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有寫日記的習慣,記下自己對生活的描述和感想。通過一個人的日記,人們可以增加對他的了解。由於日記是寫給自己的東西,因此人們還可能通過一個人的日記了解到其它途徑無法知道的秘密。今天的《解密時刻》向大家介紹的是中華民國已故總統蔣介石的日記。據說,這部日記記錄的一些內容甚至可能顛覆我們對蔣本人,甚至對中國現代史的部分認識。現在就讓我們來一起翻閱這部塵封數十年的日記,透過字裡行間,認識一個你未必真正了解的蔣介石。
蔣介石日記的唯一真本受蔣家的後人委託,由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我們特別邀請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郭岱君女士向我們介紹她參與保管的蔣介石日記,幫助我們了解蔣介石到台灣之後那些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畫外音:1949年,共產黨軍隊勢如破竹,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共產黨由弱變強,國民黨由強變弱,這究竟是為什麼?蔣介石開始反思,國民黨開始改革。蔣介石的日記記錄下當時他反思和國民黨在台灣改革的點點滴滴。
蔣介石49年反省失敗原因:太依賴美國
李肅:1949年之後國民黨就退到了台灣,共產黨就在大陸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在日記中有沒有反省這件事,是誰把大陸丟掉了?
郭岱君:那太多了。1949年不但對蔣介石本人,對整個中華民國都是非常重要的年代,因為對整個民族的命運都是很大的分水嶺。實際上國民黨正式遷到台灣是在12月。也就是說整個1949年這一年蔣介石基本是在大陸打仗,在督導作戰,因為李宗仁最後不願意到廣州,更不願意到成都,而是跑到廣西去了。所以真正率軍打仗的是蔣介石。所以1949年是陳誠在台灣,蔣介石在大陸。我們現在談論的台灣很多的改革基本是陳誠在負責的。
蔣介石在1949年寫的日記特別多,幾乎每天都在反省。他一直想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但是1949年反省,1950年繼續反省。他歸納了幾個失敗的原因。首先是外交,他認為不能過於依賴或者信賴他國,因為過去對美國太依賴了;另外就是黨。他認為國民黨整個渙散了,沒有信仰,對三民主義沒有認識,黨員離心離德。黨也沒有黨紀,完全處於失控狀態;第三就是軍隊。他說軍隊士氣蕩然,認為這些帶兵的人每到一地就先想好自己後退之路。等到戰況不利,這些帶兵的將軍們自己先跑,把軍隊留下。他說這怎麼可以打仗?最後就是經濟,經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在財政方面相當責備宋子文。他覺得宋子文做行政院長時候把黃金拿出來允許兌換,導致庫存的黃金一半都沒了。但結果並沒有穩定金融,所以蔣說:「子文誤國」。他好幾次談到金融問題時就說,就怪子文一人。事實上沒有那麼單純。
另外就是反省他自己。他認為自己管事太多,「驕矜,自持,忙迫,不能詹敬虛心,全憑主觀行事。」他說自己輕浮急躁,個性太強,凡大小政策無不自信自覺,因此無人近也,無法集思廣益,折衷至當。所以他對自己有很多的批評,實際上在1949年說幾無面目在天地之間,甚至自殺以謝國人。事實上當時國民黨很多大員只有三個選擇,一是投共,二是逃到香港、澳門和美國,第三種就是自殺,很多人自殺。蔣介石身邊最信賴的人,一個是陳布雷,另外就是戴季陶,兩人最後都選擇自殺。所以蔣介石也不是沒有想過,但他還是認為這是我闖的禍,犯的錯,要贖罪,重新改革。他當時就說要尋找一單純之地,另起爐灶。
再就是他認為誤學了美國的民主,「未及民主程度而硬行民主」。也就是說1946年中國開始行憲,可是那個時候整個中國的條件還不成熟,勉強行憲結果一塌糊塗。還有一個我認為很重要就是,他認為本黨對孫中山總理的三民主義沒有切實執行,特別是民生主義。蔣下野後在奉化住了三個月。他在家鄉到處走,說我自己的家鄉本黨執政已經20多年,但奉化民眾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他說本黨的人都在做官,沒有好好地執行總理的旨意。他說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在經濟上徹底改革,切實執行三民主義。蔣到了台灣以後就做了一些改革。
蔣介石允許台灣地方自由選舉
李肅:比方說他進行了土改,允許地方有些自治,甚至允許黨外人士後來參加選舉,同執政黨候選人競爭,而且很多黨外人士獲得了選舉的勝利,當了地方首長。這個在蔣先生的日記中有什麼記載?
