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純鉤: 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歷史意義

作者:

香港反送中運動,至今已堅持一百多天,內外形勢詭詰,凶吉難卜,但不管如何,這場運動在中國當代歷史甚至世界當代史上,已經寫下可歌可泣的一筆。現在看來,這場運動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歷史意義:

一、反送中運動正式宣告「一國兩制」的破產:

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本為安撫即將「回歸」中國的香港人,也是由當時中國經濟瀕於崩潰、內外交煎的現實處境所決定。如果中共信守他們的承諾,真正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那也不失為一種應對中國具體國情的制度設計。可惜這個「初衷」很快露出馬腳,中共用種種想得出來的陰謀陽謀,不斷蠶食香港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把雙普選變成一塊懸於牆上的大餅。14年占中運動後,更變本加厲,以武力鎮壓香港人的抗爭,以行政手段剝奪公民的正當權利。直至今日,官民之間矛盾惡化,港警以超乎想像的暴力對香港年輕人下毒手,「一國兩制」已墮落成一塊專制統治的遮羞布。

中共原意,以香港作示範,向台灣推銷「一國兩制」以統一中國版圖,可惜反送中以來,台灣人更看清楚這個政治設計的荒謬與野心,連愛國商人郭台銘都宣稱「一國兩制」已經死亡,更別提在民主制度下追慕普世價值的年輕台灣人了。

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中共一點點閹割了它,最終,由香港人的反送中運動徹底終結,這是香港人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二、反送中運動體現香港人的本土意識,出現反對中共暴政的分離主義傾向:

「回歸」初期,香港人的本土意識並沒有那麼強烈,當時中共需要香港人對改革開放的支持,也需要一個沒有太大壓力的國際環境,因此雙方基本相安無事。隨著中共國力崛起,中共從掌控人民思想的慣性思維出發,一再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從隱蔽的動作到公然的插手,種種偷梁換柱的手段,暴露中共獨裁統治的本質,以致香港人逐漸與中共離心離德,逐漸從傳統的國家認同中分離出來。香港人發現,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正在腐蝕,而共產意識形態正無孔不入地侵犯我們的思想與文化。

香港人長期在港英的自由、法治和公平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不能忍受一河之隔的大陸那種令人窒息的政治和文化環境,中共越是打壓,香港人越是懷念舊時光,因此本土意識無形中萌芽壯大,到今日蔚為風氣。反送中以來,身受港共迫害的香港人,更將七百萬人的悲情,歸咎於大中國專制巨靈的凌辱和踐踏,因此分離主義傾向,不但在年輕人中大行其道,甚至也感染了不少中產精英。這種思想傾向還在發展中,未來是否與台獨、藏獨、疆獨、海外民運合流,還有待觀察。

中共親手摧毀「一國兩制」,又催生香港的分離主義,咎由自取。追根究底,要對歷來港澳工作負責人和歷屆特區政府問責,要深刻反省自己,怪不得香港人。

三、反送中運動成為世界性扼制共產專制擴張的一股力量:

八九六四以來,社會主義陣營大崩潰,目前除了中共以外,就只有北韓、古巴等少數國家尚行社會主義體制。本來,如果中共遵循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戰略,再養精蓄銳二十年,那時國力將強大到西方無法扼制的地步。可惜中共按捺不住,自詡「四大自信」,向全世界伸手,意圖威脅西方的體制,由此引起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警愓,全面實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方面的圍堵,使中共處於相當不妙的境地。

就在這個時間點上,爆發了香港人的反獨裁抗爭,客觀上成為世界性的反擊共產意識形態的其中一股力量,無疑使中共面臨的制度困境更形惡劣。目前大陸經濟面臨巨大壓力,民間生活「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未能控制失業和通脹,必將引致社會動盪。因此,如香港人反送中運動持續發酵下去,極大可能對大陸的民間反抗運動產生影響,並進一步互相呼應,使中共更陷入困境。

最近中共發表一份政策白皮書,其中竟很不尋常地提到,沒有中共中國將會分裂崩解,給世界帶來災難。這或許是大實話,但也證明他們對前景並不樂觀,否則「沒有中共」之說,豈不是庸人自擾?但中共除了堅持獨裁統治導致覆滅命運之外,也可以走向政治開放和民主建設,像台灣國民黨那樣,「獨裁者自己解決獨裁問題」(蔣經國語),不但挽救中共自己(國民黨今日還存在,還在為總統和立法會選舉努力,還有執掌政權的希望),也挽救中國和中國人民。

今日看來,香港人的反送中運動千難萬險,我們很可能失敗,很可能付出極大犧牲而最終承受香港沉淪的結果,但歷史已將我們放到一個無可推卸的位置上,香港人以區區七百萬人口,擔負起可能扭轉世界歷史進程的重大責任,我們只有硬挺下去,等待歷史給我們答案。

歷史發展迂迴曲折,不斷自我否定又自我修復,今日之是,或為明日之非,今日之強,或是明日之弱。長遠來看,歷史終究是人民書寫的,只要認清歷史發展的方向,就要堅定不移走下去。

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偶然的因素會促成必然的結果,必然的規律里隱伏著偶然的作用。反送中是偶然和局部的事件,但因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和全局的趨勢,已經成為歷史前進的動力。不管成敗,不論得失,香港人反送中運動都已經是歷史的一部份,我們站在歷史的正面,我們應該以此自豪。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作者臉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003/135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