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醫生呼籲:這些中藥具有毒性 千萬慎用

日前,媒體報導,河南一名11歲的小姑娘,放學後因為口渴,一口氣喝下了媽媽泡的一碗山豆根水(約50克山豆根),隨後出現口角緊閉、頭暈、嘔吐等症狀,後被醫院診斷為中毒性腦病......手腳變形、身體抽搐,活動無法控制。

「我居然自己親手毒壞了我的女兒……」女孩的母親痛苦不堪,「我真的不知道山豆根有毒,原來我自己也煮水喝過,想著它可以治嗓子疼,誰知道女兒喝了會中毒這麼深。是我的疏忽毀了我的孩子,毀了我的家,我寧願現在受折磨的是我,而不是孩子。」醫生表示正常人飲用含有6克以上的山豆根水就會出現中毒的症狀

據了解,因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功效,山豆根常用於火毒蘊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的治療中。但臨床使用中,卻頻發生中毒事件。

醫生介紹,山豆根在不少中藥處方中都會用到,但這種藥含有苦參鹼,所以有毒性。在處方中,山豆根的用量一般控制在6克以內。超過後,則會引起的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和行走不穩等症狀,這種輕微的病變在應用激素治療後往往恢復較好,症狀可以完全緩解。但是,嚴重的山豆根中毒可以造成腦幹、小腦、基底節區及大腦皮層的對稱性病變,這種病變往往會症狀較重,恢復效果很差。

醫生呼籲:這些中藥具有毒性,慎用!

常見外用有毒中藥4類:

一、軟堅散結類中藥:生半夏、生南星、巴豆、斑蝥。【主要功效】治療體表漫腫不紅、瘀血結聚、消痞散結。

【毒性:】上述4種軟堅散結類中藥基本都是有毒中藥,比如生半夏會引起口舌麻木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最後呼吸困難,最後麻痹而死;斑蝥而有大毒,孕婦禁用。外用對皮膚、黏膜有很強的刺激,能引起皮膚發紅、灼熱、起泡,甚至腐爛。

二、平喘止咳類中藥:芥子、細辛、冰片

【主要功效】常被用做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

【毒性】芥子、細辛、冰片等平喘止咳類中藥,都是低毒類中藥,雖然對身體不會造成巨大傷害,但也會引起身體不適,同時具有一定適用性,不適每個人都適合使用。

三、通痹止痛類中藥:露蜂房、雷公藤【主要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痹痛、骨關節退行性改變。

【毒性】露蜂房和雷公藤,都屬於「大毒」的中藥材,比如雷公藤對人的毒性很大,少量就可以可以發生中毒甚至死亡。

四、消膿去腐類中藥:有重金屬汞、鉛的升丹製品【主要功效】治療頑固的肢體慢性潰瘍、壓瘡、脫疽等。

【毒性】這類雖然可以入藥治病,但是對劑量都有嚴格要求,少量就可以引起中毒。比如汞對消化道有腐蝕作用,對腎臟,微血管均有損害作用。急性中毒,甚至發生休克。

常見內服有毒中藥有5類:

一、強心類中藥:附子、川烏、草烏、萬年青、夾竹桃、黃花夾竹桃等。【主要功效】強心作用、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等。

【毒性】這類強心類中藥,往往都是有毒作用,少量可以起到強心作用,但如果超量,則引起心律失常,終致心臟抑制,死亡。

二、化痰止咳平喘類中藥:麻黃、細辛、苦杏仁、半夏、天南星、白果、罌粟殼等。【主要功效】化痰止咳,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毒性】這類止咳類中藥,往往都對神經有抑制作用,比如麻黃含有麻黃鹼,半夏也具有神經毒性,比如生半夏誤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藥管理,臨床需炮製後使用。此外,半夏還有對局部黏膜強烈刺激性、腎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三、抗癌類中藥:蟾蜍、喜樹、長春花、山慈姑等。【主要功效】這類中藥常用作中藥抗癌,主要含有抗腫瘤作用的生物鹼。

【毒性】這類抗癌類中藥,也是具有毒性的,誤服或不按劑量服用會出現厭食、脫水、體重下降、嘔吐和不同程度的腹瀉,有些還會出現血性腹瀉而死亡。

四、抗風濕類中藥:馬錢子、雷公藤、天仙子、昆明山海棠等。【主要功效】這類中藥常用於三叉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風寒濕痹、全身關節拘急、麻木,癌腫等。

【毒性】這類中藥通常具有很大毒性,不管是人還是動物誤食後都會引起中毒。比如中藥典籍中記載:馬錢子,鳥中其毒,則麻木搐急而斃;狗中其毒,則苦痛斷腸而斃。若誤服之,令人四肢拘攣。

五、蟲類中藥:全蠍、烏梢蛇、蜈蚣、水蛭、虻蟲等。【主要功效】這類蟲類中藥的作用往往都是以毒攻毒,用於治療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

【毒性】這類蟲類中藥,本身就具有毒性,很多人喜歡用來泡酒喝,其實是毒酒。誤服後會加重身體器官負擔,導致腎臟損壞、或者肝臟損壞。

此外還有文獻報導,馬桑葉、四季青、地榆、萱草根、何首烏、肉豆蔻、丁香等都會導致肝損傷;含有甙類、毒蛋白類(種子類)、生物鹼類(千里光、紫草)重金屬類(鉛、砷)、動物類(蜈蚣、斑蝥)等成分的中藥業都可能造成肝損傷。

是藥三分毒,這些中藥千萬不能亂用!

希望這樣的悲劇少一點!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健康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213/121769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