郭岱君:很多。這部分日記內容很多學者來看,但由於是後半段,所以大陸學者來看的比較少。我就比較幸運,能夠經常去翻。有些內容我最近才看到,因為中間有些三言兩語你如果不注意還看不到。比方說他到台灣後第一就是舉辦革命實踐研究院,就象是中央黨校,對黨員作思想上的重新教育。他並組成了改造委員會,對國民黨,對整個自治進行重新改革。比如說他歡迎工人入黨,農人入黨,婦女入黨,青年學生入黨。他在日記中常常自問,問什麼大學老師都不聽我們的,跟著共產黨走?為什麼婦女和青年學生都跟著他們走,老是反對我們?他做了很多改革,另外就是土地改革。
再就是你剛剛談到的地方自治。這非常有意思,因為他在1950年想要開始地方自治,國民黨裡面都表示反對。1950年還是風雨飄搖,台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大家都說你這是不切實際。可是他覺得不能再拖。他表示我們當年就是沒有好好執行孫中山總理的三民主義遺教,現在到了台灣一定要好好認真做。他說要舉行選舉,舉行鄉鎮市長選舉、縣市長選舉,還有省議會選舉,都是直選的。當時大家都很害怕,可是他堅持要做。這裡很有趣,因為雖然蔣介石說他是總理的信徒,要實行三民主義,其實中國三千多年來沒有真正做過選舉,誰也不知道真正民主是怎麼回事。所以大家都說你這樣做很危險,因為我們外省人是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只占人口13%,一選不就完蛋了嗎?最後可能連飯碗都沒有了。所以內部反對,後來就折衷,縮小選舉範圍,比方說台灣一共只有21個縣市,他把它分成八次選舉,因為這樣比較不會亂嘛。
那麼第一批就是台中市長的選舉,國民黨候選人姓林,非國民黨候選人姓楊,叫楊基先。有另外一位無足輕重的候選人。楊基先是台中的世家,他的叔叔當時是台灣省民政廳廳長,所以楊一路領先。很多人就在蔣介石面前講,台中是台灣省中部第一大市,萬一市長落入別人之手,我們國民黨還有的混嗎?蔣介石後來也忍不住了,就打電話給台灣省主席吳國楨。他說你叫那個姓楊的自動退選,而且不能說是我不讓你選,要你自動退選,因為他不願意擔這個罵名。這個日記里寫得很清楚。我一直到前幾個月才看到。吳國楨是在美國讀的書,當然覺得不妥。但吳國楨還是聽蔣的話,去跟楊基先說。所以蔣在日記中說,楊某同意退選,態度良好。但蔣馬上就後悔了,覺得此舉似有不當。蔣第二天又想究竟該怎麼辦呢?結果第二天吳國楨跑來跟蔣說,此舉似乎不妥。蔣就在日記中說:「國楨甚羅索」,「但余有錯,只好忍耐其羅索」。蔣後來又緩言告之,有沒有補救的方法。第三天蔣又思考,到12月29日這天他又打電話給吳國楨,叫通知楊某,允其繼續參選。吳國楨告訴楊後,楊也很大方,就同意參選。結果等電話打完之後,蔣在日記中就說,這樣「余心稍可慰也」,即使本黨失去選舉,「余心亦無愧也」。當然最後果然楊某當選了,而且是高票當選。所以第一任的台中市長是一位非國民黨人。有了第一任台中市長選舉的經驗,最後就是台北市長選舉。這是國民政府的臨時首都,結果出現一匹黑馬叫吳三連,是位本土人士。國民黨根本推不出人跟他競選。國民黨人士就問怎麼辦?是不是不准他參選。可是因為有了台中的經驗,蔣介石就說,還是允許他參選。最後國民黨是禮讓。所以第一任台北市長也不是國民黨的人。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很害怕,但我認為正因為國民黨還守住了基本的原則,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台灣人願意加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候選人來代表國民黨參選。
國民黨腐敗,丟失大陸
