中國的按鈕。中國不但因此避免了一場恐怖的中蘇核大戰,而且從美國政府善意地幫助中國擺脫中蘇核危機之舉中,發現了中美接近的機會,由此開拓了中美建交的歷程和70年代末開始的中美蜜月。

中美蜜月因何而終?

也許正是因為中國是美蘇冷戰的獲利方,而非受損方,北京當局疏於思考美蘇冷戰的經驗教訓。中國似乎只是單純從美蘇冷戰的美方需要出發,去理解自己因禍得福的僥倖,卻並未從中深刻體會大國之間處理相互關係的國際大格局思維。中國過去的決策者一直沒有認真考慮過一個問題,即美蘇冷戰結束後,中美之間在國際戰略方面的共同需要就會消失,而美蘇冷戰時代建基於相互戰略需要而形成的中美蜜月早晚有一天會結束,那樣的冷戰「紅利」不可能永存。本世紀初美國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其實包含著繼續延續中美蜜月的考量,其基礎是希望中國遵守國際規則、恪守承諾,互利雙贏,維持上個世紀已改善了的中美關係。然而,北京似乎並未充分理解此意,而是僅僅從大家賺錢的層面來看待這一機會。隨著中國開始討論自己的崛起,美蘇之間的冷戰教訓更是被置之腦後。

美蘇冷戰時代最深刻的教訓是,核大國之間不能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那樣的零和博弈(即一贏一輸)策略,那種博弈策略最後會反過來傷害自己;在彼此對抗的國際格局中,唯有謀求互利的戰略才是上策。美蘇冷戰持續了半個世紀,雙方其實都有一個互利的最終目標,即避免爆發美蘇之間的核子戰爭,那樣的核子戰爭將意味著地球的毀滅,絕對導致雙輸的結局。其次,對立雙方之間的信任需要用坦誠相待的實際行動來確認,爾虞我詐、以詭道相欺,只會毀掉互信,增強摩擦。因此,蘇聯在對中國實行核打擊之前,特地通報美國,不希望因中蘇核子戰爭而引發美國參與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而美國將自己的計劃實言相告,既有防止中蘇核子戰爭威脅世界和平的國際大格局思考,也相信蘇聯並不想和美國拼個你死我活,果然,蘇聯就此收手。美蘇冷戰時代的兩大教訓其實同樣可用於分析過往的中美關係。

現在中美之間未必會爆發新冷戰,但是,中美之間經貿衝突的產生,其實與北京不懂得雙贏和誠信的重要性,有直接關係,因為北京總把美國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take it as granted)。由於北京缺乏對大國關係之間的國際大格局思維,經濟實力增強之後,就把中美經濟競爭變成了零和博弈,以為自己有了單贏的本錢;同時,為了單贏而不擇手段,結果激化了美中矛盾。其次,從80年代開始中國處理中美關係就始終是兩手並舉:一是中國式聰明,言行不一、鑽漏洞、玩小伎倆、便宜不占白不占,屢屢侵犯美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包括用間諜手段)和想盡辦法鑽世貿組織規則的空子,就屬於這類問題,上世紀末朱鎔基在位時就發表過準備趁世貿組織監督不力而鑽漏洞的內部講話;二是中國式霸蠻,一遇批評就怒懟,用愛國主義宣傳掩蓋對行為的是非判斷。久而久之,積弊凸顯。

美國現在只是要求中國在「牌桌」上守規矩,別「偷牌」、別作弊,並沒掀翻「牌桌」;而中國其實也想留在「牌桌」上,但心裡明白,不偷牌、不作弊,大概就贏不了。幾年前美國曾提出,「中國要做負責任的大國,做國際社會的成年人」。這話正面聽是鼓勵;反過來理解,就是指責中國缺乏誠信、鑽漏洞成了國策的長期做法。美國處理美中關係,川普之前的歷任總統一直是以善意換「朋友」,不計得失,只盲目相信前景會美好,即所謂的期待「共同發展」;川普所改變的,其實就是打破「幻境」,面對醜陋的現實,這就是美國的「對華新策略」,但並不是要形成中美冷戰,只不過是在經貿領域裡撥亂返正。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028/119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