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稱號,紀錄周朝制度的《周禮》對磕頭行禮做了明確的規定。(視頻截圖)
咱們今天一說到跨年,大家都會想到紅包、壓歲錢、漫天的煙火還有美食。可是我們中國人在古代,最看重的卻是祭祀。
上到歷朝歷代的天子,下到家家戶戶的老百姓都會在新年這天祭天、祭祖。
關於禮儀歷史
每到祭祀一定會用到跪拜禮,早在紀錄周朝制度的《周禮》中就已經對磕頭行禮做了明確的規定,其中把「拜」分為九種。不過,這還只是字面上的記載。
《周禮》中對磕頭行禮做了明確規定,把「拜」分為了九種。(視頻截圖)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年代最久遠的出土實物就是東漢年間的匍匐跪拜俑,魏晉隋唐年間的敦煌壁畫中能看到大量敬神禮佛的形象,再往後各朝代的畫作中也可以看到各種各樣不同的禮節。
各朝代的畫作中,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禮節。(視頻截圖)
有段法國人阿爾伯特.卡恩(Albert Kahn)1909年在中國拍攝的珍貴紀錄片,其中短短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就展現了四種人們平時打招呼和道別的方式,模樣十分和善有禮。
阿爾伯特.卡恩在中國拍攝的珍貴行禮畫面。(視頻截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學一些比較常見的禮節,還有男生和女生見到不同的人都該如何行禮。
禮儀示範
一、拜禮
古代的坐就是我們今天的跪,每當古人需要向客人致敬的時候,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然後俯身向下,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周禮》的九拜中一般認為稽首、頓首、空首、肅拜這四種是「正拜」。
空首
我們先從空首說起,「空」的意思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懸在空中,也叫拜手。
跪拜禮中的「空手」,要注意男女雙方左右手相對位置是不同的。(視頻截圖)
這裡要注意中國人分男左女右,所以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九拜中的凶拜,也就是喪禮中的拜禮,手勢就要反過來,所以平時行禮可千萬別搞反了,不然可就會變成喪拜。
頓首
頓首就是我們今天俗話說的磕頭,過年時拜父母,婚禮中的拜堂都會用到。由空首做起,跟著頭向下到地,頭點地然後起身。
頓首在拜父母、婚禮中皆會使用到。(視頻截圖)
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或者拜天地神佛等等。
由空首做起,頭向下緩緩到地,之後稍作停留。
稽首一般用於臣拜見君王或拜天地神佛,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視頻截圖)
到現在為止介紹的跪拜禮,都是重要場合才會用到的。不只是現代人,古人穿著層層疊疊的衣服和繁複的首飾,做起這些動作也不怎麼容易呢。
子見南子
有這麼個小故事,叫做「子見南子」,說的是春秋時期孔子週遊列國到了衛國。
孔子會見當時衛國掌權的衛靈公夫人南子,兩人見面時隔著屏障,孔子雖看不見南子,但能聽到對方身上戴著的環佩玉飾,隨著她下拜的動作而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
孔子隔著屏障,看不見南子,卻能聽到對方環佩玉飾的聲響。(視頻截圖)
南宋的朱熹曾經說過婦人頭上的頭飾太多,很難低頭趴到地上。本來九拜中最輕的肅拜也是要跪地的,但不知何時,婦女的行禮方式就演變成了雙膝不跪地。
除了婦女外,軍人披甲不方便下拜也是以肅拜禮——也就是手拜到地上、頭不下地,或者抱拳禮做替代的。
軍人披甲不便下拜,行肅拜禮。(視頻截圖)
二、作揖
除了跪拜禮之外,在《周禮》中對揖禮也有明確的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分為土揖、時揖和天揖。大家要記得男左女右的區別,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
根據《訓蒙法》要求,作揖時兩腳稍稍分開站穩,膝蓋不要彎曲,身體前傾,並要低頭,眼睛看向鞋尖。
土揖
古代天子對無親緣關係的異姓諸侯行土揖禮。(視頻截圖)
推手向前,略微向下,古時天子對沒有親緣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此禮,現代可在長輩對晚輩、或者上級對下級還禮的時候使用。
時揖
古時天子對有親緣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時揖禮。(視頻截圖)
時揖也叫拱手或推手,雙手向前平推行禮。
天子對有親緣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此禮,我們今天可以在見平輩的親朋好友時使用。
天揖
古時天子對同姓諸侯行天揖禮。(視頻截圖)
天揖是拱手向前,略微上舉。
原本是天子對同姓諸侯的禮節,今天可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重大場合中向父母長輩等人行天揖禮。
長揖
在行長揖時,對不同身份的人,動作各不相同。(視頻截圖)
還有一種是長揖,拱手高舉至額前,自上而下行禮。
《童子禮》中記載,見到身份尊貴的人,手高舉到眼睛以上,下要過膝;見到長輩,手舉到與嘴平行,下也要過膝;見到平輩的話手舉到心口就可以了,而且下不用過膝。
三、其它行禮方法
女子特有的行禮方法,一種叫做襝衽禮,有衣袖寬大所以要收斂衣襟的意涵。
襝衽禮為女子特有的一種行禮方法。(視頻截圖)
一種是宋代出現的萬福禮,雙手抬起到胸口位置,右腳後支,微微下蹲,低頭行禮。
宋代出現的萬福禮,姿態相當優雅。(視頻截圖)
還有滿族女子特有的見禮方式,雙手扶在左膝,右腿微屈下蹲。
滿族女子特有見禮方式,兩手扶左膝,右腿下蹲。(視頻截圖)
同時滿族男子見面時的禮叫做「打千兒」,就是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身前傾,右手下垂。
其實中國上下五千年裡見面行禮的種類和變化遠不止這些,生活當中處處都可以體現出古人的修養與內涵。
希望有朝一日,身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人,可以重新拾起這些被遺忘的美好。
▼相關影片(授權來源:愛麗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