李肅:蔣在總結經驗的時候是不是也總結過,就是當年國民黨敗給了共產黨,國民黨的腐敗是不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郭岱君:當然了。他在日記中講是五子登科。那個時候大家都在罵國民黨是五子登科,就是房子、車子、金子、女子這些。他在日記中說,抗戰勝利復原,黨員只想到這些。你復原要好好地建設,可是大家都去搶房子、車子,還有女人等。他在日記中講,黨員心中只想這些,置黨國於何地?蔣對國民黨裡面的問題其實是蠻清楚的,只是說當年在大陸的時候他沒有機會來改革,因為一直都在征戰之中。所以我們到了台灣以後看他的所作所為,其實都能在他的大陸所寫的日記裡面找到根源。
蔣介石反對美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畫外音:從1949年退守台灣,到1975年去世,蔣介石最希望成就的事業就是反攻大陸。然而,他心中的矛盾糾結和國際形勢的多端變化讓他始終未能如願。對於這些,蔣介石在日記中都有所記述。
李肅:49年之後國民政府撤到了台灣。我相信蔣介石並沒有說我就永遠不回大陸了。他應該還有一個反攻大陸的計劃。
郭岱君:整個的1950年代他心心念念,每天想的都是反攻大陸。所以他把經濟建設交給陳誠,自己主管外交軍事,最主要就是反攻大陸。
李肅:他認為這怎麼可能呢?大陸失守後,他認為以台灣這個小小的基地,有能力反攻大陸嗎?
郭岱君:蔣介石的個性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他堅忍不拔,決不屈撓。北伐時期他就那麼一點兵就北伐了,抗戰中國如此貧窮落後,他也撐下來了。
李肅: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郭岱君:他領導了如此貧窮落後的國家同如此進步的日本前前後後也拖了14年,最後贏得勝利。後來內戰他一敗塗地,可是他在台灣也站起來了。所以我覺得在他的心中是人定勝天的。他在等待機會。韓戰就是他的一個機會。韓戰一爆發,他覺得機會來了,立刻很興奮,馬上在總統府召集軍事首長開會,馬上想派一個軍,要三萬三千人派去參戰。然後又說三萬人不夠,要派十萬人去,幫助南韓打仗,因為他跟李承晚總統的交情是蠻好的。可是很不幸,美國並不希望中華民國涉入。美國不想掀起大戰,因為二戰才剛剛結束,不想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基本上是美國給國民黨澆了冷水了。最後蔣介石也明白了韓戰不是國民黨的機會,他也不希望事情惡化,不希望事情複雜化。
可韓戰爆發到1953年簽署停戰協定,包括整個的1950年代,國民黨在東南沿海部署有突擊隊,大概前前後後發動了80多次突襲。這些基本是小規模的,最主要是中央情報局在幕後策劃。中央情報局當時用的名稱叫西方公司,派遣蛙人和突擊隊在大陸沿海製造紛擾,獲取情報,了解鐵幕後面的情況。但這些小打小鬧已經沒有辦法,蔣介石一直在等待機會。後來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很明白地跟蔣說,不希望在台海兩岸再有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了。所以蔣到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就知道沒有什麼希望了。尤其是蔣經國訪美之後,美國明確地跟蔣經國說,不希望在台海有任何的軍事衝突,因為蔣介石心不死嘛。
李肅:也就是說美國一直並不希望蔣介石反攻大陸。
郭岱君:美國是要維持現狀。
李肅:中國和美國其實是敵人,又在朝鮮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這個過程中美國有沒有任何時候希望藉助蔣介石的力量跟中國對抗?
