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毛澤東為何要援助阿爾巴尼亞9千億元?

作者:
根據中共公布的資料,從1954年至1978年,中國援阿成套項目共計142個,其中已經建成的91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已經考察和進行設計的17個。中國為阿爾巴尼亞興建了鋼鐵、化肥、制鹼、制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料、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通訊和廣播等部門的項目,大大提高了阿的工業化水平。當幾千萬中國人因為毛的大躍進政策而被餓死時,一艘本來應該開往中國的運糧船,卻因阿爾巴尼亞需要援助而掉頭駛向了該國。

阿爾巴尼亞,現為北約組織成員國。2009年4月28日阿爾巴尼亞正式遞交了加入歐盟的申請;2009年底歐盟批准了阿爾巴尼亞的入盟申請。

宗教信仰於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統治時期遭到官方查禁,當時阿爾巴尼亞宣稱其為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無神論國家。阿爾巴尼亞還是世界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有「碉堡王國」的「美稱」。

1960年代初,作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蘇,同時與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等鄰國也存在歷史宿怨或者領土糾紛,可說是國門之外,四望皆敵壘,令這個小小山國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當時的領導人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富有游擊戰經驗的他們把中國的「深挖洞,廣積糧」要訣略加變通,喊出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響亮口號,具體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動員建造碉堡。凡是去過阿爾巴尼亞的人,無不為星羅棋布的碉堡而驚嘆。在廣袤的農村田野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兩側、山頂山腰、房前屋後,甚至度假沙灘上都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碉堡。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網、多達幾十個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獨碉;有能藏兵數百、附設糧倉彈藥庫的指揮大碉,也有僅能勉強塞進一人的單兵碉。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直徑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圓碉。那些隱藏在草叢中的鐵灰色圓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鐵鍋,或者是一隻只靜止不動的大烏龜,趴在那裡窺視著過往行人。阿爾巴尼亞碉堡用優質的鋼筋水泥建造而成,據說當時平均造價達到250美元,全國幾十萬座碉堡,總耗資達1.75億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驚人。當地人說,一座碉堡的耗資、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標準的兩居室住房。由於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爾巴尼亞人不得不長期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

毛澤東時代,阿爾巴尼亞被視為中國的「情同手足的兄弟國家」,「社會主義在歐洲的一盞明燈」。而毛澤東領導人對於這個好兄弟,是相當慷慨,甚至在自己的國家「一窮二白」,自己的人民餓著肚子之際,以傾國之力去援助它。比如從1961年至1978年間,中國對其援助金額就高達9千億人民幣,這其中不僅包括糧食,還包括各式武器、彈藥、飛機等。

毛澤東為何要以傾國之力援助阿爾巴尼亞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1945年,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黨魁霍查開始執政。當狄托和史達林發生分歧時,阿爾巴尼亞站在了蘇聯一邊,斷絕了與南斯拉夫的關係。然而,當1950年代史達林死後,蘇聯恢復了與南斯拉夫的關係,阿爾巴尼亞十分不滿,支持毛澤東提出的「以蘇聯為首的東方國家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反對蘇聯等國家對中共的圍攻。而1949年建政後的毛澤東,在國際上備受孤立,最初只能倒向蘇聯,但後因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中蘇出現分歧。阿爾巴尼亞對毛澤東的支持,讓毛澤東「甚感欣慰」,雙方開始了「蜜月期」。1956年8月,霍查率黨代表團參加中共八大,毛澤東親自接見。次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真率團回訪。此後,雙方高層互訪頻繁,阿爾巴尼亞代表團每次都受到了中共領導人的接見。

1966年11月,阿爾巴尼亞勞動黨舉行「五大」。康生向大會宣讀了賀電。會場裡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毛澤東——恩維爾(霍查)」的口號聲不絕於耳。從此,「世界上兩隻雄獅,一隻在歐洲,一隻在亞洲。恩維爾——毛澤東,哥倆同根生」的歌聲響遍阿爾巴尼亞。對於當時中國正在進行「文革」,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也表示了積極和狂熱的支持。

作為對阿爾巴尼亞的回報,毛澤東開始向其提供援助,包括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儘管此時的中國也是困難重重。資料顯示,援助武器中僅火炮一項裝備中國就無償援助了阿1萬餘門,這個數字連當時的美國和蘇聯的現役炮兵裝備也沒有這個數。而1961年到1978年,阿爾巴尼亞並沒有戰爭行動,資料上說是除了滿足部隊平常需要外,還有相當數量是作為戰爭儲備而藏進了地下軍火庫。除了援助各式武器外,毛澤東還派員教授如何使用受援武器。

一個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00多萬的國家,儲備了如此多的武器,還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萬座碉堡。這便是碉堡之國阿爾巴尼亞的獨特景象。為了建碉堡陣,阿爾巴尼亞共花掉1億多美元。這些錢自然仰仗毛澤東的援助。

