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原來 中醫古人早已告訴我們 該如何防治強烈傳染性疾病了

一、對強烈性傳染病,古人的認識和預防思想

兩千多年前,中醫經典巨著《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中就明確指出了「虛邪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病安從來?

翻譯出的意思是:自然界不正之氣,會趁身體虛弱時,不知不覺就會進入人體,我們應該避開這類虛邪賊風;

又在《黃帝內經.刺法論篇》黃帝問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易者?岐伯曰:不相染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氂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

從兩篇經文中所指的虛邪風和五疫,根據其症狀特點描述,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對眾多流行性疾病的統稱,這一點已取得中醫界的共識。

在《素問》遺篇中,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係,五疫是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或以稱「五癘」。

在古典籍《周禮·天官·冢宰》、《呂氏春秋·季春紀》中對瘟疫都有記載,如「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先秦時期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是「非時之氣」造成,一年四季都可發生.。

二,對強烈性傳染病,古人的治療思想

從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言中的記載來看,在東漢時期的傷寒病有強烈性傳染,死亡三分有二.致死率極高。治療上創造性提出辨證論治(六經辨證法)法。

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指出:在瘟疫大發作時,多是表證,不宜使用象巴豆這類有大毒的藥攻下藥。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治療溫疫的三法:宜補,宜散,宜降。

清朝余師愚,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對溫熱疫的辨證治療具有典範作用。

總結:對於如何才能不被這些傳染性強的疾病所感染,《黃帝內經》中有兩個最經典、重要的指導思想:

第一個指導思想:是多處提到的避之有時或避其毒氣,避之與我們當今遇到較強傳染性病時,採取的隔離治療、或隔離觀察,可以看作一個是指導思想,一個是實施方法。

第二個指導思想:是岐伯回答黃帝這一句「不相染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要想不被傳染上,首先強調的是正氣存內,再則是避之,也就是兩者都不可少,正氣存內是最關健一環。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沃的課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206/1405899.html