郭岱君:有好幾次。美國當然想藉助國民黨的力量,特別是後來跟中共對峙的時候,尤其像文革以後美國有好幾次希望藉助國民黨的力量。有趣的是,當美國想到要國民黨來扮演某種角色的時候,蔣介石反而退縮。我這裡有一個記錄。比方說在韓戰時期杜魯門總統曾經想要用原子彈。蔣介石知道這個事情後馬上寫道,杜魯門跟美國朝野主張使用原子彈,應設法打破之,因為他認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人民,不應該用原子彈。到了1954年,美國甚至想用氫彈對付越南和中國。蔣在日記中說,美國想用原子彈和氫彈對付越南和中國。必使不用於越南和中國大陸。1954年的4月和10月都發生這樣的事情。1958年大陸大躍進時美國又有人提出同樣建議,因為大陸情況大亂、是進攻的好時機,所以也找到了國民黨。蔣介石也很想進攻大陸,可是他說不能使用原子彈。他認為用原子彈對付自己的人民是不對的。到了文革以後也還有一些機會,但美國內部也是有不同意見的紛爭,所以這些想法最後都沒有執行。
中共建政沒多久,武漢曾經發生一次很大的洪水,好像是1953年。當時就有人建議,現在是反共的好時機。蔣就很斟酌,就是你剛才講的太仁了。他就說,我要反攻,也不能趁人民都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他說現在我們應該是救災才對,這不是談反攻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一個人。
李肅:仁人之心。
郭岱君:這個洪水前前後後有兩個月之久,他非常關注,每天日記寫了很多,本日武漢災情如何,水深多少尺,有多少災民死掉了等等,他很注意這件事。他其實儘管人在台灣努力地進行建設,但他的心心念念還是在中國大陸。他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回到中國大陸。
李肅:那麼蔣介石對台灣前途到底怎麼看呢?因為當年他認為蘇聯靠不住,美國開始不讓他反攻大陸,後來美國想動手的時候,蔣介石又不同意。因為各種方式都不行了,他在日記中有沒有表述?
郭岱君:最近還有人問我,說蔣介石雖然1949年失敗了,那麼悲慘,可是台灣後來經濟起飛,他應該很高興啊。我說沒有,因為看他的日記,他都是非常的憂慮,很多心心念念想要回到中國大陸,心中想的都是中國大陸人民怎樣怎樣的。大陸發生水災,他非常痛心。大陸實行大躍進,發生大饑荒,以及後來的文革,他都十分關心。當然整個大的形勢決定他沒有辦法在軍事上反攻,最後就希望能夠動用軟實力來反攻。所以他後來在台灣叫做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提出把台灣建設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還特別成立文化復興委員會。共產黨在中國大陸摧毀傳統文化,他在台灣就特別推動保護傳統文化。他重視教育,重視學生,重視科學。他最後提出民主、科學、教育,這都是他的一些想法。
蔣介石1971年於「紀念國父誕辰暨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典上說:「我們國父一生致力於國民革命,原就是要把中華文化從根救起,再造一個莊嚴華麗之新中國。所以國父說,『中國有一個正統思想,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子。我的思想,就是繼承這一個正統的道德思想,以來發揚光大。『『要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於大同。』已故國父之誕生,實即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啟明肇始,而此『再造一個莊嚴華麗之新中國』的大願,乃就是我們六十年來始終堅持復興中華文化、貫徹國民革命的唯一指標。」
傅作義、宋慶齡都曾經「身在曹營心在漢」
畫外音:蔣介石反攻大陸雖然未能實現,但是1949年投向共產黨的原國軍將領傅作義在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電部長的同時似乎仍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曾經與蔣介石暗中聯繫;在中國大陸貴為國母的宋慶齡也對毛澤東的很多政策感到不滿,並且在對毛規勸未果後一度考慮離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