毛澤東對阿爾巴尼亞經濟方面的援助,則主要通過貸款形式向阿提供一些物資。1961年春,蘇聯中斷了對阿爾巴尼亞的經濟援助,中國除了向阿提供了幾十萬噸糧食以外,還提供了2.5億元外匯人民幣的援款,並承擔了19個成套項目。當時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幾千萬中國人因為毛的大躍進政策而被餓死時,一艘本來應該開往中國的運糧船,卻因阿爾巴尼亞需要援助而掉頭駛向了該國。

根據中共公布的資料,從1954年至1978年,中國援阿成套項目共計142個,其中已經建成的91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已經考察和進行設計的17個。中國為阿爾巴尼亞興建了鋼鐵、化肥、制鹼、制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料、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通訊和廣播等部門的項目,大大提高了阿的工業化水平。

據時任中國駐阿大使的耿飆在回憶錄中所述:「從1954年以來,我們給阿的經濟、軍事援助將近90億元人民幣,阿總人口才200萬,平均每人達4,000多元,這是個不小的數字。我們援阿的化肥廠,年產20萬噸,平均一公頃地達400公斤,遠遠超過我國農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數量。而軍援項目之繁多,數量之大,也超出了阿國防的需要。霍查曾經毫不掩飾地說:『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我們向你們要求幫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求幫助一樣。』謝胡還說:『我們不向你們要,向誰要呢?』李先念副總理訪阿時,曾問謝胡:『你拿我們那麼多東西打算什麼時候還?』他說,根本沒有考慮過還的問題。」

試想,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會在本國經濟滯後的情況下,會不顧本國人民的死活而以舉國之力去援助他國呢?如果將這些援助用在改善自己人民的生活,用在拯救被餓死的幾千萬國人,結果會怎樣?!一個依賴外援來維持的國家和一個寧可餓死老百姓也要外援的國家,都不是正常國家。

毛澤東的援助也得到了阿爾巴尼亞的回報,開始為中共加入聯合國暗中使勁。1971年9月25日,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23國向聯合國提交了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的決議草案(A/L.632草案及其1、2號附加文件)。10月25日,聯大就上述草案進行了表決。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該草案,這就是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1974年10月,謝胡寫信給周恩來,提出了阿爾巴尼亞第六個五年計劃(1976―1980年)期間對中國的經援要求。阿要求中國提供新貸款,在貸款項目下提供成套設備20個項目,一般物資98項,另外要求提供現匯貸款5000萬美元。以上三項共約值50億人民幣。1975年6月阿爾巴尼亞派部長會議副主席查爾查尼為首的政府經濟代表團來華商談。中國認為過去對阿援助已經不少,這次阿方要求援助的數量過大,不僅中國力不從心,很難滿足要求,也不利於阿爾巴尼亞自力更生地發展國民經濟;另外認為阿方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自力更生能力,所以決定少給一些援助。在周恩來會見代表團的談話時強調中阿雙方應實事求是。中方向阿提供的援助與阿方的要求之間差距較大。阿爾巴尼亞代表團派人回國請示,後查爾查尼以阿黨中央名義宣稱:對中國突然地嚴重減少對阿援助「很不理解」、「很不滿意」、「嚴重不安」,堅持要求增加貸款,還提出延期償還需1976―1980年應償還的貸款。阿方說,在美帝蘇修對阿爾巴尼亞封鎖和侵略、國內階級敵人顛覆破壞的時刻,中國減少援助,使阿處於極為嚴重局面,表示「遺憾」。不久,在阿爾巴尼亞的半山坡上刷出了紅色大標語,內容是:阿爾巴尼亞人民絕不會在外來經濟壓力下低頭,阿爾巴尼亞絕不會在外來經濟壓力下放下自己的旗幟。這很清楚指的就是中國,因在那個時期,不可能也不會指美國和蘇聯,因為他們之間根本不存在經濟方面的關係。

