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自願為奴 為何人們甘願放棄自由?

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們,願意容忍一個統治者的暴政?為什麼人們悲慘地生活在奴役之下,卻不願起身改變?如果連動物都無法忍受失去自由,人,為什麼喪失了欲求自由的本能、放棄自由的天性,無感於支配與順服,甚至終於生而為奴?

一般人對拉.波埃西的第二印象,就是本書最主要的核心問題:為什麼人會服從其主,自願為奴?換言之,拉.波埃西所欲解開之迷,便是人是如何讓自己成為順從之人?

拉.波埃西此書有三個閱讀的重點,亦是此書的貢獻。首先是他對人擁有自由天性的論證。其次是,既然人天生享有自由,又為什麼會自願為奴?最後,他提出了以非暴力、不服從的方式,脫離這種奴役狀態。

延續著自由的話題,對拉.波埃西來說,自由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僅生而自由,且天生擁有捍衛它的熱情。

他認為即便有再多的好處,都不會有人願意交換自由,因此他悲憫著那些未曾擁有過自由的體驗,而對於自己處於奴役狀態無感、不自知之人。

於是他疑惑,究竟是什麼厄運改變了人的本性,使人忘了真正生而自由,忘了他的原初狀態以及回到此一狀態的欲望呢?

拉.波埃西首先釐清了幾件事情:其一,既然僭主帶給人民的總是苦難,為什麼還是有數不盡的人服從並自願被他奴役?他強調這並非懦弱的問題,因為若一人或十人可能畏懼一人,但不可能千萬人還會畏懼一人。其二,自願為奴並非出於恐懼,而是建立在普遍的同意上;他斷言,所有的統治(包括暴政)都是建立在人民的同意中。

於是他進一步追問,既然知道這些統治是暴力,為什麼人民持續提供這樣的統治同意呢?

對拉.波埃西來說,人作為唯一為了自由而生存的物種,若要他放棄自由是多麼不幸之事。因此,關鍵在於只要讓人民對於自由感到陌生、忘卻自由,那他就完全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奴役狀態。拉.波埃西接著指出,暴政在一開始是最困難的,在自願為奴之前,必定為兩種力量所驅使:武力或(自我)欺騙。

一開始,人民因為征戰而提供了僭主統治他們的權力,在飽經戰火和危難之後,人民自我欺騙,認為若不繼續提供這樣的同意,則無法繼續換取生存。於是,後人未曾體驗並無法理解前人是在不得不的情況下才被迫放棄自由,換言之,第二代的人們,生於枷鎖之下,且在奴役中成長,奴役狀態成了他的自然狀態。

因此,拉.波埃西在此提出了兩個小結論,首先,自願為奴的第一個理由是習慣(habitude),如同他們的父輩般,這些受迫者習慣了屈從的日子,並說服自己要習慣這樣的不幸。經年累月後,這些養成的習慣就彷佛是自然天性,人類對於自由的原始衝動被習慣所取代。

其二是人們被以奴隸的方式養育;這種養育的方式讓人失去自由,也同時失去勇氣,因此不敢抵抗,並譴責那些抵抗的人只是想爭取自己的利益。

人們被以奴隸的方式養育;

這種養育的方式讓人失去自由,也同時失去勇氣,因此不敢抵抗(Source:wikipedia)

除了上述二者外,拉.波埃西亦指出了幾個人民自願為奴的原因,首先是愚民,或說過度的安逸。統治者以各種娛樂和享樂,或以金錢的誘惑,或以新奇的消遣,讓人民對統治無感,而安逸於奴役。

其次是造神,也就是透過各種傳說、故事、碑文等方式,傳頌統治者親民、具有特異能力、悲憫、具有雄才大略等形象,並以各種華麗的詞藻訴說著共善、公益,統治者又不忘為自己加上「護民官」的稱號,讓人民歌頌著對其堅定不移的崇拜。這些統治者死後,人民甚至立碑稱其為「人民之父」,除了繼續服從統治之外,還複製了這套對統治者的崇拜及這些話語所型塑的神話/化。

上述四點,拉.波埃西認為是對於中下階層統治的方式,而利益,則是另一群人願意自願為奴的原因。他說:「維護僭主的永遠都只來自四、五個人,也是這四、五個人讓整個國家維持奴役狀態。」

這些人有野心或者貪婪,包括家奴、寵臣、巨賈,聚集在僭主身旁,為了維持他們的利益,在僭主之下,他們會自身再建立小統治集團。這些小集團透過對僭主的忠誠並相互裙帶為龐大的統治集團,再施予小利給社會其他各階層,讓一般百姓誤以為小確幸就是他們的利益,因此就會有上百萬的人通過這些統治集團的連結,捆綁於統治者之手。

這些統治集團並不在乎是否有自由、僭主是否行暴政,他們僅以僭主之樂為樂,揣測僭主的任何嗜好和想法,以便在僭主的厚愛下,靠剝奪別人來豐厚自己的財產。同樣的,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他們會允許下一個階層的人,去壓迫、剝削或排除任何更無力的公眾。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5/18/2019@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811/132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