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秘密來華。在16日中美兩國同時宣布尼克森總統將於1972年訪華。當時考慮到兄弟國家對此可能產生誤解,所以中共總理周恩來除了向其他兄弟國家的領導人通報有關情況、作解釋外,很快就約見了阿爾巴尼亞駐華大使羅博,詳細介紹中方與基辛格會談情況,說明中國邀請尼克森訪華的想法和對美國的政策,說明這是中美之間的「談判升級」,是美國「找上門來的」。特別強調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的基本原則不動搖,不會拿原則作交易。阿爾巴尼亞大使說要回國作匯報。阿大使回國匯報後返回北京時帶回了霍查簽署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給毛澤東的信遞交給周恩來。信中對中國調整對美國政策表示強烈不滿,認為中國的決定「突然」,指責中國沒有同阿爾巴尼亞「預先磋商」。說「在共產主義歷史上,有過同敵人進行各級會談的很多例子,但歷史上類似的事情不可能重現,因為那是在不同的條件、時間和問題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信中說:「你們要在北京接待尼克森的決定是不正確的、不受歡迎的,我們不贊成、不支持你們這一決定。」信件詳細闡明了阿勞動黨反對的理由,認為中國的作法「在原則上和策略上都是錯誤的」。中阿之間出現了重大的政治分歧。毛澤東1974年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阿爾巴尼亞領導人堅決反對這一理論,認為「三個世界理論是宣揚和推行種族主義,要統治全世界,奴役全人類,是反革命和沙文主義的理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機會主義的變種」,是「反馬列主義的」。阿對中國發展同羅馬尼亞的往來,以及改善同南斯拉夫的關係和邀請狄托訪華,也表示極其不滿,對中國進行攻擊。這些使已出現嚴重政治分歧的中阿關係更是雪上加霜。

1975年,阿爾巴尼亞面臨的經濟困難導致了一系列的政治鬥爭。1976年,新憲法開始實施。此時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分歧已經表面化,開始對其國內的一些中國人提出公開的批評。同年1月兩國關係惡化,阿爾巴尼亞政府還逮捕了數以千計支持中國的幹部。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國主義與革命》中說:「毛澤東的思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阿爾巴尼亞堅持擁護史達林及其路線。1979年1月,阿爾巴尼亞以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名義,為紀念史達林誕辰一百周年舉辦了官方的、民間的慶祝活動。1970年代,由於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秘密來華以及霍查為首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反對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的理論,雙方出現了分歧,高層往來減少。

自1960年布加勒斯特會議後結成的親密關係,在1970年代經歷了曲折複雜的歷程後,兩國到了1978年底終於徹底破裂。自1979年起,阿爾巴尼亞中斷了與中國的一切貿易、文教、科技關係,僅僅保留了大使級外交關係。中阿關係這種「冬眠」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83年。

在中阿兩國之間分歧不斷加深和擴大的情況下,雙方都還願意保持友好關係,所以,政治關係方面基本上保持正常,但是,中阿高層來往減少,熱情也呈下降趨勢。雖說中阿之間的政治溫度呈下降趨勢,中國仍繼續向阿爾巴尼亞提供經濟援助。

中國未能滿足阿爾巴尼亞對外經援、軍援的龐大要求,成為後來中阿關係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大革命」後期,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粉碎「四人幫」以後,中國百廢待興,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要求無法全部滿足,也無法及時滿足,阿不但不體諒中國的困難,反而把不能滿足對它的援助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霍查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國,兩國關係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

中國對阿的總援助金額按照現時的匯率來計算,19年間對阿國援助總額達到9000億元之巨,中國大陸是舉國之力、傾國之力去援助阿爾巴尼亞。

1978年底正值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鄧小平復出後,在外交領域,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果斷地擺脫中阿關係的畸形狀態。不過,鄧小平主政時期,在中國重點援助的國家名單上只增無減,增加的援助國家主要是3個非洲「友好」國家。

有人又會罵當時的中國領導為什麼養了阿爾巴尼亞這隻白眼狼?其實,中國進入聯合國,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當時派了他們最強的外交使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竭盡全力做與阿友好國家的工作,讓他們投中國的票,給中國幫了忙。只是回報的代價實在巨大,甚至在後期變成阿爾巴尼亞對中國赤裸裸地索取及勒索。

1978年中國基本上停止了對阿軍援後,阿爾巴尼亞利用儲備軍援,部隊訓練等沒有受到影響。直到歐洲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後,阿爾巴尼亞軍隊裝備還是全部中式裝備。1992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在大選中被民主黨擊敗,結束了長達48年的一黨獨裁,阿爾巴尼亞軍隊使用的還是中國裝備。阿爾巴尼亞民主黨想進口西歐國家的武器,窮得拿不出更新武器的錢,只好湊合著用中國1960、1970年代援助的武器。

1990年阿人民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取消憲法中規定阿勞動黨是唯一的政治領導力量的條款,確定阿是政治多元化的法治國家;阿公民有成立黨派和政治組織的權利。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秘密投票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總統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提名任命部長。2008年4月通過憲法的修正案。憲法修正案規定,在未來的議會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即各政黨按其所得票數在總票數中的比例獲得議員席位;在由140名議員組成的議會中,超過簡單多數,即71名議員,即可決定總統人選,而不是原來規定的超過議員總數的五分之三,即83名議員。

1992年阿「人民軍」改名為「國民軍」,建軍節也由7月10日改為12月4日。阿武裝力量的使命是,捍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憲法秩序。

至此,阿爾巴尼亞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正常的國家。只是,中國離正常國家的距離,還十分遙遠。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17/138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